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小衔接课程实施的建议
1.课程目标弹性化
幼小衔接课程的目标设定要同时考虑幼儿园、小学两级单位,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以逐步递进的方式实现课程上的衔接,进而实现心理上的衔接。在目标的设定上要体现弹性化特点,及时对已有课程进行反思和调整,力求幼儿从生理和心理上同步发展,使其逐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课程目标的设置要考虑到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小步递进,不可操之过急。同时要注意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力求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名儿童都能在课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课程内容生活化
在幼小衔接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继续以儿童的生活经验积累作为重点,发现和探索仍应该是此阶段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这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但要考虑到知识内容的内部逻辑整合,便于与上级学校的衔接,而且要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发展特点设置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以防止幼儿思维方式转变中出现逻辑混乱。幼儿园、小学和家庭都应注意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教育内容,以保证课程围绕幼儿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使幼儿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3.实施手段灵活化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正值前运算阶段,思维已经表现出符号性特点,但并非已经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此阶段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表面性较强,因此在幼小衔接课程中,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事物表象逐步引导其向逻辑思维转变,从外部动作逐步转化为内部思维。课程的实施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提供同伴合作的机会来激发幼儿兴趣。课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幼儿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切不可忽视课程中幼儿情感体验的获得。
4.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要以幼儿发展的长远性和全面性为导向,要力求评价的主体、理念、标准、方式等多元化,以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点,改变评价对象的被动地位,使幼儿成为评价主体,以自评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多个方面,更应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积极程度。在评价中,尤其要注意儿童间的个体差异,充分做到纵向而非横向比较,并对不同幼儿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充分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到其长远发展。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