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与文化因素-文化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小君来源:原创日期:2011-11-19人气:1203

一问题提出
关于动作技能的习得的理论,目前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活动方式。它从3及的联结出发,提出了动作技能的习惯论,认为动作技能学习就是形成稳定、连贯、准确的动作序列和行为习惯。波斯纳概括了人类动作技能学习的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动作技能的认知理论主要以亚当斯的闭环理论和也也的图式理论为代表。闭环理论认为,知觉痕迹和记忆痕迹这两种认知和记忆形态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础。它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受一种内部反馈机制所控制。动作技能是在动作反应、知觉痕迹和记忆痕迹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图式理论认为,动作图式是在观察和联系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的概括化的动作结构。图式理论继承闭环理论对记忆和认知的作用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一是与反应有关的最初条件的信息,如机体所在的位置、作出反应的环境条件等;二是作出某一反应所需的信息,如方向、速度、力量等;三是运动前后通过各种感觉系统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四是反应结果本身的信息。图式理论主张,每一运动仅在记忆中储存有限的时间,有关运动的某些信息被抽取并作为图式的一部分表征于记忆中;图式理论更强调运动程序的作用;此外,闭合回路理论主要适用于简单的肢体定位运动,而图式理论的适用范围较广。呢红等人提出的信息加工理论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看作是信息的接受、转换、加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强调这一过程受预期和目的的控制。
这些理论对个体动作技能的习得和保持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群体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组织群体成员的技能习得和保持与此略有不同。本研究通过对教师应用技术的研究发现,群体中的个体的动作技能的习得和保持,既有与上述理论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本调查来说,教师群体对信息技术技能的习得与保持,既与个人的练习有关,也与组织的培训、制度或激励、文化有密切关系。后三者在组织群体中的个体技能的习得、保持及创新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二调查方案及结果分析
1调查实施与对象
2009年,本课题组对上海电大的22所分校和上海地区5所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开展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电大分校回收教师问卷926份,领导问卷28份。5所网络教育学院回收教师问卷52份,学校领导问卷8份。此外,课题组还先后邀请25名上海电大总分校教师(含教师、技术人员、管理者〕开展访谈调查4次。2调查内容
表1调查问卷的内容框架
项目 具体内容
现状调查 应用技术的观念 使用了哪些技术
 应用技术的种类及频率 技术能力如何
 应用技术的效果 经费投入、培训等
障碍调查 存在问题 障碍因素(政策、经费、个人等)
对策建议 对策与建议 
本次调查内容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师技术应用的观念;二是教师应用技术的现状〔种类、频率〕;三是教师应用技术的外部条件;四是技术应用取得的效果;五是教师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等。这五个部分大致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观方面,二是客观方面〔详见表1〕。但教师和学校领导问卷在表述略有不同。比如,对技术应用观念的调查,教师问卷的问题表述是“您是否认同远程教育中应用技术的一些基本观念”,学校问卷则表述为“您认为贵校教师对使用技术的态度是”。3主要结果与分析
〔1〕学校和教师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的重大意义从调查数据来看,964。力学校和72。力的教师认为教师必须掌握相关信息技术。一位学校领导在调查问卷中写到:设施到位,激励机制到位,广大教师是愿意利用技术的。教师在访谈中也展示了教育技术应用的自觉性。有教师指出:“教学模式完全变化了。教学技术的应用是必须的”。不少教师对技术应用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应用的热情和意愿。这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学校为推进教师开展技术应用做出了努力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配备了技术应用的专职人员。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设立了技术服务中心,最多的配设35名专职人员(计算机专业毕业的33人〕,最少的也有15人。二是学校为技术应用投入了不少经费。特别是网络教育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调查中,冗。/。的学校一学年内开展3次以上的技术应用培训。投入经费最高的达到25万元,3757。的学校投入培训经费6-25万元。三是举办校内培训。调查显示,学校开展校内技术培训面临着不少困难,包括很多教师有教学任务,培训时间难以确定;教师们掌握的技术参差不齐,选择什么培训内容也难以确定。在这样背景下,明.3%学校开展了校内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课件的开发与制作、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网络技术。
门)规章制度、检查、评比等激励措施在推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关键作用
技术应用依赖于培训,但教师技术应用又不能仅止步于培训。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培训结束后没有及时应用,
4教师应用技术的水平总体不佳
与政府、学校对教育技术的重视和投入相比,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现状总体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和质量不高。比如能利用三分屏、八等技术制作课件软件的教师不多。二是不少课件的表现形式相对落后;三是很多课程资源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多,创新元素不多。四是教师制作的教学演示??丁模板在形式上不如专业公司的美观、有吸引力。有教师抱怨:“目前很多社会办学机构使用在线实训,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学校中使用的软件还是有点滞后,改进不大”。五是教师的主动所学技能就会忘记。因此,技术应用还与培训后的应用和巩固密切相关。实践显示,采取了下列措施的学校,该校在推进教师应用技术上显示出积极效果:一是建立了检查制度的学校,教师由于需要向教务处提交上课的??丁以备检查,教师应用技术的水平普遍较高;二是建立了分校版网上课堂的学校,也带动了教师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为建设课程提供经费资助的学校;四是把培训与竞赛等结合起来推动技术应用的学校,他们在总结经验时就指出:“经常性地进行课件评比活动,激励在技术应用方面优秀的群体,以点带面”。与此相反,一些没有形成规章制度、检查等制度或激励措施的学校,其教师在接受技术培训后,或者因为没有及时的学以致用而遗忘,或者因为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在应用技术应用的能力和自觉性表现得不高。
(…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因学科、要求和习惯而不同,少数教师能创新性地应用技术。
调查显示,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水平表现出三个层次:一般;较好;自觉和创新性应用。一般的层次是指在教师在教学中只会应用一些比较普及的技术手段,比如应用??丁、卩卩、进行教学或与学生交互;较好的层次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会用更多种类技术进行教学,比如会用三分屏、八也虹等软件进行教学或制作课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数教师开发了设计思维脑图、自动阅卷系统、0/8系统等(见表2〕,开展创新性的技术应用。
教师应用技术的水平在不同学科上呈现出很大差异。这主要表现英语教师常用音频、视频技术;教授计算机、理工科课程的教师会用三分屏技术、八也0!3等软件。这种技术能提供动态画面又提供文字,教学效果比较好,但由于相对复杂,在管理学等文科课程中就应用不多。技术应用在学科背景上表现出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教学内容有关。
性、积极性表现不强。总的来说,技术应用的水平和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教师应用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机制探讨
对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三大影响因素,即培训、制度或激励、文化等,并对这三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作了探讨。
1三大影响因素分析
〔1〕培训
培训是影响教师应用技术的第一个因素,是带动教师应用
表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差异
应用水平 使用技术(软件:)的种类 教师数 教授学科
一般 ??X、卩卩、080 大部分 英语、管理等文科类课程
好 三分屏、如也0附耵6、?138虹课件。 少数 计算机、理工科
创新性应用 自动阅卷系统、系统 极少数 
技术的基础。很多学校也以培训作为推进技术应用的起始。由
护水平都对教师应用技术发挥很大影响。而且,由于培训因
于大家对培训的重要性都有深入的认识,本文不作深入探讨。(之)制度或激励因素。根据激励理论,人都是社会的。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从本研究来看,制度或激励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力地促进教师在培训后学以致用,促进教师对所学技能的巩固和熟练化。实践显示,在培训后通过采取比赛、检查、任务推进等跟进措施的学校,其教师应用技术水平和能力就相对较强。而没有采取这些跟进措施的学校,其教师应用技术的能力相对弱,培训工作的效果也没有发挥预期的成效。〔3〕文化因素
根据文化理论阐述,文化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整和控制所有经济规则与政治规则之规则。一些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一文化的定义基本为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有着广泛的影响。文化因素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建构环境。教师群体间形成的亚文化环境能无形中为教师间相互观摩、经验交流提供途径和精神支持,能有力地促进教师应用技术能力的提升。好的文化环境,促进教师将所学技能更好地加以应用,促进教师的技能应用内在化,逐步走向自觉和创新。
提出影响教师应用技术因素无疑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比如,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学校特别是教室的技术设施和维
素得到普遍的认同,所以本人特别提出后两个因素,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教师应用技术方面发挥实际作用。2作用机制探讨
本文下面结合三个要素对教师从技术应用的生手到自觉应用和习惯养成的熟练化过程的机制作了探讨。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技能熟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心里建构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依托。图1说明了教师从教育技术应用的生手到主动应用的过程(见图1〕。

在图1中,教师新手在起步阶段先接受培训,掌握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然后在学校规章制度、评比、检查等约束和激励下,初步应用所学的技能开展实践应用。这种应用反复多次后,教师的技术技能日臻熟练,逐步达到自动化阶段。与此同时,教师对技术应用的认识和内在观念也逐步发生转变,从适应外部要求的被动状态逐步变为内在的自觉,从技术的认识从陌生到理性,部分教师实现了技术应用的升华,实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概括来说,教师的技术应用经历了“新技术培训一制度或激励的约束或引导一反复的练习一内在观念的转变一重视技术应用的学校文化引导一自觉和创新应用”。表3列出了教师应用技术的阶段和水平。
表3教师三个因素和三个阶段

图1教师应用技术的心理过程
教师新手在起步阶段先接受培训,掌握技:
 技能应用水平 外部特征
培训 基本技能的应用 能够应用技术
制度或激励 熟练化应用 能熟练应用技术
文化因素 自觉和创新应用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主根据教学的需要应用技术,部分内容能够对针对需要创新性地加以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技术的习得、应用和自觉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遭遇到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培训后如果没有及时的技能巩固,新习得的技术应用可能被忘却。这样,教师不仅需要重新学习,同时还可能会对技术应用滋生抵制心里。二是惰性心理。应用新技术就意味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付出新的努力和劳动等。特别是新技术的优势没有让教师体会到之前,教师常常会遇到惰性心理,嫌“麻烦、耗时、挫败”等,由此形成这样一种心态: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摸索新技术,不如用省时省力的老办法,从而形成满足于现状,应付检查、应付学校的心态。教
师的技术应用不高,课程资源建设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很多就是这者心理的外部产物。三是其他一些障碍,如克服掌握新技术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教师群体存在的对新技术的抵制心理和不利舆论;克服原有教学的惯性心里和行为习惯。
四总结与行动建议
1抓好技术应用的三个环节
一是要抓好新技术的培训。从调查来看,当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校内技术人员型,即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开展技术应用;二是独立型,即教师独自在教学中完成信息技术的应用;三是外包型,即教师把应用技术的任务外包给校外公司完成。这三种技术应用模式中,教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外包型来说,技术人员依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资源的设计和制作。教师提出的要求越具体可行,技术人员越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相反,教师如因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不够,提出的要求不够清晰,甚至脱离实际,将使得双方的合作流于肤浅,或质量不高,有的甚至难以持续。这也表明,在技术应用中,教师是核心。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师应用技术中又发挥重要作用。那种认为教师无需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应用是技术人员的事情等观点,在实践上是不太可行的。
二是培训要配合以后续制度或激励措施。这是关键。实践已经表明,培训后的制度或激励措施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进技术应用中,培训只是第一步,仅有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培训要发挥效用,培训后实施多种跟进措施是个关键。这些跟进措施一是能促进教师复习巩固新习得的技能,促进技术的内化和熟练化,同时也能塑造技术应用的积极文化,促进教师在观念上的认同和转变。
三是积极营造技术应用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体现在制度上,也体现学校的文化导向上。
2培育教学设计人员
我国的课程开发人员主要有教师、技术人员组成。教师与技术人员进行合作,一方提供内容,一方操弄技术,两者合作实现课程的设计。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在实践上的优势是操作简单,但不足也明显,特别是课程设计的水平难以提高。这是因为教师主要的是关注内容和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是技术的更新和进步。而对课程如何设计,对整体的设计、统筹缺乏经验和认知。反观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师、技术人员和课程设计人员等三方人员,比我国课程设计人员多了课程设计人员。
其实,课程设计人员在课程建设中扮演类似电影中“导演”的角色。导演将课程的要求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整合。我国课程建设水平多年来难以得到提升,在某种程度上与此有很大相关,直接会导致课程资源建设质量提不高,上不去,
年年的课程设计都是“新瓶装旧酒”,有量的变化,难有质的提升。
3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外部环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努力,还与学校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包括:资源建设的标准;网络运行的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为资源建设、远程学习提供支持。内外部环境优化是教师应用技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这些措施来看,它们是一个整体。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教师的激励。因为教师是主体。技术应用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困难克服等方面教师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外,本文对技术应用所作了一些探讨,主要是基于调查结果而提出的,因此在技术应用的政策背景、宏观条件讨论不多,对技术应用的理论也基本没有涉及。这些都是技术应用有关的,就留待以后探讨。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