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操作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其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思维,而数学知识大多都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他们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到图形后,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组织拼图游戏,要求学生用纸或布剪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再以这些“图形”作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又是剪又是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孔雀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和创造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指导其进行手工制作,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它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兴趣,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现在的课堂仍存在“填鸭式”教学的现象。而且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严重缺乏自觉意识。
组织恰当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究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而数学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相等、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