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产教融合“双元”育人,“6D+”实现特色成长 ——《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侯雨薇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10-25人气:7

摘要: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聚焦《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通过分析产教分离导致的课程内容滞后、实践平台匮乏、行业对接脱节等问题,提出“双元”育人机制与“6D+”教学模式,即“双师、双线、双全、双基、双创、双专”六点合一, 形成“6D+”教学创新模式。结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重构课程体系,开发真实项目驱动的实践任务,搭建校企协同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有效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双元”育人、“6D+”教学创新

 

引言: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战略背景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从传统知识传授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型的迫切需求。当前广告设计行业智能化、跨界化趋势显著,但高等院校课程普遍存在教学闭环与产业价值链脱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滞后于设计服务产业升级需求、学生职业认知碎片化难以支撑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多停留于表面资源对接而缺乏深度效能转化。基于此,本研究以《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课程为载体,聚焦“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这一核心痛点,提出“双元育人+6D+”的课程创新范式。

本文提出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三阶递进”的产教融合育人生态:通过解析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重构、主体协作机制等维度的必要性,系统攻克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三重困境。创新性提出“6D+”双元育人体系,包括“双师指导”虚实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双线课堂”线上线下联动的OMO教学模式、“双专并驱”岗位能力与专创融合的互嵌机制等,形成具有普适推广价值的“6D+”人才培养模型。将“全链路设计思维”与“产教双元结构”融合,形成知识供给链与产业链耦合度评价指标,完善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领域的理论内容,为应用型高校破解"合而不融"难题提供范式参考,助力区域文创产业与"新文科"建设的协同发展。

1产教融合视域下《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课程层面

《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将设计理论与广告实践相结合,针对这一目的,课程需要企业项目的参与,以不同章节内容适配的产教项目为支撑,能使学生沉浸式学习并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问题,完成课程培养目标。

(二)学生层面

学生需要学习广告设计思维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必须了解如何在产业界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产教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在真实设计环境中解决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走向。

(三)行企业层面

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为企业有效宣传提供有利平台,并能够得到18-25岁群体对设计类事务的活性思维,同时可以通过项目的推入对18-25岁群体年龄段市场取向进行深度调研,也为后期人才培养进行储备。

1.2 课程产教融合三重困难

(一)服务设计产业能力弱,职业认知薄弱

广告学专业文理兼收,但学生对设计产业了解比较片面,设计实践储量匮乏,在真实设计环境中解决行业企业设计需求能力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专业将来的职业生涯认知薄弱。

(二)缺乏教学与生产衔接,实践设计脱节

前期学生缺乏广告设计思维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锻炼,阻碍了实践设计能力提升,且教学实践场地、社会平台资源条件不足导致对设计项目的创新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与当代广告设计或其他新媒体生产设计脱节,理论与实践难以深度融合。

(三)校企合作产效难发挥,缺乏双向成效

校企合作停留在参观、讲座研讨等浅层次合作方式,在教学课程中转化的成果对企业实际存在的需求不能真实解决,难以激发出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虽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但教师缺乏平台锻炼,使资源平台使用率较低,鲜少呈现出实际成果,使合作关系未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2 产教融合视域下《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困境解决思路与措施

2.1 课程教学困境解决思路

基于《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传统教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课程首先整合行业优质企业资源,发挥协同优势,加大力度引进师资,除聘请“双师型”教师,还可邀企业高管、学界专家作为业界导师,形成一个有理论有实战的 “双师” 团队,建设生态资源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其次利用我校师资和信息化教育优势,打造广告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平台,一方面在学院内创建“ 四位一体”专业实训综合实验室,另一方面,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基地,确保 “产学研” 平台良好运作。通过这些合作和机制的建立,将生产现场转化为教学课堂,实际解决行业企业提出的工作需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全力引导广告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紧贴学生创业就业发展定位,将广告学与设计类产业实践紧密相联,为广告人才培养寻求转型方向。

2.2 课程教学困境解决措施

根据解决思路,课程以学生为本,打造产教融合“双元”育人,通过“双师、双线、双全、双基、双创、双专”六点合一, 形成“6D+”教学创新模式,实现特色成长的广告学视域下的设计课程。

(一)“双师”指导,打造校内外结合“双师”团队

选择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的主讲教师,通过在单位实践的经验积累,能够更好地从解构教学章节入手,在内容中不断融入适配产学研项目,继而深化产教融合。

课程在章节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分别导入适配项目实例,邀请业界导师深度参与教学,以解决社会和行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采用项目式教学,将设计知识与设计过程和行业标准对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双线”课堂,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在课程中实现双线课堂,即学校内部的教学课堂和外部的实习实践基地,包括产教融合项目合作基地、企业高管参与教学活动、业界导师评价交流等。在双线课堂中对课程注重教学实践,使校外业界导师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课后评价,加强学生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设计思辨能力。

依托内部课堂教学。课中创设情境,通过案例分析,线上线下双平台启发思辨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行企业所需设计目的,形成实践设计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外部打造实践基地。与行企业共建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设计环境,邀请业界导师进行深度交流教学,线上线下实时讨论反馈,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实践能力。依托双线课堂,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从学生产教实训项目作品与课堂设计知识连接的紧密度和完成度出发,结合学生互评、教师专业性评价、业界导师商业性评价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范围,综合完成最终评价。

(三)“双全”体系,确保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贯穿

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以赛促教”“以赛育人”等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学生活动中也全程贯穿,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达成“全员育人”。课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赛事,另一方面,课程各个章节内容皆从不同角度对广告能力与职业道德进行培养,在课堂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文化,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做到双全育人。

(四)“双基”体系,搭建校内校外双产教融合平台

通过与不同性质的单位合作,开展了多个实践研学项目,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广告设计实践能力。同时,广告学专业还与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构建了正式挂牌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了双向人才交流与培养机制,后期会随着课程内容的改进不断添加新的产教项目。

(五)“双创”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素质

导师全面介入学生对产教项目的学习实践活动,包括项目推送、项目指导、产教协同、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以学生提出创业实践构想为蓝本,指导其完成项目闭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通过学生创业实践,为学生开设工作室创业空间,成立工作坊式创业工作室,开展设计、账号运营、页面设计等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双专”并驱,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型人才

课程注重多学科交叉,侧重于跨学科知识的多元协同,培养具有美学设计专业素质、新闻传播综合力强的创新性人才。在课堂授课中输入企业项目实践,凝聚新闻传播各专业的核心价值,以融媒体虚拟平台为基础,以实题化项目为驱动,产教融合。与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交流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挖掘民族精神,体会中式美学特点,传承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美学精髓,真正将其融入到各类型设计作品中去。在强化专业现有特色的基础上,优化课程内容的多元性,实现聚焦广告人才培养转型。

3 产教融合视域下《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课程改革实施成效

通过本课程“6D+”产教融合教学创新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服务设计产业的能力,使他们开拓社会视野,丰富设计知识,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扩展了课程产教融合深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该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通过建立“校企双元导师制”与“项目嵌入式教学”机制,课程联合三十余家区域头部行企业,共建动态化课程资源库与真实案例库。例如,行业官媒为学生提供热度触角及准确资讯,结合前沿流行设计技术,为《半月动态》期刊进行封面摄影设计与内容版面设计。依托企业搭建大健康传播融媒体传播中心,为学生课后完成大健康APP项目设计内容提供学习场地,大健康APP也为学生完成的栏目长图表设计提供展示平台,目前学生共为APP构建完成八大栏目,其中包括百余篇推文、视频、音乐、后台建设等内容。根据工作坊式创业工作室提出的火漆章头纹样设计项目需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围绕中式传统纹样展开火漆章头图案设计,共完成上百枚章头纹样设计,并逐步投入生产线上销售,完成项目闭合,将学校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开展设计实践演练的重要场所。  

3.2 以赛育人、以赛促教

课程改革深度融合“大广赛”“学院奖”等权威赛事命题,实施“课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近三年累计孵化获奖作品多件,80%的获奖选题来自企业真实需求。引入竞赛评审标准重构课程评价体系,增设“创意突围力”“商业适配度”等职业能力指标。教师团队根据赛事反馈迭代课程案例库,不断开发完善课程产教融合项目,校赛孵化项目成果转化至企业实践的比例达64%。以赛促教模式下,教师行业实践经验值年均增长40%,校企联合开发创业工作坊参与度达92%。  

3.3 思政科研、有机融合

从产教实践中来看,设计类专业教师除了在课上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做好,还需重视育人功能,以教师为源头,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对设计挖掘的深度与广度,才能上行下效给学生做好榜样。通过挖掘课程思政映射点,构建“红色IP活化计划”“非遗商业创新实践”等特色案例模块。例如,在“乡村振兴主题广告设计”课题中,学生运用设计思维为华容县莲花堰村等地域非遗品牌完成数字化转型方案地。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思政科研探索,发表传统服饰品中纹样审美与当代价值实践创新主题论文若干,主持省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参加并获得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等级奖。

3.4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设计之中,实现设计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发挥出课程“隐形”的育人优势,做到以美育人,润物无声。基于“6D+”教学模型,学生在广告全流程实训中完成思维范式转型,依托课程成果,在后续的实习工作期间,行遍祖国大地,深入拍摄广袤风景,传播弘扬中华大好河山,将设计美学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工作中运用中式设计美学理论,从实际行动中推广传承中华文脉。

4  结  语

《设计思维与广告设计》课程发挥跨学科特色育人优势,突出校企“双元”育人,紧跟社会广告传播发展需求,强化资源整合,“6D+”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成长。但从常态化、长期化的视角出发,后续还要继续加强课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加快行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积极寻求产教协同共通点,培养一批符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融媒化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文章来源:《新美域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