曹文轩成长小说与西方童话艺术-艺术论文
作者:王颖来源:原创日期:2012-05-18人气:960
我国的儿童文学的繁荣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秦文君、杨红樱等儿童文学作家在吸收古典西方童话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我国的发展状况创作出了《调皮的日子》、《天堂街三号》、《淘气包马小跳》等小说,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学的领域中,曹文轩突破了以教育为主旨的儿童文学创作方式,提出了“成长小说”的概念,并推出了《草房子》、《青铜葵花》、《根鸟》、《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一系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以《草房子》、《红瓦》、《根鸟》这三部作品的推出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成长小说的最高成就。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草房子》的代跋《追随永恒》中,曹文轩率先提出了这个尖锐但现实的问题,“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与‘昨日的孩子’相比,从心理、生理上都起了明显的变化。”[1](P200)“但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他们依旧是能够被感动的。”曹文轩一直秉承着这种“体验感动”的创作方式,用他本人所熟悉的并与他的命运、情感相织为一体的生活,从平凡甚至苦难的生活中彰显人性的闪光点,以极具抒情的文笔,创造出一种朴素而又优美的情调,让不仅是孩子们更包括成年的我们在成长的岁月里一起回味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有关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研究,总结开来,大都是单纯围绕着作品中的审美方式,人物、环境分析,审美意境等来展开,我认为曹文轩成长小说在与西方童话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传承,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更能够有助于我们去深入了解成长小说中所包含的真正韵味,从新的角度重塑成长小说的古典美学悲剧意识,分析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感情。
一、纯真、质朴的感情表现方式
1、情窦初开的朦胧爱情:与西方童话《拇指姑娘》、《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爱情童话相比,曹文轩成长小说中人物表现,感情流露更为真实、丰富。西方文本中所刻画的人物:经久不衰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形象,爱情在她们身边发生似乎是一种“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且也只有爱情才能够解救处在苦难深渊的她们,让她们最终得到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样一种“童话”式的结局,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带给我们无限遐想的根源所在。相比之下,在曹文轩的作品中,我们所读出的则更多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一种实有的感动。作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那份朦胧、诚挚的感情表现的单纯、圣洁。在作品中,少男少女之间不可言说的模糊恋情,没有伤害,没有妒忌,没有任何荒诞悲俗的念头,只有充满关爱的帮助。《草房子》中的主人公桑桑,在他没有见到纸月之前,喜欢恶作剧,不讲卫生;纸月的出现,改变了桑桑,他开始因为自己尿床,担心被纸月看见而害羞;渐渐被纸月的一个眼神改变,结果生性懦弱胆小的他为了保护纸月,敢于与三个恶少年打架。这是他的责任感的最初萌发,同时在纸月的影响下,他不断成熟并完善自己,纸月给了桑桑正视自己的勇气,超越自我的动力。伴随着这些改变,桑桑开始有了困惑、茫然、沉重、苦涩与失落的感觉,开始了从一个儿童向少年、青年蜕变发展的过程。透过这种视角让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显得更加真实,让心灵表现显得诚挚,使成长的叙述有很强的真挚感和震撼力。
这种奇妙的朦胧“爱情”超越了时间的局限,因为没有真正的开始,也就不存在结束,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永恒,一种成长过程中似恋非恋的感觉,同时也超越了空间,虽然彼此的现实距离拉远了,但心灵永远相通,“桑桑觉得,他无论走到哪儿,纸月都能看到他。”[1](P201)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个懵懂的阶段,也正是经历了“少年纯情”,逐步走向成熟,当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品味小说中的成长内涵时,就会更加深对人生的体悟,而作品这种洞悉懵懂之间的张力,恰恰是通过作者这种唯美的爱情阐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2、坚不可摧的友情:在《追随永恒》中,曹文轩提出:“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其次: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单纯通过《草房子》与《白雪公主》这一典型西方童话的文本对比,以及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友情与桑桑同杜小康、秃鹤、细马共患难的真情相比较,可以发掘到曹文轩在继承了古典童话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我国广阔的农村中,抒写着成长的感动,人性的纯美。曹文轩作品中写得最为动人的就是桑桑与杜小康的“莫逆之交”,一个是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一个是从“红门”里走出了的“富家子弟”,在杜家败落之前,他家的富裕、他的“派头”都令小伙伴们望其项背。唯独桑桑不服气,两个人总是明里暗里的较劲,而桑桑似乎又不如他。但天有不测风云,杜家在一次事故中倾家荡产,杜雍和也一病不起,杜小康被迫休学,撑船送父亲治病。父亲病愈之后,杜小康又被迫和父亲到远方的芦苇荡中放鸭,鸭群吃光了当地鱼塘的鱼苗被当地人扣留,他们又血本无归。此时的杜小康,已不再是那个仰着头走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了,他必须挑起家里的重担,支撑整个家庭,承担起一个男人责任。虽然桑桑以前曾以敌对的眼光看待杜小康,但自从杜家破产之后,桑桑竭尽一切的努力去帮助杜小康,希望他能够复学,他们彼此之间需要这样的挚友,杜小康把全部家当五只鸭蛋送给桑桑时,桑桑卖了心爱的鸽子支援他,义不容辞的当杜小康在校门口摆摊的第一个顾客也是常客,他们两个相互扶持着,感动着,抓住彼此的手“使劲地、不停地摇着”,曹文轩将这种温情发挥地淋漓尽致,蔓延于在整个作品中。继承了安徒生童话中友谊的可贵,诚如作者自己所述,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太缺乏一种人性的关怀,一种来自于内心的感动,现代的孩子的“友情空洞”需要我们引领他们去体验真感情,去从生活本身发现美,友情的可贵。
3、催人泪下、难以割舍的亲情:在西方童话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更多是一种“亲情的缺失”,可以大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往往是由于生活的变故、父母的离异、死亡,让年少的主人公生活在没有阳光的苦难中,白雪公主虽是高高在上的公主,却得不到丝毫的关爱,继母的迫害,让她痛苦不堪,几乎失去了性命;灰姑娘同样也是由于继母和其他姐妹的妒忌,让她沦落为女仆,饱受生活的艰辛,这些主人公最终通过完美的爱情得到了解救,另一类是作品中亲情的描述的“异化”,《十二兄弟》中的国王为了刚出生的女儿要将自己的十一个儿子杀死,而王子被迫流亡,《不肖之子》中的儿子为了贪图自己的酒肉享受,而弃自己挨饿的父亲而不顾,这两类作品的主题大都是围绕着正义、非正义的斗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而展开的。与之相比,曹文轩准确把握住了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最柔软的东西——亲情,《青铜葵花》中两个主人公都是不幸的孩子,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两颗寂寞的心灵碰撞,青铜从此就在葵花的身边帮助她,保护她。葵花的父亲是下放的知青,由于一次意外溺水身亡,葵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父亲死后,青铜一家收养了她,让她感受到了世间最温暖的亲情;家境的贫寒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青铜依然舍弃上学的机会,让葵花上学;为了能够让葵花照相,一家人勤奋地编织芦花鞋,让青铜在三九天里忍受着刺骨寒风去镇上卖鞋,青铜甚至连穿在自己脚上的鞋也卖掉了,光脚走在雪地里;为了能够让葵花看马戏,他固执的让她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回家后自己却累得虚脱。葵花回城之后,青铜一家人对葵花的思念与日俱增,在他们眼中,葵花已是他们家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在给予葵花最多的爱,奶奶口里念叨的,心理想的全部都是葵花,哑巴青铜在对妹妹的是思念中,最后竟然张口说话,而喊出的却是“葵花!”这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感人至深。爱可以产生奇迹,《草房子》中,桑桑被诊断出得了不治之症,他在温幼菊神奇的药寮与温情的无词歌和父亲桑乔的不断鼓励,以及所有人诚挚的祝福与关切的目光中找到了生存的力量,同时也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长大了。他学会了面对,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承担,他履行了带妹妹柳柳去看城的诺言,不惜耗掉最后一丝力气,吃力地背起柳柳,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爬上去,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对于妹妹那份浓浓的亲情,也看到了他面对死亡的那份勇气与坚强。作者对于亲情的描述并没有浓墨重彩的专门论述,而是渗透在文本中的每一个细节,但正是这种平凡中见真实,细节中显真情的自然表达方式,让今天的孩子们一次次感动。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草房子》的代跋《追随永恒》中,曹文轩率先提出了这个尖锐但现实的问题,“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与‘昨日的孩子’相比,从心理、生理上都起了明显的变化。”[1](P200)“但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他们依旧是能够被感动的。”曹文轩一直秉承着这种“体验感动”的创作方式,用他本人所熟悉的并与他的命运、情感相织为一体的生活,从平凡甚至苦难的生活中彰显人性的闪光点,以极具抒情的文笔,创造出一种朴素而又优美的情调,让不仅是孩子们更包括成年的我们在成长的岁月里一起回味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有关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研究,总结开来,大都是单纯围绕着作品中的审美方式,人物、环境分析,审美意境等来展开,我认为曹文轩成长小说在与西方童话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传承,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更能够有助于我们去深入了解成长小说中所包含的真正韵味,从新的角度重塑成长小说的古典美学悲剧意识,分析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感情。
一、纯真、质朴的感情表现方式
1、情窦初开的朦胧爱情:与西方童话《拇指姑娘》、《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爱情童话相比,曹文轩成长小说中人物表现,感情流露更为真实、丰富。西方文本中所刻画的人物:经久不衰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形象,爱情在她们身边发生似乎是一种“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且也只有爱情才能够解救处在苦难深渊的她们,让她们最终得到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这样一种“童话”式的结局,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带给我们无限遐想的根源所在。相比之下,在曹文轩的作品中,我们所读出的则更多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一种实有的感动。作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那份朦胧、诚挚的感情表现的单纯、圣洁。在作品中,少男少女之间不可言说的模糊恋情,没有伤害,没有妒忌,没有任何荒诞悲俗的念头,只有充满关爱的帮助。《草房子》中的主人公桑桑,在他没有见到纸月之前,喜欢恶作剧,不讲卫生;纸月的出现,改变了桑桑,他开始因为自己尿床,担心被纸月看见而害羞;渐渐被纸月的一个眼神改变,结果生性懦弱胆小的他为了保护纸月,敢于与三个恶少年打架。这是他的责任感的最初萌发,同时在纸月的影响下,他不断成熟并完善自己,纸月给了桑桑正视自己的勇气,超越自我的动力。伴随着这些改变,桑桑开始有了困惑、茫然、沉重、苦涩与失落的感觉,开始了从一个儿童向少年、青年蜕变发展的过程。透过这种视角让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显得更加真实,让心灵表现显得诚挚,使成长的叙述有很强的真挚感和震撼力。
这种奇妙的朦胧“爱情”超越了时间的局限,因为没有真正的开始,也就不存在结束,他们追求的是心灵的永恒,一种成长过程中似恋非恋的感觉,同时也超越了空间,虽然彼此的现实距离拉远了,但心灵永远相通,“桑桑觉得,他无论走到哪儿,纸月都能看到他。”[1](P201)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个懵懂的阶段,也正是经历了“少年纯情”,逐步走向成熟,当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品味小说中的成长内涵时,就会更加深对人生的体悟,而作品这种洞悉懵懂之间的张力,恰恰是通过作者这种唯美的爱情阐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2、坚不可摧的友情:在《追随永恒》中,曹文轩提出:“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其次: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单纯通过《草房子》与《白雪公主》这一典型西方童话的文本对比,以及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友情与桑桑同杜小康、秃鹤、细马共患难的真情相比较,可以发掘到曹文轩在继承了古典童话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我国广阔的农村中,抒写着成长的感动,人性的纯美。曹文轩作品中写得最为动人的就是桑桑与杜小康的“莫逆之交”,一个是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一个是从“红门”里走出了的“富家子弟”,在杜家败落之前,他家的富裕、他的“派头”都令小伙伴们望其项背。唯独桑桑不服气,两个人总是明里暗里的较劲,而桑桑似乎又不如他。但天有不测风云,杜家在一次事故中倾家荡产,杜雍和也一病不起,杜小康被迫休学,撑船送父亲治病。父亲病愈之后,杜小康又被迫和父亲到远方的芦苇荡中放鸭,鸭群吃光了当地鱼塘的鱼苗被当地人扣留,他们又血本无归。此时的杜小康,已不再是那个仰着头走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了,他必须挑起家里的重担,支撑整个家庭,承担起一个男人责任。虽然桑桑以前曾以敌对的眼光看待杜小康,但自从杜家破产之后,桑桑竭尽一切的努力去帮助杜小康,希望他能够复学,他们彼此之间需要这样的挚友,杜小康把全部家当五只鸭蛋送给桑桑时,桑桑卖了心爱的鸽子支援他,义不容辞的当杜小康在校门口摆摊的第一个顾客也是常客,他们两个相互扶持着,感动着,抓住彼此的手“使劲地、不停地摇着”,曹文轩将这种温情发挥地淋漓尽致,蔓延于在整个作品中。继承了安徒生童话中友谊的可贵,诚如作者自己所述,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太缺乏一种人性的关怀,一种来自于内心的感动,现代的孩子的“友情空洞”需要我们引领他们去体验真感情,去从生活本身发现美,友情的可贵。
3、催人泪下、难以割舍的亲情:在西方童话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更多是一种“亲情的缺失”,可以大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往往是由于生活的变故、父母的离异、死亡,让年少的主人公生活在没有阳光的苦难中,白雪公主虽是高高在上的公主,却得不到丝毫的关爱,继母的迫害,让她痛苦不堪,几乎失去了性命;灰姑娘同样也是由于继母和其他姐妹的妒忌,让她沦落为女仆,饱受生活的艰辛,这些主人公最终通过完美的爱情得到了解救,另一类是作品中亲情的描述的“异化”,《十二兄弟》中的国王为了刚出生的女儿要将自己的十一个儿子杀死,而王子被迫流亡,《不肖之子》中的儿子为了贪图自己的酒肉享受,而弃自己挨饿的父亲而不顾,这两类作品的主题大都是围绕着正义、非正义的斗争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而展开的。与之相比,曹文轩准确把握住了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最柔软的东西——亲情,《青铜葵花》中两个主人公都是不幸的孩子,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两颗寂寞的心灵碰撞,青铜从此就在葵花的身边帮助她,保护她。葵花的父亲是下放的知青,由于一次意外溺水身亡,葵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父亲死后,青铜一家收养了她,让她感受到了世间最温暖的亲情;家境的贫寒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青铜依然舍弃上学的机会,让葵花上学;为了能够让葵花照相,一家人勤奋地编织芦花鞋,让青铜在三九天里忍受着刺骨寒风去镇上卖鞋,青铜甚至连穿在自己脚上的鞋也卖掉了,光脚走在雪地里;为了能够让葵花看马戏,他固执的让她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回家后自己却累得虚脱。葵花回城之后,青铜一家人对葵花的思念与日俱增,在他们眼中,葵花已是他们家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在给予葵花最多的爱,奶奶口里念叨的,心理想的全部都是葵花,哑巴青铜在对妹妹的是思念中,最后竟然张口说话,而喊出的却是“葵花!”这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感人至深。爱可以产生奇迹,《草房子》中,桑桑被诊断出得了不治之症,他在温幼菊神奇的药寮与温情的无词歌和父亲桑乔的不断鼓励,以及所有人诚挚的祝福与关切的目光中找到了生存的力量,同时也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长大了。他学会了面对,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承担,他履行了带妹妹柳柳去看城的诺言,不惜耗掉最后一丝力气,吃力地背起柳柳,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爬上去,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对于妹妹那份浓浓的亲情,也看到了他面对死亡的那份勇气与坚强。作者对于亲情的描述并没有浓墨重彩的专门论述,而是渗透在文本中的每一个细节,但正是这种平凡中见真实,细节中显真情的自然表达方式,让今天的孩子们一次次感动。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