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虚实相生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电影论文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拍摄常采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注重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如电影《周恩来》以纪实的风格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尤其表现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影片以出色的艺术手法成功塑造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苏叔阳说:“全片中实写的人物,我以为只有三位,一是周恩来,二是他的卫士长,三是那位出场很少的护士小徐。别的都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很难说不是受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运用的是成功的。”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周总理是主要角色,是实写,而其他次要的人物是虚写,这些人物都是服务于影片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影片很好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取得了鲜明的艺术表达效果。电影《邓小平》也是如此,导演丁荫楠对于剧情的安排是:“不罗列事件,不把重心放在交代邓小平思想的形成过程,把历史事件推远,以残缺的形式,用拼图的手法加以拼接,形成历史事件的情节蒙太奇,而人物内心发展的转弯处,便是我们确认的‘戏眼’,也就是人物灵魂的闪光点,对此加以浓墨重彩的表现,而其他过程则大写意地一带而过,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的常规手法。”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在人物传记类电影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人物塑造紧紧围绕电影中的主要角色,是浓墨重彩大加渲染,而剧中次要人物则作为陪衬,是轻描淡写辅助衬托,例如《吉鸿昌》《杨开慧》《贺龙军长》《拔哥的故事》《路漫漫》《赵一曼》等电影中,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注意到了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从而塑造出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革命英雄形象。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情节安排上也注重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在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叙事宏大,头绪繁多,因而在对于情节结构的处理上就需要采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以使电影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例如,《巍巍昆仑》对于剧中涉及的几次战役的安排就非常巧妙,该片导演郝光说:“有的战役采取实的处理。如上面讲到的青化砭战役和蟠龙战役,还有榆林等战役。有的战役则采取虚的处理,虚中见实。比如孟良崮战役。”再如,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是着重反映一代伟人毛泽东博大深沉的父爱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而对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时代背景和毛岸英在朝鲜的牺牲经过则作虚化处理,同样是采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电影《周恩来》中主要反映周恩来的人格光辉和高尚情操,而对于动荡的“文革”岁月则是虚处着笔,该剧主创宋家玲说:“对于‘文革’这段历史,党中央已公开做了结论,在实际创作时,对于‘文革’本身只是粗粗勾勒,取虚不取实,着眼于氛围的渲染和人们的心情,为表现总理制造一个大环境。”
电影《开国大典》的情节处理,将历史之实与艺术之虚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重再现,也重表现,如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所言,“影片应追求一种既是实的,又是虚的;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虚实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效果。”像《开国大典》这种剧情处理方式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比比皆是,如《喋血黑谷》中剧情的安排也注意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导演吴子牛说:“另如‘暗杀周世航’这场戏,也同样用了绝大部分篇幅来表现县城临战前的气氛,伤兵、乞丐、难民、卖儿卖女的惨景……这场戏共43个镜头,但‘暗杀’却被置于最次要的地位,只用了3个镜头,其中有两个是切入的枪口特写。为了强化人民的苦难、民族的重创……让灾难的形象与那种残酷的政治斗争、钩心斗角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舍弃了‘悬念’和‘惊险’。只要那隐蔽的枪口,那枪一响,那一颗子弹一经射出,在这场戏里便已构成了‘暗杀’。这么处理,只是希望影片中‘实’与‘ 虚’、物质与精神的内容能互补、相通,相互作用,从而燃起或煽起观众情绪的烈火。”在电影《红色满洲里》中有一个情节,讲述一个牧民在辽阔的草原上非常执著地寻找着自己失散的马群,这个情节安排乍看起来似乎游离于电影主题,可有可无,但仔细推敲,实则是隐伏深意,它与影片中年轻共产党员刘平安执著坚守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相呼应,一虚一实,虚实相映,艺术地表现出了电影的主题思想。
对于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导演丁荫楠有一番精辟的阐述:“镜头构成的第三个要求,要达到虚实的完美结合,根据剧作所提出的、把具体历史事件推向后景,运用艺术变形的手法,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虚’现,而人物内心,这极为复杂的世界,将被提到前景,变成一个个令人不停揣摩的心理片段‘实’现。”“这‘虚实逆向结合’的想法,如何体现在镜头构成之中,主要的标志是不能像传统虚与实的结合的那样虚、实、虚、实……就像有的电影美学家曾把一部影片分成情节部与情绪部,情节的发展即引出情绪的抒发,这两者虽各为主次,是因果关系。而我们在这里所提倡的,是虚与实集于一个镜头之中,一组镜头之中,从头至尾地贯串于千百个镜头系列中,绝不能让观众清晰地分辨出来,感觉出来,具体的‘虚’或具体的‘实’的存在,不能让观众清醒地识别哪儿是情节,哪儿是情绪。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情节与情绪结合成一个整体。”如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百年情书》《秋之白华》《情归陶然亭》《竞雄女侠?秋瑾》等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剧情安排上采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既忠实于历史事实,也不囿于藩篱,而是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虚与实水乳交融、契合无间,在真实反映革命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辅以恰到好处的艺术虚构,再现与表现并重,从而使得电影叙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也体现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置景安排上,体现在电影画面的构图里。电影导演从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相生的画法得到启迪,进而成功地运用到电影的拍摄中,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景物安排、画面构图充分注意到虚景和实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冯小宁的电影《黄河绝恋》《紫日》《战争子午线》中许多景物镜头的处理,有时是正面实拍,有时是侧面虚化,虚实之间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使人仿佛不是在观看电影而是在欣赏绘画一样。再如《小兵张嘎》《太行山上》《长征》等电影也皆都如此,在构图上匠心独具,精妙设计。同时,电影画面的拍摄也特意留给观影者以想象的空间,画面为实,画外为虚,引人联想,启人深思,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如《战争角落》中结尾处那对准日军岗楼的枪口,《紫日》片末草丛中日本小女孩的那个玩具,《秋之白华》中地上那朵雨水侵袭下的玫瑰,这些画面让观众思绪飞驰,遐想无尽。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画面构图中得到巧妙的运用,使得电影的画面含蓄蕴藉,更具有观赏性,也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制中运用广泛,无论是对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对电影的置景构图,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可谓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融凝虚实相生传统美学思想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栩栩如生,情节结构跌宕起伏、曲折尽致,画面构图虚实相衬,交相辉映。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虚实相生艺术表现方法的成功运用,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方法,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品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