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声音-音乐论文
音乐会的重头戏是两部中国作曲家陈晓勇与贾国平的新作首演。“首演”对于德国听众的意义非同寻常,他们怀着好奇、评判、体验等等众多复杂交错的心态来期待新作品的演出。
作曲家陈晓勇出生于1955年,自1985年定居汉堡,作曲对他来说意味着“与音响之间的沟通交流”。 陈晓勇为本次慕尼黑双年音乐节创作的新管弦乐作品《时代的万花筒》以音高和音响为起点。起初是弦乐音响渐渐加厚又落潮,紧接着长笛钻出,构建了音响的框架和外壳。这种音色在稍后的乐句中常常脱颖而出,作为一种声音事件基础和声音紧张度的两极。这之后作曲家引入了两种运动原则,来作为作品的动能之源。音阶音型触发了弦乐的密集音响,它拉出一条通向和弦的轨道,并在上面投下了阴影。不久,音响又刻画出一座透明的雕塑。在另外一处,听众可以听到音响层的微小变化或是突如其来般的大小三和弦浮现——似乎遇到了老相识一样——这些又在接下来的瞬间里,由于另一柱光线的射入而消逝。此时人们只能听到一个单一而奇特的颤动音。之后,这一音高自身以微分音形式分裂而使音高变得难以捉摸,从而也打开了那未开启的色彩视野。“我通过万花筒来从不同的并始终变化着的透视角度去看同样的图片。我想将这种体验转化为音响”(作曲家语)。这是一种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在远与近之间的迷幻游戏,仿佛我们已拥有了一切,只须去发现。或者更确切地说:人们要学会始终向新事物和另种事物遥望。
贾国平的作品《Kalaviuka/迦陵频伽》从宗教神话中得到启发:迦陵频伽是如来佛的化身,人首鸟身,又称“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语出《慧苑音义》)。作曲家试图在这部作品中以现代意识和现代作曲经验表达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作品的音乐材料源自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鸟类主题,特别是借助不同乐器模仿和描绘的鸟鸣、鸟形片段。这些片段通常将精心挑选乐器以特定的方式结合来形成独特的音响。该作品正是将这样的音响用管弦乐队来承接,并从中发展出新的音乐语汇和表达可能。音乐从细腻的开端以及微小片段中得到了坚固和运动性,在两次涨潮中展示了动态和色彩,之后又柔软的消逝,回到始初的状态。这样的音乐结构也许可看做是一个超大的呼吸,与作曲家所追求的自然观念相契合。
音乐会的另一亮点是作曲家叶小纲的《大地之歌》。该作品是将马勒在《大地之歌》中所使用的中国诗词德译本进行还原,以对应的唐诗中文原版重新谱曲而成。这部作品演出非常成功,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此次演出的两位歌唱家托马斯?鲍尔(Thomas E.Bauer,男中音)和麦克拉?考妮(Michaela Kaune,女高音)均为国际大赛获奖者,足迹遍及全球各地。他们精湛的演唱技艺以及迷人的音乐表现力无疑给该作品增添了更为色彩斑斓的光环。
慕尼黑爱乐乐团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之一,建立于1893年。马勒的第四、第八交响曲及旷世巨作《大地之歌》均由该乐团首演。这一个积淀丰富的百年老团,它以无可替代的实力将陈晓勇音乐中丰富的声音层次感、贾国平音乐中独特的复合式音响诠释得完美无缺。两部首演作品均获得了观众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作曲家谢幕多达4次。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