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舞蹈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贾慧婕来源:《尚舞》日期:2025-10-25人气:6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逐步向信息化、实践化方向转型,翻转课堂作为创新型教学范式,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在中职院校教学实践中展现出优势,针对当前中职舞蹈专业学生以00后为主体、思维活跃、技术适应力强的特征,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教学模式,亟待突破。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舞蹈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实施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职;舞蹈课程;课程应用

 

舞蹈艺术作为兼具形体美学与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学科,在职业教育美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专业技能形成的关键期,其认知特点表现为实践导向性强、具象思维活跃,通过设计阶梯式实践任务、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可以破解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足、创造力受限等问题。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舞蹈技能习得与艺术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舞蹈人才提供可操作方案。

 

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具体任务为教学核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展开主动学习,该方法突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借助团队协作与实践操作掌握学科知识,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明确的目标导向、持续的学习驱动力及主体参与性,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并发展应用能力。该教学理念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明确的任务目标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围绕真实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通过阶段性成果积累学习信心,形成实践—认知—提升的良性循环,最终培养出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在舞蹈课堂中,教师需强化问题解决导向的教学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通过设计梯度性任务和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舞蹈概念,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使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未来应对各类舞蹈相关问题奠定实践基础,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舞蹈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2.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实际需求的学习任务,使中职舞蹈课堂从被动模仿转向主动探索,教师将舞蹈动作、编排技巧等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任务目标,举例而言,教师设计三分钟民族舞片段,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自主分解任务步骤、查阅资料、尝试实践,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示范的局限,促使学生建立发现问题、思考方案、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再加上舞蹈课程中的肢体表达需要个体感受的融入,任务驱动恰好能调动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自主理解,在反复尝试中形成个性化舞蹈语言,同时,任务完成的成就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帮助中职学生克服基础薄弱带来的畏难情绪,逐步建立专业自信心。

2.2促进舞蹈技能整合运用

传统分项训练容易造成动作元素与艺术表现的割裂,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整体性任务设计,推动学生将单一技能转化为综合应用能力,在完成舞蹈创编任务时,学生必须将肢体控制、节奏感知、情感表达等分散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这种跨技能的实际运用过程,有效弥补了课堂训练与现实表演之间的差距。同时,任务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团队协作环节,还能培养舞台调度、动作衔接等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任务情境中自然形成舞蹈创作的全局观,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舞蹈艺术强调的协调性与创造性,有助于中职学生构建完整的舞蹈表现力体系。

2.3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模拟舞蹈行业真实工作场景,提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环境的关键能力,教师设置的任务要求与舞蹈演员、编导助理等岗位的工作流程相对应。例如根据指定音乐完成动作改编或策划小型演出方案,系统锻炼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创意执行力和临场应变力,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渗透标准化操作规范、团队合作意识、时间管理等职业素养,正是中职教育对接就业市场的重要培养目标,通过持续的任务实践,学生能更清晰地认知舞蹈行业的职业要求,逐步完成从课堂训练到职业实践的能力迁移,为其未来从事基层舞蹈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舞蹈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3.1贴近职业需求的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在舞蹈课程中,任务设计需紧密围绕舞蹈表演、教学指导、剧目编排等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展开,教师应根据行业标准拆解典型工作任务,例如将民族舞组合编排分解为动作分析、队形设计、情感表达等子任务,任务难度需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采用阶梯式递进结构,初期设置单一动作标准化训练,后期过渡到完整舞蹈作品的创作实践,任务目标应兼顾舞蹈技能习得与职业素养培养,在训练肢体协调性的同时,注重团队协作、艺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2保持动态调整的原则

任务执行过程中需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教师应实时观察学生的动作完成度、身体控制能力及艺术表现力,针对集体性薄弱环节及时开展示范指导,对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指导,任务推进节奏要张弛有度,在基本功训练阶段保持稳定节奏,在创意编舞环节则需预留弹性时间,课堂组织可采用讲解、演示、模仿、创新的循环模式,在保障动作规范性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发挥空间,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任务引导者,通过启发性提问、动作对比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动作与情感的联结。

3.3评价过程导向的原则

建立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评价标准应涵盖动作准确性、艺术表现力、创编能力、课堂参与度等维度,避免单一结果性考核,采用日常观察记录+阶段性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录像回放、学习档案袋等工具记录成长轨迹,评价主体应包含教师点评、小组互评、自我反思三个层面,重点考察学生在任务执行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进步幅度,针对舞蹈教学的特殊性,需建立技术规范与艺术创造的平衡评价标准,既肯定规范性训练成果,也鼓励个性化艺术表达,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舞蹈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4.1结合课程目标合理设置任务

整体教学设计作为系统化的教学规划理念,需要教师从宏观视角整合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要素,相较于零散的教学安排,这种设计模式更注重知识体系的逻辑关联与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以中职舞蹈课程为例,教师可将基本功训练、剧目排练、即兴创编等模块进行整体规划,围绕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等核心主题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在不同学习单元间建立认知网络,这种系统性设计不仅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还能通过连贯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生将单一技能转化为综合艺术表现力。具体而言,中职舞蹈教学目标应兼顾技能培养与素养提升,在技术层面,需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包含动作规范性,如芭蕾五位脚位转换、节奏精准度,如维吾尔族赛乃姆步法衔接及空间方位感等核心指标,例如设置连续完成藏族弦子三步一撩组合,保持呼吸与动作协调的具体任务目标,在审美维度,需培养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解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如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肩部动作与游牧文化的情感联结。教学内容的设计需体现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可构建包含汉族的胶州秧歌、傣族的孔雀舞、拉丁舞基础组合等多元舞蹈风格的课程体系,以东北秧歌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动作元素拆解-短句组合训练—完整剧目呈现的渐进式任务链:先分解顿步、扭腰、手绢花等基础动作,通过小组互评提升动作质量;再结合《大姑娘美》音乐片段进行8小节创编,要求融入传统元素与现代编舞思维;最终形成包含队形调度的完整表演作品,同时可设置舞蹈影像鉴赏任务,组织学生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舞剧进行动作解构与文化解读,培养其艺术鉴赏与批判思维能力[4]。

4.2根据教学要求合理导入任务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学习场域,依托主题任务推动教学进程,针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采用个人探索与团队协作双轨并行机制:学生需根据任务要求展开独立构思,继而通过小组研讨优化动作设计与队形编排,既能激发创新思维,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例如教师可提前发布多风格音乐片段,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旋律解析与动作构思,课堂中依次展示个人创意片段并接受集体评议,进阶任务中,各小组需依据音乐特征与编舞原理,对创意素材进行系统整合,最终形成完整舞蹈作品进行汇报展演。在舞蹈表演能力训练方面,构建经典剧目研习体系:教师精选梯度化教学剧目,通过视频解析、分段示范等多元形式呈现,课前借助数字化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如将经典舞段拆解为微课视频并配套图文教案,学生需完成自主观摩与动作预习,课堂重点设置模仿展示环节,通过分组展演与互评机制提升学生的动作表现力。具体实践中,教师可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带标注提示的示范视频,按难度分级上传至云端资源库,便于学生根据个体水平选择学习路径。针对韵律活动教学能力的培养,实施项目式实践教学,通过观摩幼儿园韵律活动实录,引导学生掌握集体舞蹈教学的组织策略,例如结合八一建军节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设计节日舞蹈方案,要求涵盖音乐选择、队形调度、教具运用等要素,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需完成从方案制定到课堂模拟教学的全流程实践,重点训练教学语言表达、动作分解示范等职业技能,最终通过课堂模拟教学展示,实现理论认知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4.3基于任务要求做好活动开展

在任务驱动型中职舞蹈翻转课堂建设中,需构建多维实践平台实现教学目标渗透,教师需建立常态化舞台展演机制,将教学成果展示与日常训练有机结合,例如将期末考核转化为剧场公演形式,通过设定阶段性展演目标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表现力,同时应拓展校外实践渠道,与文艺机构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文艺展演、庆典活动策划等真实项目,使其在实践中掌握舞蹈编排流程与演出组织规范,有效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实施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教学设计的差异化原则,由于学生身体条件、艺术感知力存在个体差异,统一任务要求易导致学习效果参差,建议采用分层任务设计法:基础层侧重动作规范性训练,提高层强化剧目表现力,拓展层注重创新编舞能力培养,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匹配对应任务组别,确保每位学习者都能在适切挑战中获得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学习循环,这种梯度化任务体系既能保障教学基准要求,又能为拔尖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有效激发整体学习积极性。

4.4根据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第一,构建多维度的技能评估体系。舞蹈教学评估体系需建立科学量化的观测维度,在技术能力层面,动作规范度作为基础指标,首要考察学生能否准确掌握动作规范,比如芭蕾脚尖的角度是否到位,手臂伸展是否达到规定弧度,动态协调性则关注动作衔接质量,重点评估学生在组合动作中是否存在节奏错位、肢体失衡,艺术表现力着重检验学生对舞蹈的情感转化能力,例如在演绎悲情剧目时,能否通过塌腰垂首的体态、含泪凝望的表情准确传递情绪。

第二,创新教学评价手段。评价手段需突破传统模式,建立立体化观测网络,课堂动态记录法要求教师采用分项记录表,实时标注学生动作完成度与学习状态,例如针对新授的傣族三道弯体态,可专项记录学生躯干侧倾角度与手臂波浪轨迹的掌握情况,影像回溯分析法通过录制学生完整剧目,支持师生逐帧解析技术细节,尤其在评价跳跃落地缓冲这类瞬时动作时,视频慢放功能可清晰呈现学生足部抓地力的控制水平。

第三,构建反思性体系。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周期性自我检视机制,技术复盘环节鼓励学生建立训练日志,分类记录已稳固掌握的技术难点与待突破的薄弱环节,例如详细标注蒙古族硬腕动作的发力要领掌握情况,或记录连续平转时出现位移偏差的具体圈数,协作能力评估则需设计团队互评表,要求学生在集体创编后,从创意贡献度、动作协调性等维度进行交叉评价,如在藏族锅庄舞队形编排中,记录每位成员对环形流动队形的改进建议。

 

5.结语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指导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舞蹈素养的全面提升,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明确目标指引下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从基础动作的自主探究到组合编排的协作实践,从艺术表现力的深度挖掘到创编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在完成递进式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多维发展。最后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准确评估学生的阶段表现,还能动态追踪其成长轨迹,为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持续反馈,实践证明,这种强调实践参与和能力建构的教学方式,既符合舞蹈学科特点,又能充分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内驱力。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