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主题分析-文学论文
作者:胡娜来源:原创日期:2012-05-29人气:1169
威廉·华兹华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theLakePoets)的代表人物。他曾在1790年假期徒步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行。大学毕业后,又在威尔士作了几周的徒步旅行,同年11月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三度赴法让诗人深刻体会到了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在革命的理想破灭之后,诗人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回到了英国。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在这一期间创作了《露西》组诗。《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是该组抒情诗之一,在该诗中诗人写到“英格兰啊,只是到那时候,/我明白了爱你之深,”回想往事诗人深刻体会爱国思乡之切。真是意识到这份感情的深切,诗人立誓“我不愿再次离开你/不愿再离开你海岸,因为,看来我越来越爱你,”自1799年从德国归来后至终老,50多年华兹华斯就生活在湖区。
在诗中,诗人把对露西的爱与对祖国的爱融为一体,“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是露西游憩的林园;/露西,她最后一眼望见的,是你那青碧的草原”。露西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一瞥,也是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深眷念。
二、回归主题
结合《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的创作背景和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该诗在爱国思想主题的同时,也深刻而生动的体现了回归的主题。经历了工业大革命后,经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后,诗人极度渴望为失落的精神家园找一个新的归宿,渴望回归一回归童年的天性和纯真的情感,回归大自然。在诗中,诗人大声疾呼:“终于过去了,那阴郁的梦境!(“Tispast,thatmelan-cholydream!)”
1、回归童年
对于童年,华兹华斯有着美好的记忆,也他“所向往的快乐(Thejoyofmydesire)”。华兹华斯童年的记忆是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在“炉火边(BesideanEnglishfire)”,“我珍爱的她曾摇着纺车(AndsheIcherishedturnedherwheel)。”华兹华斯的童年也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诗中,有那“山谷中mounta-ins”,“亭榭bowers”,和“绿色的田野greenfield”,这些自然的意象与乡村生活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
人类回归童年的天性和纯真的情感,可以获得心灵的拯救,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而诗中这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似乎只有在童年的记忆中才能找到,因此更加激发了诗人回到英格兰,回到童年,回到美丽的大自然的愿望。
2、回归自然
诗人回归童年的心情,正是其想回归自然的真实心情的体现。对于童年画面的回忆,揭示了自然美与人类的联系,因为儿童与乡野间的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更为接近,而人们只有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才能再次亲近自然。成人以后,他把大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的归依,他以童心为桥,沟通心灵与自然的交流,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有着非常虔诚的爱,童年缺少的亲情却幸运的在家乡附近的湖区的自然风光中得到了补偿。在诗中他写到:“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是露西留念过的树林(Thymorningsshowed,thyniglltSconcealed/ThebowerswhereLucyplayed)。”该句中,诗人采用了拟人手法,除了韵律上的考虑,更是为了赋予自然以一种人的精神和个性,使自然和人融为一体,成为人的亲密朋友或爱人,纵然世事变化,大自然仍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他的精神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本句“bower"一词可译作“树荫(apleasantshadedplaceundertree)”,而在古英语中“bower”就是“闺房(aboudouir)”。诗人揭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大自然所守护的不仅仅是树荫,更是人类的家园。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提到:“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自然也浇灌和滋润人的心灵,回归自然,是人类心灵最后也是最美好的归宿。
三、结论
华兹华斯的诗着力表现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一诗既抒发了诗人思乡爱国之情,在更深层次上,也是诗人回归童真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
在诗中,诗人把对露西的爱与对祖国的爱融为一体,“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是露西游憩的林园;/露西,她最后一眼望见的,是你那青碧的草原”。露西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一瞥,也是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深眷念。
二、回归主题
结合《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的创作背景和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该诗在爱国思想主题的同时,也深刻而生动的体现了回归的主题。经历了工业大革命后,经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后,诗人极度渴望为失落的精神家园找一个新的归宿,渴望回归一回归童年的天性和纯真的情感,回归大自然。在诗中,诗人大声疾呼:“终于过去了,那阴郁的梦境!(“Tispast,thatmelan-cholydream!)”
1、回归童年
对于童年,华兹华斯有着美好的记忆,也他“所向往的快乐(Thejoyofmydesire)”。华兹华斯童年的记忆是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在“炉火边(BesideanEnglishfire)”,“我珍爱的她曾摇着纺车(AndsheIcherishedturnedherwheel)。”华兹华斯的童年也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诗中,有那“山谷中mounta-ins”,“亭榭bowers”,和“绿色的田野greenfield”,这些自然的意象与乡村生活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
人类回归童年的天性和纯真的情感,可以获得心灵的拯救,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而诗中这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似乎只有在童年的记忆中才能找到,因此更加激发了诗人回到英格兰,回到童年,回到美丽的大自然的愿望。
2、回归自然
诗人回归童年的心情,正是其想回归自然的真实心情的体现。对于童年画面的回忆,揭示了自然美与人类的联系,因为儿童与乡野间的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更为接近,而人们只有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才能再次亲近自然。成人以后,他把大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的归依,他以童心为桥,沟通心灵与自然的交流,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有着非常虔诚的爱,童年缺少的亲情却幸运的在家乡附近的湖区的自然风光中得到了补偿。在诗中他写到:“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是露西留念过的树林(Thymorningsshowed,thyniglltSconcealed/ThebowerswhereLucyplayed)。”该句中,诗人采用了拟人手法,除了韵律上的考虑,更是为了赋予自然以一种人的精神和个性,使自然和人融为一体,成为人的亲密朋友或爱人,纵然世事变化,大自然仍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他的精神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本句“bower"一词可译作“树荫(apleasantshadedplaceundertree)”,而在古英语中“bower”就是“闺房(aboudouir)”。诗人揭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大自然所守护的不仅仅是树荫,更是人类的家园。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提到:“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自然也浇灌和滋润人的心灵,回归自然,是人类心灵最后也是最美好的归宿。
三、结论
华兹华斯的诗着力表现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一诗既抒发了诗人思乡爱国之情,在更深层次上,也是诗人回归童真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