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党建引领“思”“美”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浅析
摘要:推进思政教育和美育工作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措施之一。面对当前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教学过程各自为政、教育主体融合素养不足、融合方式单一僵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引领推动,立足学校实际,为思政教育和美育协同育人指引方向,创造条件。首都某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探索推动“思政+美育”双向融合,形成“1+4”融合路径,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党建引领;思政教育;美育;融合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首都某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转变教育理念,升华美育观念,从党建引领、课程融合、载体创新、队伍建设等角度探索了新的路子,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基层党建促进思政教育与美育双向融合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要求,以“思政+美育”为工作突破口,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思政教育和美育工作深度融合。
(一)抓好学习,提升对“思政+美育”融合的认识高度。党总支坚持隔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形成主讲人、分享人学习交流机制,组织党员教师持续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跟进学习思政教育和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提高了教师党员对思政教育和美育工作在立德树人工作中重要作用的战略认识。
(二)选好“领头羊”,夯实“思政+美育”组织基础。党总支推动落实“双带头人”和样板党支部培育工程,选拔政治素养高、思政教育能力强、具有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选配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建立起艺术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结对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艺术课程的“课程思政”,搭建起双方良性互动平台。
(三)组织好党支部活动,增强教师党员美育素养。党总支教育引导党员教师不断提高站位,从学生的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的高度,增强做好美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先后组织党员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学习交流,通过支部组织生活积极践行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方案,组织教师党员前往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制作“党建+艺术”MV、建立“思政课教师+艺术课教师”社团双导师制度,不断提升教师党员美育素养。
二、美育融入思政课,课程更有“艺”思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有利于将情、志、人三者有机统一于对古典诗歌精神气韵的学习与鉴赏实践中。党总支立足“诗教”传统这一主题,推进思政实践教学和美育实践的融合创新,开发了优秀传统文化(文学方向)思政实践教学模块,将中华经典诗词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传承、审美素养培育三者的结合。
在模块内容上,主要设计了5个专题:第一专题,品读爱国诗词,厚植家国情怀;第二专题,品读人生诗文,培养正确人生观;第三专题,品读爱情诗词,树立正确爱情观;第四专题,品读革命诗词,感受革命精神;第五专题,品读毛泽东诗词,感受伟人思想。
在实践形式上,突出以实践活动统率整个教学活动,坚持趣味性和教育性并重的要求来甄选古典诗词,挖掘古诗词中关于爱国情怀、人生观、革命精神的教育内涵;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如学生诗词朗诵、人生观演讲、诗词大会等,从而创设有趣味、有深度、具有思政实践灵魂的课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以第一专题为例:品读爱国诗词,厚植家国情怀。
本专题共设计八个实践环节,各个实践活动环环相扣:
——猜人物。根据诗词,猜历史上的爱国人物,比如根据“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引导学生猜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接受其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引导学生猜出是诗圣杜甫,等等。
——为杜甫画像。用文字为杜甫画像,感受诗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爱国抱负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情怀。
——爱国诗词拓展。根据诗人的诗句或词句,猜爱国诗人。比如根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引导学生猜出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猜出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猜出林则徐,等等。
——《青春中国》朗诵赏析。赏析该校在2022年“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并入围国赛的优秀作品《青春中国》,在激昂慷慨、热血沸腾的朗诵赏析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
——《青春中国》朗诵练习。在朗诵中,学生感知鸦片战争的国耻、感悟五四爱国青年的觉醒和奋起,感受今天新中国的强大。
三、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课,课堂更“红”火
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戏剧课等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帮助同学们养成了开朗的性格、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此过程中,党总支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契合点,推动思政课教师和艺术课教师加强联动,先后梳理总结首都红色地标和首都红色文物信息库,以支部共建方式建立2处校外红色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艺主题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艺术课教学,促使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走向更广泛、更永恒的领域,帮助同学们追求真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之才。
(一)音乐课:红歌合唱
在音乐课中融入红色文化,既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又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在课程内容上,精心选取党史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歌曲,把讲党史故事与唱红歌结合起来。目前主要选取的故事和曲目如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渡赤水出奇兵》反映红军正确的战争策略和钢铁革命意志;《红梅赞》歌颂革命者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反映党领导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主建政和减租减息工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歌唱祖国》,反映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情;《社会主义好》,颂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表达了人民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意志。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春天的故事》,以亲切感人的语调歌颂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东方之珠》《七子之歌》分别代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歌中回旋着一腔血脉共流的民族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之歌》,讴歌了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篇章;《强军战歌》,唱出了解放军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热血;《不忘初心》,激励新时代青年赓续奋进的斗争精神。
在实践形式上,通过传唱百年党史中的经典红歌,生动讲述党史故事,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奋进。
(二)戏剧课:红剧排演
在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中融入红色基因,实现党史教育、美育的结合。
在课程内容上,挖掘百年党史中的红色故事,创作和排演经典红剧,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和共产党人高尚坚毅的英雄气节传递给青年学生,运用艺术浸润思想、启迪思考,让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中真正“活起来”。先后开发和实施了《红船》和《恰同学少年》两个红色剧目。
在实践形式上,侧重于以戏剧表演艺术的形式展开情景化教学,以党史故事为题材,进行题材选择、角色创作、人物台词、表演交流等,通过戏剧表演和“沉浸式”互动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学习党史,并且扮演不同的经典戏剧人物,重温民族历史、缅怀革命先驱,以舞台剧的形式去开启一场关于理想、信仰、担当、青春的时空对话。
《红船》和《恰同学少年》这两个剧目,将艺术性、思想性深入契合,通过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的人生道路选择,引导青年一代更好地理解“当年他们为什么出发,今天我们要到哪里去”,提高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
四、依托社团以培育美,学生思维更“活”跃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党总支指导教师党员先后成立6个思政类学生社团,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思想引导上,党总支注重以多种形式抓好“身边的思政教育”,先后牵头成立了红色先锋社、中华经典诵读社等学生社团,更好、更直接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党总支以社团为基础,通过组织读书分享会、理论宣讲等活动,带领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战略部署,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围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帮助学生努力成长为具有正确价值观、责任感、爱国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先后带领学生前往昌平旧县、南口镇政府参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用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创新创业意向。
在实践探索上,党总支依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每年组织社团的同学认真准备、积极参加,用大赛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党员带领学生集思广益汇聚思路和创意,带领学生走向企业、工厂、田间,用实际调研拓宽团队的思路。如2024年的“防火之翼”参赛选题,师生先后和企业工作人员、专家、市场使用者深入交流研讨,实地前往展销会、展览会、产品网点进行走访调研,申请专利2项,形成了参赛项目,最终获得北京市金奖。
五、引领教师以行践美,做“美好”的传播者
教师队伍的素养是学生思政教育和美育的直接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建设政治坚定、道德高尚、言行雅正的教师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推进思政教育和美育工作相融合的重要举措。
(一)党组织以丰富形式做好教师的政治导向。建立隔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期设置主讲人和分享人,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及时学习、交流,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形成支委委员联系党员制度,每名支委委员联系3名教职工,每月通过谈心谈话、听课、体育活动等途径,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困难。用好主题党日活动,每月组织教师开展主题交流、实践活动,通过分享、实地参观,使教师们坚定信仰,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
(二)党组织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常抓不懈。每学期初固定举办“教师开学第一课”——“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典型警示案例等,组织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弘扬良好的师德师风。每季度均要集中进行教师思想动态研判,对发现的问题和苗头性倾向,逐项进行解决。年终进行师德师风总结评价,评选优秀师德师风教师,作为学习榜样。
(三)党组织以“言行雅正”作为教师党员培养的重要标准。党总支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遵守学校教师行为规范和着装要求,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爱我国防演讲等活动,先后获得市级各类奖项10余项。教师在工作中塑造着美、传播着美、引导着美,既努力精研业务,成为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追求人格的高洁,力争成为弘道、树人、涵养德行的“人师”,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德才兼备人才的缔造者、美德懿行的感召者、理想人格的践行者。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