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鸿门宴传奇》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电影论文
香港导演李仁港指导的《鸿门宴传奇》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题材商业片,自2011年末上映以来,反响不俗,是近年难得受到观众肯定的商业片之一,其无论从叙事手法还是情节处理上都有着以往历史题材电影所没有的创新和大胆尝试,尤其是对历史题材中的文化价值的重新定义耐人寻味,值得探究。
一、创新的叙事类型,拉近观众距离,足显亲和力
该影片通过倒叙的方法,依靠有趣的叙述形式和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眼球,拉近观众距离,避免了历史题材枯燥无味的弊端,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足显亲民的文化理念。例如:影片开始处,太傅带着学生祭拜汉高祖,却搞错了方位,张良出场,纠正了朝向,从而引出故事,让观众充满好奇。在叙事上还进行了糅合,让复杂冗长的历史故事与商业故事叙事有机结合,通过悬疑把平铺直叙的情节营造出紧张氛围,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例如:在片中刘邦率众赴鸿门宴情节,之前张良派人前去刺杀范增,范增已然知晓有刺客,其结果如何,片中埋下伏笔;张良与范增对弈前,樊哙与项羽手下比试,不曾想导演在此处增添了樊哙咬下手指的博人眼球之桥段,既营造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又增加了戏剧性,刺激观众感官,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这种环环紧扣的叙事方式,烘托出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紧张气氛。在人物塑造的情节交代上则处理细腻和叙事多样,实现了历史故事剧情戏剧化和看点的最大化。
二、巧妙嵌入当下文化价值观于历史故事中
在该片中难能可贵的是克服了近年来商业大片的通病,即为迎合普通大众的感官需求,过度注重形式的华丽,缺乏电影文化内核和人文精神的考量。例如:《鸿门宴传奇》中自始至终都试图通过对白表达当下的新观点和看法。例如:开篇刘邦驾崩12年后,太傅带领学生参观鸿门殿,祭拜汉高祖,以错误地确定汉高祖的牌位方向为引子,引出历史事件经历时代的变迁,已物是人非,当张良出现讲出楚汉相争故事后,用太傅的一席话:“网网天数,早有安排”“我们还需有什么执著”来暗示现代人对历史的看法与观点,凡事皆有定数,过度执著则会偏执的中庸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下和平年代,大众的普遍精神诉求和观点,即求同存异,共发展的和合观念。同时此处的暗示也是对该片为何要这样演绎历史典故的一个注释。又如:在篇尾结束之时,张良的对白“我要再去寻一高手,好好下一盘棋,看能否都赢”,这种寻求双赢的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一山不能容二虎”是相悖的,而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观契合,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全球化进程中,人口的暴涨,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人类面临的是整个人类生存的危机,这样的状态促使人们站到更高的视野来思索社会的问题,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相互争斗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而众多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则是牵一发而动全球的问题,因而迫使人们更渴望双赢的局面,来避免两败俱伤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也许导演在设计这样的对白时没有这么深的考虑,但身处时代之中,潜意识地流露出这样的观点。
三、颠覆传统,寻求历史与时代的对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事物是不断地变化的,我们不能固定不变地去看待世界和思维,应该采用开放性和多元性来看待社会,在经历了冰冷的工业时代后,人类跨入后工业时代,艺术的严肃外衣被逐渐剥离,消遣主义与娱乐至上等思想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早些年国内影片的政治思想教化较浓厚,尤其是反映主流思想的主流影片,承载着过多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政治训导,以致形成了模式化。过渡地渲染教化,让观众产生厌烦的情绪。历史题材的电影往往会作为主流思想宣传的载体,成为被政治化的主流电影类型,要不就作为过于执著还原历史、死抠细节的历史剧来演绎,这样的结果犹如钻牛角尖式的固执和一成不变,不但不能把优秀的历史精髓演绎出来,还弄得不合时宜,得不到观众的认同。例如:在前些年某位导演所拍摄的《大汉风系列》,其中涵盖了秦末至大汉初的历史故事,尽管此系列影片罗列不少历史典故,但故事叙事单一,片中人物塑造呆板流于形式,看演员如看标签,感觉不到人物鲜明个性特征和内心活动,在情节交代上显得过于平铺直叙,缺乏新意和美感,无法打动观众。《鸿门宴传奇》在如何处理楚汉历史故事上做了一些大胆突破,尽管在忠于历史层面上受到一些观众的质疑,但从整体故事情节上来说是可圈可点的。首先在电影名称的定位上加上“传奇”已然告之观众,制片方在对历史的态度上是尊重的,但同时也不拘泥于历史的桎梏,大胆创新,尤其是张良在回忆完鸿门宴故事后,说道“今日我还得为虞姬执著一件事”,然后捧起虞姬的灵位摆放到项羽的灵位旁,同时出现了项羽与虞姬在漫天飘花的场景中相会,有些观众甚是不解,感觉这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桥段不应该出现在历史剧中,笔者则认为这恰恰是笔不错的亮色,轻柔地温暖观众的心,当体验了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冷酷血腥场面后,一股对人间温情的渴望恰到好处地借张良之口传达给观众,既是对千古绝唱爱情的致敬,也是对当下民众内心真、善、美诉求的呼应。导演能在这样气势宏大的历史题材中增添此情节,不难看出其对影片情节拿捏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节奏恰当,手法细腻。记得康德曾说过艺术的审美是无功利性的,美和艺术的最大特点是精神上的审美体验与利益无关。电影艺术不是历史的复印机,不能毫无取舍地照搬历史,借古喻今,为电影创作设置不确定性与多元性,折射现代的意识观念才是电影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选。
四、深入情节,人物大胆创新
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人物是抽象不确定的,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形象定义,历来屏幕对汉高祖定位都为没有文化的街头小混混,所以在角色塑造上均为狂放不羁、江湖气很重的屏幕形象,或者是沉闷老气横秋的做派,鲜有导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重新定位该形象,挑战观众底线。这样的历史在《鸿门宴传奇》中得到改写,在该片中刘邦被塑造成一个城府极深,善于伪善,文质彬彬,但也晓风月的领头大哥形象,不曾想这样的挑战超乎预料的成功,得到不少观众的认可,尤其刘邦的“三笑”被誉为角色演绎得最出彩的地方,这种大相径庭的反响说明了一个事实,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随着时代变迁,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人们对文化的包容度较以前更加宽泛,对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和见解。究其原因,为何在颠覆传统人物形象的情况下,还能得到观众认可,这跟人物定位契合现代认知理念和演员出色表演密不可分。例如,前边所提到的“三笑”,分别暗示了刘邦在楚汉相争中,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第一笑是项羽与刘邦结识之初,刘邦势力尚不能与项羽抗衡,所以当项羽问刘邦是否想当霸主,刘邦则一笑而过,不置可否。第二笑则是刘邦伪善获得张良信任,刘邦为得到一帅才而转身露出胜算之笑;第三笑则是登基称帝,看到玉玺的满怀心事之笑。这三次分别诠释了刘邦不同境遇的心理写照,深入刻画了刘邦的性格特征,让刘邦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富有情感,更符合现代人思维认知程度,而不是浮于表象的刻画。再例如:在对刘邦如何能获取信任,博得众多英雄、能人的追随细节表现上,片中有这样的桥段,刘邦抢占咸阳,项羽兵临城下,眼看两军恶战即将挑起,在刘邦实力尚浅,不足与项羽抗衡之时,张良建议刘邦退出咸阳,向项羽以表忠心,直率的樊哙没有领会其中玄机,冲撞张良之时,刘邦大义凛然地扇了樊哙一耳光,尔后递上手绢,关切地看着樊哙,樊哙虽恼,却已被刘邦软硬兼施般拿捏得服服帖帖,就此作罢,不敢造次。刘邦这种一边抡大棒一边递胡萝卜的笼络人心的伎俩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令观众信服,难怪观众对该形象的认同和褒杨。这也为今后的历史人物的屏幕形象定位提供了借鉴,历史人物创新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去创新,如何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值得电影人思考和探讨。
五、结 语
《鸿门宴传奇》能够废弃陈旧模式,赋予历史题材以新的时代内涵,打破传统叙事常规,综合其他类型电影叙事特点,借古喻今,弘扬现代文化价值理念,唤起观众在对历史故事扼腕叹息之时,燃起对当下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唤起观众的共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存在不同的文化形态,有进步的、颓废的,健康的、有害的,而这些文化形态对文化价值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反之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鸿门宴传奇》能在上映后产生不错反响,是值得研究和肯定的,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创作释放了新鲜的空气,拓宽了大片创作之新路。电影艺术作为文化导向的载体理应担负这个文化价值构建的重任,为大众制作出负责任的优秀作品。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