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动画影片中的道本思想研究-电影论文
一、道本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老子把道看成是浑然天成的东西。他认为道存在于寥然宇宙之间,先于天地而生,是天下万物的本源。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种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即是道。它既没有形体也没有声音,但却时刻运行无时不在,具有超越万物而永久不变的特性。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庄子也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庄子?天道》)。老子和庄子把道看作是贯穿自然、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基本规律。
孔子把道与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把仁看作道之本。他认为君子应该把做人之道作为人生的根本,只有确立了做人之道社会的伦理道德才能产生,以忠孝仁义作为立人之本。阴阳学派代表人物邹衍把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易经》综合儒家、法家、阴阳家、道家等学说把道提升到哲学高度。
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把儒学仁、义、理、智、信基本伦理与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相契合,融合了儒、道、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形成“天人合一”之道。至此,中国古代自老庄以来的“道”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与内涵。
二、道本思想在美学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追求意之美,讲究意于笔先,以物寓情。儒家以道为美以德治国。儒教注重礼制追求形式的美感。道家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揭示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追求清静无为恬淡自然之美。儒道主张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高度融合即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美彼此相互互补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整体特色。
1.儒家的“比德”把自然美提升到道德的高度,自然美可以与人“比德”成为人道德的象征。这种自然比德之美的思想产生了中国的借物寓情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把一切的对立最终以和解统一为目的。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始终把统一放在首要位置。“礼之用,和为贵”。追求“中庸和谐”之美。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和谐之道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2.道家追求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把“道”作为美的本质即天道自然,追求自然之美。主张清静恬淡,淡泊世务,超然物外的人格审美。“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必然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为美。儒道思想构建出了一个思想框架,使人们有所感受和领悟。中庸之美、意境之美、虚实结合之美、抽象之美等是儒道思想美学特征的核心与灵魂。
三、中国传统动画影片中道本思想的几点体现
(一)崇尚自然意境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哲学上则表现为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伦理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际都是相通的一致的,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表述了天地和我并存万物和我合而为一体这一超越时空限制的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哲学观念,追求一种理想自由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思想关于有限与无限、情与理、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哲学观念对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动画片《山水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相当和谐的结合,格调清新,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虚中有实,实中带虚,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通共融。动画片《牧笛》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塑造了牧童和水牛的形态,以传统绘画的色彩展示高山峻岭和千尺飞瀑,借用南方民乐笛子曲调作为主题音乐,富有江南民乐幽雅动听的特色,充分营造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蝌蚪找妈妈》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充满诗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二)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中和观”对传统动画设计的影响
中庸之道讲究和谐与共融共通,孔子认为礼的应用与发挥以和谐为贵。所谓“和”即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外在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和”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天性与人性、理性与情感、天道与人道的结合从而使天下和谐共生。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等,都没有摆脱这样的叙事模式。传统动画影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表现了不同社会团体以及阶级之间的对抗关系,各种社会力量应该平等共处达到共融共通和谐共存。虽然主人公都受尽磨难,但结尾处都进行了圆满处理。中国传统动画影片表现出圆融和谐的处理手法以及对人物角色性格命运的刻画无不体现出儒家文化“中和观”的影响。
(三)老庄学说阐述了有与无、动与静、虚与实的关系,动画设计多采用虚实相生处理手法
1.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和“写意”。天空、云雾和水常用空白表示,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创造出像外之像的意境。动画片《山水情》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白展现烟云水汽的清新飘逸,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笔墨融进了动画之中,并通过笛声、风声、水声、雁声等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影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大面积空白喻为池塘中潺潺的水流。《三个和尚》影片也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和尚行走处便是平地,点上几株小草,便是山野,画上几条水线便是河流。空白不是虚空,而是宇宙灵气往来和生命流动之处。在空白处可以使观者自由想象背后无尽的次元空间,体现出无与有、虚与实、运动与静止、清晰与模糊的对立统一。现实的有限物象进入无限自由的虚空,营造画面的流动感及空间转换,画面交融中实现静态与动态的切换。利用画面空白造境,以少胜多,充分地借用观众的想象力,产生意境之美。
2.中国绘画所特有的散点透视拓展了画面的时间和空间。使本来只擅长空间的艺术在空间的展布中表现出时间的延续,而且使得空间展布达到了无限。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融入一幅场景,或将不同时间而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的景物融于一幅场景。利用虚实相生原则把物象融入“虚”景之中,加强了“虚”景的表现产生虚中带实实中带虚的美妙境界。营造出有限与无限、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越时空限制的美好境界。
(四)道家的“虚无”宇宙观认为天地万物本源是“道”,道是虚无
老子的这种“虚无”为本的宇宙观对传统的美学崇尚空灵美影响极大。所谓“空”即是空中见有,少中见多,小中见大,显中见隐,虚中见实,有限中见无限。中国传统艺术中多体现含蓄之美。含蓄的主要特点是以虚写实,在中国美学中含蓄即是空灵。传统美学重视写神与“意象”论所追求的“舍象求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意与象”在中国动画中的运用使动画在表现思想情节时更注重含蓄和象征。强调隐喻性和曲折性,追求意切情深的意境。“意象”论所追求的“舍象求意”贯穿了中国绘画创作。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花果山、天庭、龙宫的场景气氛设计,色彩的主观处理对三个不同的空间环境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哪吒闹海》中场景色彩气氛的主观提纯,大海的高纯度和高明度强化作者的感受。山石结构给以规律性的皴势,景物处理上有意将时代背景推得更远些。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然响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意境。表现了中国式的优美韵味。中国动画场景的设色较为主观,与客观色彩存在很大差距,强调审美性。
道家恬淡虚无的哲学思想对传统动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传统艺术崇尚淡泊的美学风格,动画影片中多表现一种恬淡优美的意境。如动画影片《牧笛》中场景的设计像一幅幅写意山水画,影片在青山绿水之间展开抒情而含蓄赋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整体风格清新淡雅,造型采用传统水墨的方式以中国传统民乐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描绘出以自然为主题的美好境界,渗透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于恬淡唯美的追求,营造一种淡泊优美深邃悠远的美好意境。
(五)传统动画影片色彩设计受到古代“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色彩观糅合了五德、五方、五行等伦理观念、宇宙观念、哲学观念、自然观念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传统色彩在黄色、青色、赤色、黑色、白色五种正色的基础上综合了金、土、水、火、木五行传达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在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上以五色为主充分发挥固有色的作用注重色彩的装饰性。如动画影片《骄傲的将军》里的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将军的服饰由对比鲜明又具有装饰性的红、黄、绿、蓝等纯色构成体现传统色彩的五色观,塑造出将军的勇武威猛及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动画影片《哪吒闹海》中的色彩设计以五色为正色巧妙运用高纯度色彩的穿插对比使形象鲜明富有装饰意味与民间艺术风格。动画影片《九色鹿》的色彩设计则在五行色彩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场景设计多采用浓烈的土红、粉绿、蓝、青等色,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色彩设计以红、绿、蓝、黄等正色为主色同时吸收运用民间版画、民间木刻的色彩风格,如孙悟空角色的色彩设计大量使用浓重的对比色及高纯度的原色,突出角色的鲜明性格烘托画面气氛,整个影片的色彩设计极富节奏感和视觉表现力。
四、结语
动画作品的思想内涵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传统哲学思想对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艺术创作应在哲学内涵、美学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才能传达出具有本土文化意象的视觉信息,创作出富有民族性格和文化内涵的动画作品。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