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熊”博弈的视角反思中国动画电影-电影论文
一、《功夫熊猫》的成功秘籍
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gelard]在《梦想的诗学》里指出,为了理解我们对世界的依恋,必须给每种原型加上一段童年,并与生动的形象进行组合,以使我们能生活在重归往昔的想象之中。自《狮子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映后,国人就一直想做出能与迪斯尼匹敌的动画片。但直到目前,也只有内地的喜羊羊系列和香港的麦兜系列还算不错,不过与美国动画没有可比性。因此,当《熊猫总动员》宣称挑战《功夫熊猫》之后,许多观众便一直期待能够名实相副,然而结局仍不免令人遗憾。《功夫熊猫1》投资13亿美元,美国国内票房215亿美元,海外票房411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186亿人民币,中国香港032亿港元,中国台湾121亿新台币,全球总票房626亿美元。《功夫熊猫2》投资17亿美元,截至2011年7月的票房情况是,北美159亿美元,海外445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602亿人民币,中国香港032亿港元,中国台湾108亿新台币,累积到2011年9月上旬,全球总票房超过65亿美元。就《功夫熊猫》系列前两部来看,其成功秘籍就是中国符号、高技主义、美式风格的对接与杂糅。
1.《功夫熊猫》系列的场景、服饰、道具等,有着鲜明的中国风,比如囚禁雪豹泰龙的“垂直式”监狱(Chorh-Gom)的创意就源自万里长城。在《功夫熊猫2》的结尾,鸭爸爸的海报出现“我儿报国”的汉字,甚至有“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的口头禅。打戏借鉴各种武侠片,孔雀王的招式甚至参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操表演;青城山、宽窄巷、担担面等“川味”浓郁,鸭爸爸面馆的背景音乐居然是《喜洋洋》,而阿宝的对白竟有古龙小说的影子。他夹小笼包练筷子功源自成龙电影,用功夫烹饪则酷似周星驰的《食神》。于是,老外觉得新颖有趣,国人觉得亲切自豪,美轮美奂的中国印象和搞怪耍宝的插科打诨,两边讨巧。首集配乐是管弦丝竹,续集加了二胡唢呐,并采用原先旋律的变奏,新鲜与怀旧兼而有之。抒情部分以弦乐为主,辅以笛箫,打斗片段则用琵琶锣鼓点缀。看似中西合璧的效果,实则西洋配器的路数,但炫声效果不错,几段追逐戏正是《夺宝奇兵》《古墓丽影》的套版。比起《花木兰》里简单的瓜子脸、单眼皮以及酷似哥伦比亚山的背景,《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植入已经炉火纯青,又打上鲜明的好莱坞标识,是增益全球化(Grobalization)的极佳范例,同时亦为我们实践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艺术行动提供了参照系。
2.《功夫熊猫2》以2D/3D/IMAX三种模式上映,影片所采用的235∶ 1的超阔银幕形式(Cinema Scope),极为精彩地展示出磅礴的气势。电影开头别出心裁的“阿宝做梦”场面,为了区分梦境与现实,特别采用了2D手绘动画形式,却比CG制作更花费时间和心血,银幕短短2分钟片段,由十多位画师3个月所作的3 000幅画合成。剧组还运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加强角色身上的操控点,生动地做出动物高手们快、准、狠的招式,把中华武术套路表现得淋漓尽致,衔接上也更顺畅紧凑。孔雀王的羽毛渲染很复杂,尤其是静态的翎毛和动态的翅屏,“漏斗云”“羽毛功”等独门绝技更是好莱坞CG技术的一次全面展示,而孔雀王的扇子功、飞刀钢爪等也都很有味道。比起第一部中的力量型反派雪豹泰龙,孔雀王更偏向智慧型反派。而阿宝用太极挡炮弹的场景,和《少林足球》中赵薇以太极守球门的场面大致相当,而且更加抓狂。技术的全方位出色表现,推助“阿宝”成为具有超强吸金力的熊猫。此外,《功夫熊猫》里的各种包袱很密集,虽然笑料不怎么高明,却很容易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喜乐氛围,而大量的3D特效更是赏心悦目,如果我们搁置其中较为简单的主题以及内含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影片在视听感受和故事节奏上的冲击力还是够劲的。
3.《功夫熊猫》系列宣扬的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成长教育,即传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的信息。孔雀王身世坎坷、性格扭曲,野心勃勃、辣手摧花,试图凭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统天下。他不仅身怀绝技,内心也极其丰富,感情戏与动作戏并行不悖。阿宝经过一番历练,终达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武学境界,欲救天下于水火之中。最后,无论故事的路线图如何曲折,皆大欢喜是必然的。诸如“恶棍!拿出你的武器抵抗我吧”“邪恶从不放假,我也一样”的桥段,还有“我就知道你会忘词,所以在面巾纸上给你打了个小抄”的调侃,都是美国电影的俚语样式。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最擅长搞笑,他所担纲的角色都证明了其搞笑天赋,所以阿宝不仅看起来,而且听起来也是西洋轻喜剧风格。影片采用惯常的梦境式叙事,以此开篇揭示主题。第一部中阿宝梦见自己成为功夫大师,第二部中鸭爸爸梦到儿子离开自己,这种承继式手法令人颇感熟悉。因此,“中国熊猫”的形象所有权已经掌握在梦工厂手中,不过阿宝悟到“功夫”真谛的努力过程以及通过奋斗来把握人生的哲理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保守的西方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误解,而这部电影所具有的“跨文化”传播的多重意义和丰富启示,更值得我们探讨。
《功夫熊猫》调用了不少华语武侠电影中的成熟套路,包括布局设置与叙事流程,同时发挥了美国电影人巧妙重塑他者文化与全球商业运营能力,又得益于西方娱乐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体系。技术上,《功夫熊猫2》的角色骨架做得很好,精确的伸缩形变均通过三维网架(3D truss structures)中关节的变化做出来;艺术上,童年阿宝的片段出现在鸭爸爸的回忆中,而在与妈妈生离死别时,小阿宝的泪水在眼里打转,怯生生叫了一声“妈”,这些细节绝非肤浅展现符号化的中国元素,而是深入到角色所背负的文化传统。可见,美国在全球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已造成了绵延的文化效应。当然,中国文化远非《功夫熊猫》里展现的那些表象可以涵盖,还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领悟,并将其天衣无缝地纳入。《熊猫总动员》就是这样一种真诚的尝试,可惜做得不够好。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在制作的同时就面向高端受众,开掘深邃的思想内涵,自信地向海外传播一个智慧的艺术中国形象。
二、《熊猫总动员》的投石问路
《熊猫总动员》是一部多国参与制作的动画电影,在合拍的层级和深度上有较大突破,2009年初成为中国政府赴欧经贸促进团的创意产业项目中,惟一正式签约的电影项目,得到了来自中国和德国的35亿人民币投资,这对于国内动画电影来说可堪空前,不过2011年春节档期04亿人民币票房却不能令人满意。它与《功夫熊猫》的较量背后,隐含着两种文化理念与产业模式的暗战。中华文化固然博大精深,但目前还是需要用最生动、最通俗的方式加以推展,同时使画面质量、角色设置、故事结构能够较为完美地统一起来,并通过艺术产品的国际营销形成影响力。而要进入“跨文化”商业传播的层面,就必须有效发挥文化生产的灵活性和多元性。《熊猫总动员》为了适应高端的国际化路线重装上阵,在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
1.审美观照上:由于熊猫本身不太讨巧的外形,《熊猫总动员》在主角“潘迪”的形象设计上运用了全球化思维,其湛蓝色眼睛与莫西干发型,一定程度上秀出了“国际宝宝的模样”;在情节叙述上亦与全球动画生产接轨,情节紧凑明快,兼顾了东西方观众的审美取向,将中外文化较好地融通。其整体的艺术风格,包括角色性格、画面质感等都富有中国特色。制片方从2006年开始就与欧洲合作方接触,接受后者的建议将熊猫的眼睛改成蓝色,还添加了睫毛,但却并不影响熊猫的整体形象,亚洲观众也能接受。与会功夫的熊猫“阿宝”相比,肩负家族复兴重任的“潘迪”要苗条得多,其造型最早出自中国画师之手,随着项目在欧洲几经辗转和重塑,“潘迪”在憨态可掬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时尚气息。这一造型或许与国人的固有想象有一定差异,但力图在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取得更佳平衡的努力分明得见。而影片中不时出现的一抹青山、一汪绿水半透明地氤氲开来,颇有传统水墨动画的意境。
2.故事套路上:《熊猫总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好莱坞的经验,比如友爱、自信、勇气、成长的主题以及时尚的环保话题与适度的幽默元素。事实上,缀满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从无名辈蜕变为大英雄,迷失于身份(我是谁)与理想(我要成为谁),最后自我救赎,其成长道路与绝大部分美国式的超人无异。客观而言,《功夫熊猫2》没有首集出色,故事成色渐弱、边际效用递减。然而对比体态丰满、行动迟缓的“阿宝”那天然的喜感,《熊猫总动员》的主人公“潘迪”显得有点太乖了,西方化的反常规(成人世界)趣味不多,当然这也是主创者的考量,即试图还原东方本色。无论是主角潘迪和潘妮乐观、善良、勇敢的品性,还是其他动物身上活灵活现的细节,总体上做到了可爱,然而由于诸如“菩萨显灵”逻辑等结构性问题,可信、可笑(审美愉悦)却相对较弱,这与“阿宝”在巨大的矛盾与反差中所凸显的成长轨迹相比,心灵感染力明显不足。
3.技术创新上:《熊猫总动员》运用戏剧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的手段,成功地将二维转为三维,体现了以差异求发展的商业策略。不过,简单的三维并非3D的同义词,它无法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幻觉。《熊猫总动员》的色彩没有好莱坞式的惊艳炫目,而采用比较硬的CGI制作,即不以真实的立体感取胜,而以细节(毛发肌理)的精致入微等软指数来标榜,刻意营造一种温暖柔和的东方化语境,其多达十几层的分阶制作,使得3D特色的水墨空间感尤为突出。此外,影片在背景处理和色彩搭配上均给人以干净爽利、赏心悦目的感觉。于是,全片最明显的风格就是含蓄美,即追求将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与情感捕捉(emotion capture)相结合,连背景都试图追求亦幻亦真的光影效果。不过,许多自然景观却没有清晰的质感,有些弄真成假的感觉。说得谐谑一点,不少3D动画就像是在电影院看木偶戏。上海电影集团与美国特艺公司合作翻拍《大闹天宫》3D版,就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技术固然重要,但艺术才是根本。
目前,有约1万家中国公司(包括内地、台湾、香港)在制作动画片,但90%难以盈利。据2011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动漫年产量已达22万分钟,7年间跃升50倍,成为世界第一,却没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创意、造型和故事往往由投资主体的趣味和喜好决定,编剧和画师没有太多修改权力;其次是制作者不愿试错,一般都把目光投向低龄段、低成本、低品位的三低动画,但“喜羊羊”却也只有一只,不可能再有更成功的“克隆羊”。然而国内主要城市却一味企求以动漫产业拉动文化GDP,而非试图建立艺术话语权(discourse right of art)优势。此外,动画片往往盲目“被上技术手段”,但“快节奏”的视听并不能让儿童真正身心放松,甚至可能造成健康损害。这两年的《魁拔》《麋鹿王》《兔侠传奇》《虹猫蓝兔火凤凰》等都有炫技之嫌。而谈不上优秀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恰恰是低成本的Flash片子,可见低龄观众所需要的,正是绘本作家朱德庸先生所说的“很缓慢、很简单”的智力模式。况且,3D影像对儿童视力甚至脑部的不利影响,就像手机辐射一样尚无定论;但谨慎是必须的,因为儿童伤不起。对于中国动画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套用《大武生》的一句台词,“不要和好莱坞苟且”。
三、前路漫漫:比较性的反思
对于《功夫熊猫》,有人认为这是好莱坞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有人则说这是好莱坞对中国实施的文化入侵,这显然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仍然缺乏对动漫本质的深刻认识,一是没有学会用动漫语言讲传统故事;二是没有学会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还是要汲取万籁鸣、张光宇、特伟等老一辈大师的经验,立足东方、走向世界。我们当然应该学习西洋的电影技术和叙述模式,但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属于自己的故事讲好,并借鉴日本京都精华大学的动漫教育经验,形成专门学校、大学本科、研究院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熊猫总动员》的尝试已经说明,目前中国动画电影缺的并非3D、4D技术,关键还在于为市场量身定做的内容,包括故事创意和剧本策划,其应该至少占到总投入的15%。
好莱坞利用中国的传统主题,从邻家女式的木兰到嬉皮士般的阿宝,较好地实现了慢船来中国的文化转换过程。而我们却不能深刻理解自己丰富的文化典藏,水墨、年画、雕刻、戏曲、皮影等艺术元素,还只是中国的零散形象,称不上中国的完整表达,我们与西方的距离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叙事层面。要提振中国的动画产业,首先必须讲好自己的故事,比如《兔侠传奇》中一诺千金、淡泊名利的侠义精神,《飞猫侠》里积小流、成大海的坚韧意志,都是不错的尝试。《赛尔号》有超亿的注册游戏用户,《梦回金沙城》的画面做得非常精美,但不费心花钱弄剧本导致故事没讲好。目前,一集动画片和热门电视剧的编剧费竟相差约100倍,就算与话剧剧本相比价差也有10倍左右,有些公司甚至让员工自己凑故事,造成许多角色的行为缺乏动因,让人匪夷所思。最终造成“文学性”阙如,泡沫泛滥,无法让观众感受心灵的愉悦,这种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阐释:旧文化不深入、新文化少创造,与狮子王辛巴、小丑鱼尼莫等角色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光辉相比,可称天差地别。动漫只有与文学联姻,才会令缪斯动容。中国动画真的想要有所突破,必须以资金赞助有特色的原创剧本,而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当然,《熊猫总动员》能与《功夫熊猫》进行博弈,其“成功与不足都是中国动画前行的财富”,而我们也期待熊猫“王者归来”。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发展非常迅速,但与欧美国家和日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中国梦”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新机遇时,各国民众也试图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作为全球文化产品主要供应商的好莱坞,就不断地对世界做出积极的反应。我们不应低估自己的文化创意能力,但必须克服由于视野不够开阔、机制不够灵活、舆论不够给力而带来的困难和阻滞,积极建设具有全球文化资源配置能力的电影市场体系。我们需要集思广益,听取专家与公众的多方面意见;也需要力排众议,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方法直面中华文明,追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熊猫总动员》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动画,已经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证明,并呈现出了新的可能性,这多少唤起了观众对未来的谨慎乐观。接下来我们所需要的,就是重建信誉和扭转偏向,以静心(inner peace)的态度做好剧本,使之即有立足本土的中国传统智慧,又能以超越本土的国际话语逻辑,与全球观众实现一种心灵的默会(tacit knowing),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而今迈步从头越”必定不虚。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