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政治教学的误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高潮正在全国掀起,新课程改革是改革开放在教育部门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彻底改变以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教育的众多学科中,都掀起了这场历史性的革命,政治学科也不例外。
许多老师都认为,上政治课很简单,老师把书本念一遍,学生把该勾的勾出来,该背的背下来就行了,因此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就产生了误区:
误区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尽量少讲或纯粹不讲
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该怎么办呢?鉴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有些不负责任的老师就干脆把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要求理解为让学生自学,老师纯粹不讲,以为这就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就听一位上政治的老师这样说过:我们这个政治课很简单,就是“三遍”(备课时抄一遍、上课时念一遍、学生读一遍)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教师就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你什么都不管,只让学生去读书就行的话,那还要你这个老师干什么?因此,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老师还是要适时的参与进来,在讲的过程中,把精力放在讲什么和如何讲上,有选择地讲,结合课本恰当地讲授,不能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反而讲,更不能什么都不讲。
误区二: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要多,因此,他们在上课时,从一开始便提问,从上一节的知识点问起,一直问到下课,把好好的一节课变成了提问课,他认为这样师生就互动了,课堂就活跃了,学生也参与进来了,这该是一节优秀的课了吧。其实,过于频繁的提问只能过多地占用上课时间,影响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提问益精不益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误区三:课堂越热闹越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活,部分教师就认为“活”就是“热闹”,把一堂课搞的乱糟糟的,他在备课时就想方设法地去设计,让整节课都在一个接一个的搞活动,比如:学生示范表演、辩论会、资料展示会、故事会等等。学生虽整节课都在参与,但真正学到的知识并不多。新课程标准下的活动应该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的过程和实效,要避免乱、避免华众取宠,还要特别注意时间的安排,只有这样,学生在参与了活动之后,才能获得收获,而不是闹一趟就算了。
误区四:一味的表扬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以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就一味的去寻找学生的优点,以优点掩盖缺点,这样就把学生弄得有点飘飘然了,无论他有多少缺点、干多少坏事,只要有一个优点、干一件好事,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了,这是不是新课改的要求昵?实际上,新课改的理念是我们要表扬学生,但在表扬时要实事求是,自然恰当,不能只表扬,不批评,不纠正学生的缺点,否则就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这就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了。有一位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意自己掏钱买了一些小本子,上课时,凡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奖一本。整个课堂,学生都很积极,他自己认为很成功,但是课后,一部分学生就在讨论:“这节谋你得了多少本子?…我得了两本”“我得了3本”。这时,我们就应该反思:学生是为了什么在回答问题?有奖品的时候积极主动,没有奖品的时候呢?着是不是在助长学生的功利心、虚荣心呢?这符合我们“育人”的原则吗?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求老师要深入学习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方法,不能不懂装懂。同时还必须做到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并且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