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教育论文
作者:刘志娟来源:原创日期:2012-05-20人气:1126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用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才能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下面就谈几点我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教学技巧。
一、新课引入要精彩而神秘,设置悬疑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引课导言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导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知识间的过渡最好以问题的形式引入,问题要情景化。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即要有问题情景。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比如: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三、多用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的教具更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会觉得苍白而且枯燥。如果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会将一部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这样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肾单位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原理,若只用语言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做出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放,尿液在每个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学生一看就明白,既节省教学的时间,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求知、成功的课堂情景。例如讲解“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朵花、一个果实和一粒种子的结构并进行讲解,而后再讲解一朵花怎样通过双受精作用发育为果实,果实内如何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后种皮、胚、胚乳的作用和变化情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学现象。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五、巧用诗词、俗语以及各科知识间的融合提高兴趣。例如,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揭示的是变异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也可以往“高处”流的。于是学生产生了疑惑,水怎么可能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从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
六、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知识的研究过程,很自然而然地自己得出结论。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比如在学习《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一课时,我们可以分组,每个组出六名同学代表六种营养素。组内成员协助查找资料,各小组课下排练课堂剧《营养素争功》,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的好。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性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询和检索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又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探究反应速度”中,可以分组传递东西,测试哪个小组同学反应速度最快,然后让学生总结:“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还有“拟定环保计划”、“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设计制作肾单位的模型”等等。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七、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实践是认知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生物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这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生存、身体健康等,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体育课长跑时,氧气消耗量很大,呼吸加快。结合如何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呼吸的质量,从而提高长跑的成绩;应用所学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设计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谱等这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特别关注。
此外,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注意学生的情感迁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尊重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总之,培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让生物课焕发诱人的色彩。
一、新课引入要精彩而神秘,设置悬疑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引课导言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导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知识间的过渡最好以问题的形式引入,问题要情景化。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即要有问题情景。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比如: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三、多用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的教具更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会觉得苍白而且枯燥。如果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会将一部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这样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肾单位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原理,若只用语言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做出一个多媒体课件播放,尿液在每个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学生一看就明白,既节省教学的时间,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求知、成功的课堂情景。例如讲解“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朵花、一个果实和一粒种子的结构并进行讲解,而后再讲解一朵花怎样通过双受精作用发育为果实,果实内如何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后种皮、胚、胚乳的作用和变化情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学现象。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五、巧用诗词、俗语以及各科知识间的融合提高兴趣。例如,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揭示的是变异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也可以往“高处”流的。于是学生产生了疑惑,水怎么可能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从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
六、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知识的研究过程,很自然而然地自己得出结论。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比如在学习《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一课时,我们可以分组,每个组出六名同学代表六种营养素。组内成员协助查找资料,各小组课下排练课堂剧《营养素争功》,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的好。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性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询和检索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又如在学习神经系统“探究反应速度”中,可以分组传递东西,测试哪个小组同学反应速度最快,然后让学生总结:“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还有“拟定环保计划”、“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设计制作肾单位的模型”等等。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七、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实践是认知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生物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这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生存、身体健康等,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体育课长跑时,氧气消耗量很大,呼吸加快。结合如何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呼吸的质量,从而提高长跑的成绩;应用所学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设计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谱等这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特别关注。
此外,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注意学生的情感迁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尊重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总之,培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让生物课焕发诱人的色彩。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