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馆藏《(增修)施南府志》的修复与保存

作者:文艺来源:《造纸信息》日期:2025-05-10人气:673

1 《(增修)施南府志》与修复工作简介

“施南府志”通常指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恩施地区的地方志。现存的《施南府志》系列地方志有:清道光年间王志、罗德昆编纂,乾隆二十一年刻本《施南府志》;清同治年间松林、周庆榕修,何远鉴纂,同治十年刻本《(增修)施南府志》;王庭桢、李谦修,尹寿衡纂,光绪十年刻本《施南府志续编》。恩施州博物馆馆藏的“施南府志”为《(增修)施南府志》,推测其印刷年代为清末。《(增修)施南府志》为国家三级文物、古籍善本,共14册三十卷,尺寸为纵24.5厘米,横15.5厘米。内容由卷首与十二种类型的方志构成,方志类型分别为:天文志、地舆志、建置志、学校志、典礼志、食货志、武备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增修)施南府志》方志类型齐全,不仅是研究同治年间恩施地区天文地形、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时对如今恩施地区的考古发掘、旅游开发等文博工作提供历史参考价值。

由于古籍为有机质文物,对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所处环境温湿度、光照、酸性气体的影响而劣化。《(增修)施南府志》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然损害、动物损害、人为损害等病害,被列入《恩施州博物馆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清单中。该修复项目由吉林省复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其中,《(增修)施南府志》的修复工作历时65个工作日,笔者作为恩施州博物馆保管与鉴定部工作人员,学习参与了《(增修)施南府志》全程的修复工作。作为古籍修复工作的一例,《(增修)施南府志》存在的病害较为常见,本文通过记录修复工作的全程的实践步骤以及修复成果,为类似病害的古籍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2 古籍劣化、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

如今馆内保存环境配备有恒温恒湿空调、金属储物柜等文物保存设备,但是在此之前,文物保存环境是否理想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在此之前文物保存过程中会受到一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导致古籍劣化主要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如下:

2.1 光照

自然光中,紫外线、可视光线会促进光化学反应,加速古籍纸张变色、褪色;红外线会导致纸张表面温度上升,干燥,加速纸张劣化。

2.2 温湿度

根据GB/T27703-2011,文献保存的适宜温度在16~24℃之间,温度日较差≤2℃;适宜湿度在45~60%之间,相对湿度日较差≤5%。随着四季的变换,温湿度也有一定的变换周期,如果温湿度波动较大,会使纸张发生不同程度的劣化。

2.3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包括气态污染物与固态气体悬浮颗粒。常见的气态污染物包括氧化性气体、酸性气体、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害气体会不同程度地与纸张中的纤维素发生反应,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与耐久性。固态气体悬浮颗粒包括固体微粒与液体微粒,成分复杂的微粒会附着在纸张表面,加速纸张劣化。此外,还有携带霉菌孢子的可能性,滋生霉菌,对纸张造成严重损害。

此外,以虫害为主的动物损害是古籍损伤的要因。相较于光照、温湿度、有害气体而言,虫蛀会造成古籍信息的丢失,造成严重的古籍损伤。对古籍造成损害的害虫主要为螨、蛾、谷蠹等仓储害虫,已有记载的仓储害虫高达80余种。害虫不同的生长期对古籍的损害形式不同,幼虫时期,因生长需要会蚕食纸张,即虫蛀;成虫时期会繁殖更多的幼虫,增加古籍损害的隐患。此外,害虫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酸性气体,加速纸张劣化。

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涂改、撕裂、压折等人为因素。《(增修)施南府志》中存在人为涂改的痕迹。

3 分析检测与补配材料选择

3.1 纸张酸度测试

古籍序号

封皮

内页

1

7.22

7.49

2

7.69

8.03

3

7.81

7.97

4

7.78

8.23

5

7.05

8.08

6

7.69

7.18

7

7.33

7.26

8

7.88

8.01

9

7.42

7.98

10

7.59

7.93

11

7.67

7.76

12

7.53

8.06

13

6.76

7.65

14

7.06

7.33

平均值

7.46

7.83

有关研究表明,纸张长时间保存的pH值范围在8.0~8.5之间。为了在修复过程中把文物本体的pH值调整至合适区间,利用CLEANPH30酸碱度测试计针对14本古籍的pH值进行了检测,封皮与内页的检测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封皮与内页的平均pH值均为达到适合长时间保存的区间,需要进行脱酸处理,但数值相差不远,可以采用较为柔和的湿洗法,即水洗脱酸法。

3.2 写印色料溶解性检测

在进行水洗脱酸法之前,需要测试古籍写印色料的色牢度,排除在水洗过程中写印色料脱落或晕色的可能性。用脱脂棉签蘸取适量纯净水对边缘处的写印色料进行擦拭,棉签上未出现明显写印色料的痕迹,因此,可以采取水洗脱酸法进行脱酸。

3.3 整体观察与补配材料的选择

整体观察《(增修)施南府志》14册,14册书的封皮已全部替换,为后人新装订的封皮。内页存在粘连、水渍、污渍、褶皱、折痕、残缺、动物损害、人为涂写等病害,未发现霉斑。由于未发现霉斑,清洁方法不采用化学药剂清洗法,采用物理水洗法。内页纸张平均每页厚0.09毫米,纸质偏薄。通过肉眼观察、显微观察、触摸边缘部位等方式,推测内页纸张为皮料纤维较多的褚皮纸。内页有多处断裂与虫蛀,需要补配材料将断裂处链接,将破洞处补全。由于14册书中未残留可以用于修补的纸张碎片,因此,补配纸张选择纸质较薄、皮料较多的褚皮纸。替换封皮纸质与内页不同,为含木质纤维较多的构皮纸,平均每张厚度为0.11毫米,残缺部位较少。因此,替换封皮不再准备补配纸张,通过整托的方式整体加固。

4 修复方法与修复步骤

综合上述分析,采用传统分拆法修复,水洗脱酸,分页修补。实施步骤如下:

4.1 充氮消毒与蒸热处理

分拆修复之前,需要对14册古籍进行整体消毒。此次修复采用的是低氧充氮法,通过低氧充氮制造严重缺氧环境,破坏虫害的新陈代谢功能。持续充氮,氮气浓度达到99%时,维持氮气浓度72小时后完成消杀。消杀完成后,由于14册古籍均存在内页粘连现象,属于潮湿粘连,需要在分拆古籍之前,对即将分拆的古籍进行蒸热处理。高温加热,古籍整体会产生热胀现象,使分拆工作变得相对容易。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多层宣纸包裹好古籍,再用多层塑料布包裹外层,置于蒸屉上,持续蒸40分钟左右后取出。

4.2 拆除原帧

将古籍原钉线剪断后用镊子取出。接着将封皮和护页按顺序依次揭下,拍照记录。内页碎屑和钉线装入标本袋中。原帧为四孔装订,未发现纸捻,但内页书脑处均发现六处装订口,观察钉口的分布,可以判断原书有两处纸捻穿孔。虽然修复前已经做过写印色料溶解性检测,但是在清洗脱酸前,对肉眼观察有脱色倾向的部位用黄明胶水做了固色处理。

4.3 清洁脱酸

用排刷顺着纸张帘纹方向扫除表面灰尘后,采用传统水洗法进行脱酸处理。具体操作为:将皮纸置于装裱台上,喷湿、擀平至无气泡褶皱,将分拆的封皮和内页背面朝上置于皮纸中央,用喷壶缓慢、多次、均匀地使水雾落在书页上,使书页充分浸湿、润胀。等待三分钟后,用毛巾来回滚动吸干水分。如果此时内页纸张pH值没有达到8,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纸张pH值达到8。由于封皮纸张皮料纤维含量较内页少,纸张抗张强度较内页低,不易进行过多次数的湿洗,平均每张封皮湿洗1-2次左右。

4.4 修补上墙

修补之前,需要制作装裱浆糊。具体制作方法为:准备澄粉,即小麦淀粉与纯净水,质量比例为1:5。先将澄粉倒入锅中,然后缓缓将纯净水倾倒其中,同时搅拌澄粉,避免澄粉结块。纯净水倾倒完成后,小火持续加热蒸发,用木棒匀速搅拌40分钟左右,直至水位线蒸发为加热前1/4左右。木棒上的浆糊达到抬起不掉落的程度时,代表其粘性合格,可以使用。因为用途不同,所需浆糊的浓度也不同,古籍修复时浆糊的用途主要有三类:修补、裱褙、上墙。修补与裱褙用的浆糊需要用面粉筛过滤两遍,上墙浆糊过滤一遍、两遍均可。根据文物修复工作的可逆性原则,将修补浆糊的浓度调整至10%左右,裱褙浆糊的浓度调整至20%左右,上墙浆糊因其牵引纸张和稳固性的需要,浓度调整至50%。

4.4.1 封皮和扉页

如前文所述,封皮的平均厚度比内页厚0.02mm,但由于有少数封皮有破损现象,而封皮又位于古籍外部,触摸频率较高,此外,扉页的触摸频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封皮和扉页采用整体托裱法,增加纸张的物理强度。因为封皮和扉页的纸张不同,选取的裱褙纸也不同,裱褙纸遵循原料尽可能接近裱褙对象(以下,简称本纸。)的原则,避免两层纸因伸缩率差异过大而发生整体弯曲的现象。因此,封皮的裱褙纸采用以构皮纤维为主的宣纸,扉页的裱褙纸采用以褚皮纤维为主的宣纸。

托裱时,将皮纸喷湿擀平,将本纸置于皮纸中央,喷湿刷平。用排刷将裱褙浆糊均匀地刷在本纸背面,整托裱褙纸后用鬃刷复刷,使裱褙纸与本纸充分贴合。本纸有破损部位时,用毛笔蘸取少量地修补浆糊涂抹破损边缘,用修补纸补好后再进行裱褙工作。裱褙完成后,在裱褙纸四周边缘一厘米左右刷上墙浆糊,贴上做好标记的起口纸后整体刷到裱墙上。起口纸的作用是挡住一小部分浆糊使该部位避免接触墙面,方便下墙。上墙后,将表层皮纸揭下,注意揭皮纸的过程中不要让本纸与裱褙纸分离。

4.4.2 内部书页

内页采取湿托法,与整托法不同的是,湿托法不对本纸进行刷糊裱褙,而是利用水的张力与上墙浆糊的牵引力使书页平整。具体操作方法为,重复喷湿擀平皮纸与刷平本纸的步骤后,用毛笔蘸取适量稀浆糊涂抹在破损部位边缘,用大小合适的修补宣纸修补。由于书页中央折痕,即书鼻处,为古籍翻阅部位,因此需要局部加固。加固时,在书鼻处用修补浆糊刷一条细痕,再贴一条宽度约4mm的三桠皮纸,由于三桠皮纸极薄,不会对书本整体厚度造成过大改变。以上步骤完成后,在本纸保持湿润的情况下刷一层微湿的裱褙纸,整体翻转,揭掉上层皮纸。在裱褙纸四周边缘一厘米左右涂刷上墙浆糊,贴上做好标记的起口纸上墙。

4.5 下墙裁方、折书页

封皮与书页充分干燥后,将竹起插入起口纸,划开上墙浆糊与裱墙粘接部位,完成下墙,修补前与修补后的内页。按顺序放入压书机中压平。按压一段时间后,将封皮与书页取出。封皮与扉页裁掉多余裱褙纸;内页需要缓慢将本纸与裱褙纸剥离,裁掉本纸上多余的补纸。裁方完成后,沿书鼻痕迹把书页折好。

4.6 重新装订

将裁方完成的封皮、折好的书页整理整齐后,找到古籍原有的纸捻位置穿打捻孔。纸捻即用宣纸卷成的密度较大、具有一定硬度纸钉,其作用是用来固定书页,使书页不错位。将纸捻穿入纸捻孔、砸实。装订时采用四眼装订法用染过的棉质钉线按先后顺序进行装订,装订完成后,放入压书机中压平。

4.7 填写修复档案

按照《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7-2010)的要求,填写修复档案。档案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保存现状、检测分析、保护修复记录、验收等部分。

 

5 修复前后对比及保存条件分析

经过上述工作后,粘连、污渍、褶皱、折痕、残缺、动物损害的问题均通过分拆、湿洗、修补、上墙平整等方式得到改善,唯有水渍、人为涂写无法通过修复工作完全去除。

                               

古籍序号

封皮

内页

1

7.75(+0.53)

8.02(+0.53)

2

8.46(+0.77)

8.53(+0.5)

3

7.82(+0.01)

8.6(+0.63)

4

8.53(+0.75)

8.38(+0.15)

5

7.68(+0.63)

8.42(+0.34)

6

8.13(+0.44)

8.5(+1.32)

7

7.54(+0.21)

8.01(+0.75)

8

7.9(+0.02)

8.03(+0.02)

9

8.54(+1.12)

8.2(+0.22)

10

7.88(+0.29)

8.19(+0.26)

11

8.43(+0.76)

8.49(+0.73)

12

8.02(+0.49)

8.11(+0.05)

13

7.56(+0.8)

8.55(+0.9)

14

8.08(+1.02)

8.41(+1.08)

平均值

8.02(+0.56)

8.32(+0.49)

通过水洗脱酸后,每册书的pH值如表2所示,括号内为修复后相较于修复前的增减数。由表2可知,清洗后每册内页的pH值均达到了8.0~8.5的区间,适合长期保存。14册封皮的平均值达到了8.02,但由于几册古籍的封皮本身酸化程度较高,且因其纸质不宜进行多次清洗,最终pH值未达到8.0,需要在后续的保存工作中注意营造合适的保存环境,减缓纸张酸化速度。此外,分页修补解决了书页之间粘连的问题,三桠皮纸与修补宣纸加固了书页,相较与修复之前更易于翻阅。

 

6 结语

保存与修复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通过对古籍损伤要因的分析与研究,制定相应的工作步骤,购置相应设备,可以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保存环境。当古籍已有损伤,且有损伤加剧倾向时,在最小干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修复工作,清洁、加固文物本体,更适宜长期保存。经过此次修复工作,调整了《(增修)施南府志》纸张pH值,分页加固了纸张。在病害分析与修复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在现有的保存环境的基础上,需要更精细的空气净化、虫害防治、合理展陈等工作,使文物损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还能更好地向观览者呈现。


文章来源:  《造纸信息》   https://www.zzqklm.com/w/kj/2756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