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与治理对策(三)——中州学刊

作者:陈延斌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9人气:799
 三、历史与现实: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部分“滑坡”的原因如何评价和看待道德进步总趋势下出现的种种消极道德现象?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孪生物”,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些看法若不是认识上的近视和偏颇,就是动机上的不纯。导致道德消极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必须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方可理清头绪,确定治策。这些原因主要有下面六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旧道德的复萌。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它的正确发展方向,使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目的,然而,既然是把市场经济的“枝芽”嫁接在社会主义的“砧木”之上,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经济两重性的一般特征,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难免出现背离社会主义宗旨的消极道德现象,更何况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商品拜物教原因时所说的那样:“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⑥此外,我们在市场经济建设上还缺乏经验,缺乏完善的经济立法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这就更易造成旧道德的死灰复燃。如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容易诱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在人际关系中极易导致人道观念的淡薄与扭曲等。
第二,重经济轻政工,忽视理想、纪律和道德教育。有些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钱是发展市场经济唯一有效的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无关紧要。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不适应党政分开改革形势的要求,客观上造成了党委怕“越位”,行政“不到位”的局面,政治思想工作成了“空档”。加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潮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性自由”、“合理利己主义”等错误、腐朽的价值观、道德观也不断渗透进来,在一些人身上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这种轻视、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理想、纪律和道德教育不力,引导不够等做法,致使一些人良莠不分,善恶不辨。
第三,失信成本过低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工商活动中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行为的惩罚过轻,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这给“缺德”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以可乘之机,将“板子”都打在道德上是不公正的。此外,改革是一场革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是没有的,很多问题都要在探索中解决,因而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漏洞,使少数居心不良或道德境界较低的人钻了空子,加剧了某些领域的滑坡现象。
第四,少数无德、悖德官员的恶劣影响。由于干部体制和干部制度尚不健全,有些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放松了政治品德修养,忘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私的手段,不顾廉耻,不讲原则,贪污腐化,无恶不作。不仅损害了党的威信,玷污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而且严重败坏、毒化了社会风气。
第五,不少道德消极现象都非始自今日,而是长期未愈的痼疾,是对道德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否定和惩罚。几十年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文革”的恶劣影响,造成了善恶的颠倒,道德的堕落。落井下石,残酷打击,打砸抢抄,草菅人命,政治狂热取代了道德准则,社会公德和人道主义遭到粗暴践踏,人格和良心受到无情摧残。道德建设上不分层次地以共产主义道德的高指标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而且宣传与实际奉行的道德有着相当的差距。这种道德要求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做法,不仅使道德规范丧失了规范和激励功能,还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只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显露出来罢了。
第六,有些现象并非道德本身的堕落,而是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错觉。在搞活经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会造成人们某些利益的得失,因而容易使人心理失衡,产生埋怨情绪,形成夸大道德消极面的认识。比如,体脑“倒挂”,一些不法之徒谋取暴利、不劳而获等新的分配不公现象,使热爱劳动的观念受到削弱,这些现象无疑是要花力气解决的,但从总体上看,热爱劳动的观念与过去相比更加深入人心了。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砸了“铁饭碗”,端了“大锅饭”,混工资的人再也不那么容易混下去了,他们不仅受到舆论的压力,且有被开除、解雇之虞。过去被认为低人一等的商业、服务行业,特别是个体劳动,被越来越多的人自愿选择,其价值更加为社会所肯定,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四、多管齐下:当前我国道德建设
部分“滑坡”的治理对策对当前道德建设现状的上述评价并不意味着可以对部分“滑坡”等闲视之,恰恰相反,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以治理。因为,这种部分的“滑坡”如果得不到强有力的遏制,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干扰改革开放和社会各项文明建设的深化,最终也会导致道德建设整体的“滑坡”甚至倒退。笔者认为,当前落实党和政府要求,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最为迫切的是标本兼治,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各项改革,加速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这是治本措施。现实生活中确有某些方面的道德消极现象是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但更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还未完全建立、改革开放尚不彻底的结果。不难设想,包括征信制度建设等在内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然有助于诚信缺失等道德“滑坡”现象的遏制,民主制度、监督体制的健全和政治生活透明度的增强定会促进干部的清正廉洁。即使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本身带来的消极现象,也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清除。
第二,着力端正党风,搞好廉政建设。人们对道德消极现象议论的焦点是社会风气不正,尤其是党风、官风不正。有调查显示,在“您对哪类群体的伦理道德状况最不满意”的回答中,有高达73.3%的人选择了“政府、政府官员群体”;而对于“您认为哪些因素应当为当今不良道德风尚负主要责任”问题,认为是“官员腐败”的占到被调查者的63.6%。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强调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民。前述党员、干部中的少数害群之马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丑行激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蚀了健康的社会机体,影响极坏,对此,应有极其清醒的认识。腐败问题的解决更多靠的是体制和制度,一定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坚决清除腐败分子。为此,就必须对党员、干部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教育;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增加党政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必须制定科学的干部选拔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和群众监督的监督体系及制约机制。党风正,官风清,民风必正,不道德现象定将大大减少。
第三,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认知和判断、选择能力。各级组织、各级干部要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领导,针对某种程度上忽视理想和道德教育的情况,在搞好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对广大社会成员的理想和道德教育。既要加强现阶段共同理想的教育,也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还要坚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大力宣传和提倡有利于市场经济建设和各项改革进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提高人们区分善恶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的能力。温家宝总理2008年9月23日在纽约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企业家血管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只要各行各业、每个公民加强道德修养,具备基本的道德良知,其择善避恶的能力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必将得到提升。
第四,注意发挥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功能,创造一种弘扬善良、抑制邪恶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积极向善。要通过各种舆论机构和舆论工具,利用表彰先进、树立道德楷模等舆论形式抑恶扬善,努力传播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的积极的、正确的道德观,褒扬和崇尚道德的行为,监督和鞭挞不道德的行为,引导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的道德文化,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从而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提高人们择善而从的向善能力。
第五,强化法律、政策和监管手段,铲除消极道德现象滋生和复萌的土壤。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为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保障。如上所述,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缺德”、“悖德”现象正是因为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造成的。要消除这些消极道德现象,就需要严肃法律、法规和政策,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做法,严厉打击严重失信的不法之徒和社会渣滓;抓紧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尽快制订对见义勇为给予激励、免责和保障的法规(如好人免责法),不给利己主义、以怨报德等悖德行为以滋生和复萌之机。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管作用,依靠法纪政策强大的威慑力和制裁力,制约失德悖德行为,这样更有利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将人们的行为引入公义良俗、积极向善的健康轨道,推动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有学者指出:“回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正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尽管偶有滑坡,但是我们正在不断制止滑坡的情况下坚持爬坡。”⑧笔者非常认同这种观点。我们不能因部分缺德、悖德现象的存在而否定整个社会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只要我们时刻保持对社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全社会共同努力,各方面协调行动、综合治理,道德建设进步、上升总趋势下某些方面、部分的“滑坡”现象就一定能得到遏制,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成为经济繁荣、弊绝风清、道德昌明的社会。
注释
①⑦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9、443页。
②③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40页。
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9页。
⑧陈瑛:《中国社会道德现状思考:是“滑坡”还是“爬坡”》,《光明日报》2011年12月6日。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