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以河南剪纸为例
河南剪纸艺术是河南非遗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河南剪纸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题材类型,不仅有着黄河文化根系性、正统性、创新性的共性特征,也展示着河南省当地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性、历史性的特征。然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剪纸艺术面临着传承困难、技艺流失和市场需求萎缩等诸多挑战。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弱,使得河南剪纸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考验。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化建档、智能化传播、区块链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艺术形式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河南剪纸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保存其艺术精髓,还能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因此,探讨数智技术在河南剪纸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其他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1 河南剪纸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
1.1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风格演变
河南剪纸的形态特征与地域文化形成深层互动,其风格演变既是地理环境的映射,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为河南剪纸奠定了实用性与象征性并存的基调,早期剪纸多用于窗花、鞋样等生活场景,纹样以动植物、吉祥符号为主,体现“天人合一”的朴素美学。豫西地区受河洛文化浸润,剪纸风格粗犷厚重,如三门峡剪纸常以“黄河波涛”“伏羲女娲”为主题,刀法刚劲,构图饱满,与黄土高原的苍茫地貌形成呼应;豫东平原受儒家礼制影响较深,周口、商丘一带的剪纸注重对称与秩序,常见“二十四孝”“百子图”等伦理叙事题材,线条工整严谨,具有教化功能。豫南地区因毗邻楚文化圈,信阳剪纸则显现灵动飘逸的特征,多采用“镂空套色”技法,凤凰、莲花等意象轻盈婉转,与当地水乡生态相契合。明清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盛进一步推动剪纸与版画艺术的融合,出现“以剪代刻”的复合工艺,纹样层次更加繁复。近现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地域文化的杂糅,郑州、洛阳等城市的剪纸开始吸收西方构图理念,形成“传统纹样+现代抽象”的跨界风格,如将“二七塔”“龙门石窟”等地标转化为几何化剪纸符号。剪纸在河南地区的实用功能远远大于其审美功能和民俗功能。所谓剪纸的实用功能,是按剪纸的用途和目的来分类的,是指剪纸在人们生活中和社会生产的使用与应用。剪纸的实用功能多是通过形式和手段实现其功能,而非内涵,这一点也是它和审美功能与民俗功能相区别的地方。
1.2 代表性传承人与技艺特点
河南剪纸的技艺传承依赖“心手相通”的个体实践,代表性传承人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同时,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福才(1946- )深耕豫西剪纸六十余年,其作品以“阴阳互济”刀法著称,独创“单色多层叠加”工艺,通过七至九层宣纸的透叠产生水墨晕染效果,代表作《黄河谣》以0.2毫米极细线条刻画纤夫群像,肌理表现堪比版画。豫东派传承人王兰草(1952- )则专注于民俗叙事剪纸,首创“连续性场景分割”构图,将《木兰从军》《包公断案》等故事浓缩于单幅作品中,通过“时空并置”打破传统剪纸的静态局限,人物动作串联形成视觉叙事流。青年传承人张瑞娟(1985- )在数字技术介入下探索技艺革新,利用激光雕刻实现0.1毫米精度的微剪,并与AR技术结合开发《清明上河图》动态剪纸,观众扫码即可触发漕运船只的虚拟动画。技艺谱系中,“徒手行剪”仍是核心评判标准,豫北安阳的“李氏剪纸”要求传承人闭目剪出直径1米的圆形误差不超过2毫米;豫南桐柏剪纸则强调“一剪到底”的连贯性,复杂纹样需单次裁剪完成,考验创作者的空间预判能力。工具使用上,除传统的“月牙剪”“鱼鳞剪”外,部分传承人引入手术刀片进行细部雕刻,使剪纸精度提升至0.05毫米级别。
2 数智技术在河南剪纸保护中的实践路径
2.1 数字化建档与资源整合
河南剪纸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不仅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技艺,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来确保其长远延续。数字化建档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非遗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数字化建档,可以将河南剪纸的各类作品高精度地转化为电子文件,实现对作品的全面记录。高分辨率的影像采集技术、三维建模以及3D扫描等技术为剪纸作品提供了更加详尽的图像资料。借助这些技术,剪纸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得到精确还原,无论是细腻的刀法,还是作品的纹理、层次,均能在数字空间中忠实再现。建立数字档案库,将河南剪纸的艺术作品、技艺规范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整合与分类,不仅能让后代研究者更容易获取和研究资料,还为不同地区的剪纸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这种数字化的资源整合能够使得各地剪纸的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同时也让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进一步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对这些数字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帮助管理者了解不同剪纸作品的风格、主题及市场反响,从而推动河南剪纸的现代传播与保护策略的优化。数字化建档的过程,还能够带动剪纸艺术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为非遗保护提供更多创新性的视角。
2.2 智能化传播与创新表达
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剪纸艺术的传播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转变。传统的剪纸艺术多通过线下展示、展览等方式传达给观众,而在数智时代,借助现代科技,河南剪纸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面向全球观众,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河南剪纸的艺术魅力,进入到一个充满剪纸元素的虚拟世界,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腻之美。在这一过程中,虚拟空间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接触作品,还能通过全景展示、三维展示等方式展现剪纸艺术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增强现实技术的结合则使得河南剪纸得以在现实空间中与环境互动,观众通过扫描剪纸图案,便可以看到作品的动态变化或虚拟元素的叠加。AR技术的介入极大提升了剪纸作品的互动性,使得观众能够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还能通过参与互动来增强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和喜爱。智能化传播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手段的应用上,更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使得剪纸作品能够快速传播并广泛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河南剪纸作品的影像被迅速传播到各大平台,极大提升了剪纸文化的曝光率与知名度。创新表达方式不仅赋予了河南剪纸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范本。智能化传播的推广,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河南剪纸,更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2.3 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
河南剪纸作品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便利,但也面临着原创性保护和知识产权侵犯的风险。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为河南剪纸的版权保护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每一件剪纸作品创建独特的数字身份,并通过智能合约记录作品的版权归属、创作者信息等重要数据。这些信息一旦录入区块链,就无法被更改,确保了版权信息的真实、合法性。对于河南剪纸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区块链的应用能够有效防止作品被盗用或冒用,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链。在作品传播过程中,区块链技术能够实时追踪每一次交易或使用的情况,确保作品的原创性得到有效保护。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化剪纸艺术品(如NFT)的创建与交易中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将剪纸作品转化为NFT,创作者能够确保作品在数字平台上得到唯一标识,并能够通过智能合约来设定版权转让、授权使用等条款,从而实现版权的交易与收益分配。NFT技术不仅帮助剪纸艺术作品跨越物理世界的限制,还能拓展其市场价值和艺术影响力。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为河南剪纸在数字化时代的版权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保障路径,既能保护传统艺术的独立性,又能为其创新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数智驱动的河南剪纸传承创新模式
3.1 “技术+社区”协同传承
“技术+社区”协同传承模式是河南剪纸保护与传承中的一种创新性路径,旨在通过技术平台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方式,推动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带来了新机遇,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群体中,传统手工艺往往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困境。而“技术+社区”模式则通过线上平台的搭建,使得剪纸技艺的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视频教程、虚拟互动等方式学习剪纸技艺。平台不仅提供传统的剪纸技艺教程,还能结合现代科技,如虚拟剪纸设计、在线剪纸比赛等创新活动,吸引年轻群体的参与。在社区层面,通过数字平台的构建,剪纸传承人和爱好者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作品分享、交流与创作,形成互动和共创的良性循环。社区成员能够互相借鉴、互动,共同推动剪纸技艺的创新与发展。社区参与的模式也使得剪纸传承不再单纯依赖个人的努力,而是成为一个集体创作和共同推动的文化现象。 通过“技术+社区”的协同作用,剪纸艺术得以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并能够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技术平台和社区的联动,剪纸艺术能够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相融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提升剪纸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3.2 文创产品智能化开发
河南剪纸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其文创产品的智能化开发为其提供了崭新的市场机会。在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市场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AI技术,剪纸作品的图案设计可以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生成。设计师通过AI辅助工具,可以快速生成不同风格、不同元素的剪纸图案,从而为剪纸文创产品的多样化开发提供更多创意空间。同时,AI技术还能够帮助设计师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满足不同市场群体的需求。例如,在定制化的剪纸礼品设计中,AI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独特的剪纸作品,并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AI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剪纸设计的效率,还能有效降低人工设计成本,提高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与效率。AI技术还能够结合大数据分析,为设计师提供市场趋势、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深度分析,从而更精准地抓住市场需求,为河南剪纸文创产品的智能化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与3D打印、激光雕刻等智能化生产工艺相结合,剪纸产品不仅能够保持传统的艺术特色,还能以全新的形态呈现,使其更具现代感和市场吸引力。文创产品的智能化开发,使河南剪纸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局限,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3.3 文旅融合的数智化场景构建
将数智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结合,剪纸艺术不仅能够在传统文化旅游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还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拓展其表现形式和受众群体。借助智能化技术,河南剪纸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得以在旅游体验中得到升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剪纸艺术的展示,还能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剪纸的制作过程,了解其中的艺术与文化背景。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增强了文化旅游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剪纸作品能够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游客通过AR技术扫描剪纸作品,可以看到作品中的人物或元素动态变化,提升了参观体验的互动性与参与感。在元宇宙的背景下,河南剪纸的数字艺术作品还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展现,游客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参与剪纸创作,甚至进行数字艺术品的交易。新型的数字化旅游体验不仅为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还推动了河南剪纸的全球传播。
4 结语
河南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剪纸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智技术的引入,为河南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数字化建档、智能化传播、区块链技术等手段,不仅能够为河南剪纸提供一个可持续的传承平台,还能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融合,河南剪纸在文化产业中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 《造纸信息》 https://www.zzqklm.com/w/kj/275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