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高校人才流失的应对策略
作者:张海涛来源:原创日期:2013-05-04人气:841
1.完善薪酬制度。分配上的公平与否,是公平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教职工最为看重的问题之一。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奖励等短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福利。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分配作为对劳动的一种价值报偿,应当与人的智力、能力、贡献和业绩密切联系,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因此,分配问题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问题,而且也上升为精神层次的问题,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尺度和坐标。这就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尊重并维护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切实强化竞争激励机制,鼓励人际竞争,提倡知识、成果和业绩竟价,增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压力、动力和活力。用效率工资理论来指导薪酬设计,尽快完善高校薪酬体制改革。
2.为高校教师提供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包括晋升的机会、进修培训的机会、科研项目申报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等。高校教师作为高学历的人群,对自身发展和最终成就要求很高,重视个人发展和前途。尤其是青年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容易产生恐惧和不适,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产生失落情绪,影响工作信心。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体系的完善;建立“传帮带”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速青年教师的发展进程;重视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青年教师提供上升空间,为其长远发展指出正确的道路。这些措施可以看作是隐形的内在精神激励。
3.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重塑教师的职业形象。增强教师的职业声望。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关注高校教师的工作,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我价值认识,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满意度。出台相关政策真正提高高校教师待遇,使其成为招揽和吸引人才的根本手段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减轻教师压力。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身心健康。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有离职倾向并不必然导致离职行为,但距离真正离职仅有一步之遥。在高校教师在“离职”和“不离职”的痛苦博弈时刻,如果高校管理者仍沿袭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没有及时观察到教师内心的变化,没有对有离职倾向的教师采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一旦外围条件、时机成熟,离职行为就难以避免,这势必给高校带来始料不及的巨大损失。高校和政府只有使用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才能使高校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才能使高校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从而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目标,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