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论语文课堂教师的无为之为

作者:梁影来源:原创日期:2013-01-26人气:886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常”即规律,“妄作”即自以为是的胡乱作为,这样会产生凶险的后果。这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胡乱作为,导致民不聊生的背景下老子对统治者提出的严厉警告。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十二次提到“无为”, 现在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无为的含意是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按照这种解释,联系到语文课堂,可以谈谈教师无为之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一直倡导“非指导性原则”,他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而新课标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这与老子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内涵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都是强调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弃光鲜夺目喧宾夺主的角色扮演,从中心位置上走下来,直至淡化隐没,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唯一的主人。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要和语文学习有关,他们就可以轻松自如进行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语文教师只是辅助者的角色,辅助学生更科学更有效率的学习。教师绝不能以课堂霸主自居,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地掌控一切。
要把课堂主人的地位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必然要淡化隐没,而淡化隐没必须是主动且积极的,即“无为之为”。语文课堂上的“无为”并不是说教师无所作为,而是一切教学行为是顺应语文学习之理,学生之性,不挟制,不压制,不强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自然而然。下面我就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无为之为从如下两大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去除功利性的欲望,坚定地指向语文教育的实质。
叶圣陶说:“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出于各种目的,现在的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却无所不为!或者在考试的胁迫下,围绕考试的题型设置样式来安排课堂的讲学模式;或者在强烈的自我展现的欲望下,滔滔不绝手舞足蹈地在课堂上宣泄灌输;或者为了讨取领导同行的欢心吹捧,在课堂上搞得花样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我们分明见到的只有教师亮丽的形象或者尘土飞扬的热闹。更严重的是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已沦为赤裸裸的唯分数是图的名利场,老师费尽心机向学生灌输的东西的基本上是如何猜测命题者的心理,如何分分计较,如何迎合评判者的爱好的所谓规律技巧。
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功利性欲望太顽固太强烈,必然使学生无法体会语文的妙处的,把情趣洋溢语文学习搞得得了无生趣,面目可憎。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又可找到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由能促进个人生长。当我们否定人们为自己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权利时,我们就是在否定他们生长的权利。只有在自由地参与反省、论证、审思、评价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参与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1] 但是,根深蒂固、强大惯性的师道尊严却让整个语文课堂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的压迫性气场,在这样的气场中,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形象与学生俯首帖耳的卑下形象的对峙自然会潜意识中不断强化,教师在课堂主体地位的放纵必然挤压学生思想情感的萌动空间,学生的自由精神、个性思想和创造性思维就此被圈禁了。
第二,以升中考和高考为代表的考试系统所灌输的功名思想牢牢绷紧了教师和学生神经。在语文课堂上,一篇文章的把握、一个段落的分析、一个句子的领悟和一个词语的品味,老师都会下意识地去联系一下考试的命题设计及标准化答案之间的关系,以获得卷面上理想分值的狂热目的抹去了语文中需要淡泊宁静心态才能寻觅到的美妙。而品味语文妙处的愉悦就这样被压迫住了。
语文的世界应该是精神思想的游乐园和探险地,里面的乐趣和妙处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谁也不能剥夺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自由地独特地体验和思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句话里面提到的“热爱”、“思想道德”、“精神”、“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个性”、“人格”等关键词包含的语文教育目标指向的实现在顽固和强烈的功利性欲望支配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里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罢了!
二、倡导“无为”中的“大作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语文美妙的律动。
正如前面已提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无为”并不是让教师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做好确实属于自己职责之内的事就行。而要探讨语文教师的职责必然要基于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真实的心理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大肆的作为,而是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其次是我们应该正视一个事实,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无所不在的“作为”已让学生麻木、消极、无聊,可以“不学”、“不思”,即不用“作为”地去度过一堂语文课。
语文的课堂本应是学生灿烂生命成长的活泼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体验、感悟、思考、探究、创造来促进心灵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同时同步完成语文知识自主建构,最终塑造出本色、理想的自己。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几乎看不到老师刻意的“作为”,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却能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真正到达语文学习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第一,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创造轻松平等、和谐自然的语文课堂环境。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以谦逊平易的心态、真诚温和的形象与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师生间的膈膜。“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2]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无为之为”是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对学生的学习要能够巧妙地给予无痕的抚慰和无形的助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所带来的成就感,学生却感觉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存在所带来的压迫感和束缚感。
第二,不搞分数绑架,语文的教与学的根本的目的和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审美需要和自我完善。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没有枯燥呆板的说教和机械化的套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过程。”这好比游览一个大花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大花园的入口,学生进入大花园后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游览路径,他们可以赞叹,可以沉思,可以驻足,可以行进。而老师的“无为之为”是学生“迷路”时的急需的向导,困惑时的解惑者、疲惫时的鼓劲人和怠惰时的提醒者。
第三,增强学生的内驱力,在教师“无为”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建立、课堂自由氛围的创设是一个具有人文意识的语文老师应该发自本能的基本的课堂追求。唯一基于这个追求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他们牢固的树立课堂学习的主人意识,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彻底转变为主动学习,才能成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作为”。另外,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作为”是,要把对学生的共享性学习服务和个性化学习服务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学生提供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进入一个既快乐又高效的学习情境。
第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无为”中给学生开放语文学习的大天地。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界限、课内外界限、学科界限,冲破语文教材的本位思想,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范围。教师在学生的“大语文”学习的具体过程中似乎是“无为”的,但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大方向上的引导却是必须“有为”的: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解读文本而“有为”;为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生趣活力,让语文学习满足学生的生活和人生需要而“有为”。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上只要教师的“无为”是让学生更“有为”,,那么,无为之为,我们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李哲峰.别让语文课没了语文味[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29)
[2] 王秀英,陈忠文.怎样构建更加和谐的语文课堂[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5)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