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关于校园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新乡学院学报

作者:崔建来源:《新乡学院学报》日期:2013-03-13人气:1018

摘要:高校是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而校园文化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由于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凝聚性、引导性,对大学生教育发挥显著作用,因而校园文化,实质也是在高校这个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这是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创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实施大众化的校园观念文化

1.1校园观念文化的内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灵魂是观念文化。校园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校园观念文化突出表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念体系,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实质性的具体内容,全体师生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心理素质等构成了校园观念文化。

1.2校园观念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联系

校园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具体体现。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以心理活动的形式,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校园观念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着一定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表现在:

一是校园观念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原则,作为具体实践的指导思想。校园观念文化建设,其实质是关于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多元价值的影响下,校园观念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是由校园观念文化所突显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所构建。

二是校园观念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重构过程。校园观念文化的核心是关于观念的建设,是关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重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校园观念文化建设,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进行价值观的重构过程。

三是校园观念文化建设,本身就包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施过程。校园观念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关于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建设,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创建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观念文化,显然,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融入到具体的观念文化建设过程中,这本身就包含了马克思主大众化的具体实施过程。

1.3构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观念文化的路径

一是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提高对腐朽政治的鉴别力,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念结合起来。

二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形成时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促成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自我要求。

三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一般说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高校应通过利用校园的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通过图书馆、兴趣小组、科普讲座等形式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学好知识,为建设祖国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利用假期主动进入社会参与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和管理自我。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制度文化

2.1校园制度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就是校园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校园制度文化是对于校园各项建设的规章制度建设的总和。创建合乎规范的、有序的、合理的制度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制度大众化的重要保证,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各项建设中,创造先进性校园文化、全面提升校园育人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在当代中国高校中积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2.2校园制度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界定了具体的实践阈值,具有约束、调整、激励、控制、凝聚、辐射等功能,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规范性、引导性、调节性,因而,客观、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它是确保校园文化进行有序、规范、合理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驱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中,制度本身决定了只能按照原则、秩序和理性必须坚持和遵守的硬性规定,这种建立在一定奖惩基础上的制度,驱动高校师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实践中,去自觉遵守、坚持和执行各种规定、规章和制度,从而推动校园各项文化建设,向先进性文化迈进,其实质也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进程。

三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行有机结合的重要媒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设中得到具体实施,显然,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融入到高校的具体的文化建设中,校园制度文化具有界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标准,具体的实践阈值的功能,通过制度建设的纽带,实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结合,这种媒介作用,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

2.3创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实施大众化的校园制度文化

一是确立创建先进制度文化的指导思想。创建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确立创建校园制度文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创建先进校园制度文化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和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确立创建先进校园制度文化的观点和方法,并用之于具体的实践中。

二是创建规范、合理、先进的制度,来推动各项文化建设。“不立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文化建设包罗万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过程就是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完成,校园制度文化本身建立于校园文化具体建设的基础上,对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都有重要影响,对于规范高校的各项管理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各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烙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色彩,提升制度建设的价值标准,在规范各项建设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信仰、价值观念形成,从而达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三、创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物质文化

3.1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是物质文化建设,其中凝聚了人的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物化形式存在的总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3.2创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的路径

一是明确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整洁美观的校园景观和校园建筑。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由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组成。校园建筑首先是一门艺术,它的特点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其巨大的想象空间来表现特定时代和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和民族精神风貌的艺术。作为景观能够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而作为使用设施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生活。学校建筑既要满足科研、学习、教学、生活需要的功能,同时又要求审美方面的要求。因此,校园建筑是一种艺术创造,同时又是一种物质生产,要求做到审美功能和实现实用功能的统一。

第二,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

学校物质资源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静态传达,要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引导校园物质文化实现“三个走向”:一是走向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发挥其美育功能;二是帮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意识,丰厚文化底蕴,走向民族经典文化;三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三个走向的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二是坚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重要性原则。高水平的学校管理,最终还是文化的管理。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形成,能够给学校注入勃勃地生机与活力。忽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学校将失去发展提高的目的,师生的精神家园将颓废散乱。

独立性原则。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环境和自身特点,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成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其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

人本性原则。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独创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自己的特色。

长期性原则。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的,不能有随意性。

“两手抓”原则。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精神文化,要一手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手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有坚持 “两手抓”的政策,才能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是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功能。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实践证明,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以标语口号的传播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不仅能增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且可促进学生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热爱生活并创造生活。标语口号传播的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民族观,对学生们的社会心理、爱国主义情感会产生强有力的直接影响,而这种精神财富正是构筑人类生命价值最根本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2]刘延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1日,第1版。

[3] 魏辅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12期。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85页。

[5] 梁建忠.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年07期

[6]冯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09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