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电影论文
一、民歌的发展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
最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当属民歌,也是起步最早的。民歌的词曲灵感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把他们的心里愿望、爱情婚姻、会生活等通过民歌的传唱来体现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实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作曲家亲身走进各民族的生活,收集音乐元素,采集民歌的生活语言,通过专业的制作,把民族的风格展现出来,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影视音乐也会采用民歌的形式,民族特色浓郁、个性风格独到的影视音乐有效提升了作品的品味及突出展现了各民族迥异的地域风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创造力。不同民族音乐为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观众产生共鸣,完全融于电影情节之中。
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奖和最佳原创音乐的影片《卧虎藏龙》,影片十分巧妙地运用民族歌曲的魅力,《颠轿歌》《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优秀民歌作品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淳朴而又率直的性格。在影片《花腰新娘》中,成功引用了具有鲜明彝族民歌风格的“海菜腔”,演唱者李怀秀从小就学习“海菜腔”,绵延悠长的民间歌曲表达出云南水上劳动人民的挚诚的生活方式,为观众描绘了一幅秀丽山河的云南景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民歌是民族音乐绚丽的瑰宝,它不断沉淀,推动着影视音乐的发展,是广大劳动人民心里的声音。
二、红歌的发展传承中华儿女的革命情怀
在我国严峻的战争年代,电影事业也响应民族人民的号召,也加入到拯救人们意识的行列之中。从红色政权的建立到抗日战争的结束,这一漫长的特殊历史时期,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民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国的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工作者,在各行各业中效命。影视音乐的创作人也积极宣传红色革命,把自己的事业道路与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如聂耳、任光、贺绿汀等杰出的音乐创作人。时常响彻我们耳边的《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春天里》《毕业歌》等也是相继产于那个时期,完全服务于电影的制作,同时,这些革命歌曲宏扬了红军战士、劳动人民等艰苦地与敌人作斗争及他们心里渴望和平安宁的愿望,革命歌曲的创作来源也是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红歌的发展与壮大是时代的要求,推进了革命前进的步伐,新风格、新体裁的民族音乐也孕育而生了。而这些红歌传唱至今,已有一定历史的象征性,革命民族的灵魂永存在人们心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思想上代表着劳动民众的心声,不仅融入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还突破思维模式,引入了前苏联国家优秀革命歌曲的形式,深刻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渴望。歌曲浓厚的时代气息是革命歌曲的新趋势,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有着属于青年人的朝气与蓬勃。歌曲的一开头采用四度连续向上的形式,借鉴了《马赛曲》《国际歌》等优秀的革命歌曲,号召劳动人民摆脱奴隶的压迫,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传达了一股顽强的生命气息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同样地,《毕业歌》的创作为《桃花劫》做了成功的铺垫,也担负着励志报国、拯救危亡的国家命途。在毕业离别之际,展现了同学们宣誓报国的决心,为社会、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昂扬的精神斗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面貌。影片中的男主角在最后被判刑的时刻,歌曲的音效收集了歌声、脚镣声、枪声、呐喊声等,表现了当时极度混乱的场面及学生们义愤填膺的心情,与观众的心灵产生碰撞。《毕业歌》中激昂的音乐振奋人心,这种语言加速了人们胜利的决心。
三、戏曲的发展传承中华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戏曲的综合元素很高,汇集了多种表现形式,也是艺术感很强的传统文化。戏曲的发展种类繁多,在电影中的运用也很广泛,同时对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启发的作用。早期的电影制作内容中,戏曲还没有在影视中出现,鲜少涉及主体思想的理解感受,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戏曲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戏曲也逐渐地出现在影视中,也同时参与到对生活真谛的阐述、人间百态的演绎中,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又一次飞跃。戏曲的种类根据地区的不同抒发的意境也不同,比较受观众喜爱的有京剧、越剧、粤剧、昆曲等,观众的身份喜好不同,也不同程度地选择戏剧的类别。特别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又自然形成其独有魅力的戏曲,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戏曲在电影中的深入,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使人对事物情感的表达更加明了。
在影片《梅兰芳》中,戏曲的运用不是呆板生硬地照搬照抄,它灵活地把京剧与管弦乐合为一起,再现了梅兰芳和孟小冬深刻的爱情故事,把他们的内心起伏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更是汇入了交响乐铜管乐器,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深化了梅兰芳的气节,深化了民族气息的沉淀。在影片《嘎达梅林》中,作曲家为使影片有一个良好的表达效果,充分表达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气息,添加了许多具有蒙古族独特艺术的民间音乐元素,使用长调、短调、舞乐等,并让具有雄浑沧桑的蒙古族音乐人腾格尔演唱,还加入了交响乐的演奏,两者相互辉映,传唱了蒙古族恢弘的气势及紧密相连的民族力量。
四、民族乐器的发展传承
我国有多种多样传统的民族乐器,如拉弦、弹拨、打击等,通过使用不同的乐器,表达出各自的情感。但在这些传统乐器上,进行再创造就产生了风格迥异的器乐。在《芦笙恋歌》中,我们感受到了由多种元素结合的拉祜族音乐,作曲家还从拉祜族的特色民间音乐中,创作出表达电影主题的音乐。
民族的文化底蕴生生不息。如20世纪80年代的《孔雀公主》用葫芦丝表达了云南人的感情,把剧中的神话故事传达给每一个人。90年代的《菊豆》,让观众耳目一新,作曲家通过民间陶土烧制的“埙”,这是在我国具有7 000多年历史的民间乐器,生动表现了影片中的主人公努力挣脱封建的束缚,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风气,也充分让人感受到了封建文化给人带来多么深重的禁锢。在《卧虎藏龙》里,作曲家用我国传统的竹笛乐器,加入具有热情开放感的鼓乐,两者都表现出剧中女主人公初次靠自己在江湖上行走的轻松、愉快的向往之情。其音乐的选用更是采用了《小河淌水》云南民歌中的主旋律,通过音乐的起起伏伏,表现影片人物的各种情感需求,贴近人物的心理变化。
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红高粱》的影片里,表现出了孕育了老百姓几千年的土地及从心里深深对土地的敬爱,更是对生命热切的追求。然而这种从心底散发出的感情正是通过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及地方特色才一一表达出来,同时也沉甸甸地埋藏在观众的心里。影片中有一段场景使用了民间的唢呐,各种大小不一的唢呐,齐声的洪亮,响彻整个天空,把老百姓对黄土地深沉的热爱都释放出来。影片里具有典型地方民歌的代表《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和《酒神曲》,酣畅淋漓的歌曲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对陕西北人民的真切、永存人心的回归,真实的人物感情,饱满的人性特征,加上当地的音乐特色,使影片在1988年获得最佳音乐奖。
我国的电影发展走过了无数的磨难及困境,也随着时代的要求历经了起伏不定的改革,电影的表现形式也通过旧时期的无声至现今的多元化不断进步,让观众对电影的发展更加坚定了信心。从电影的内容取材也不难发现,虽然各种选题及表现的手法不一样,但都离不开我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电影音乐也紧密与当今的时代相结合,走发扬民族文化的思路,并积极地探寻与国际文化的切入点,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跻身于国际前列。应时代的要求,影视音乐也进行了分工,一部分从事继续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事业,另一部分则走向多元化,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的变换,前台和幕后的转变,影视音乐都要努力跨出国界,走上国际的舞台。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8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