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境界-散文欣赏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蕴藉,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老子的“大象无形”和庄子的“得意忘言”,恰恰道出了文学作品“形”与“象”、“言”与“意”的本质关系。
《世说新语》所谓“纡余委曲,若不可测”,说出了文学表现的重要手段。文学表现犹视浊水,直视而不见水底;如听远歌,隐约才辩其音;如观海市,千变万化才显其美。所谓“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就是“意”、“象”之美,“意象”出则“境界”生。生出的是文学的灵魂,生出的是文学的意蕴。
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其他艺术也如此。前人所谓“水中月,镜中花”,大概就是追求这种“隐之为体”,“优采潜发”的朦胧美。
但是,现实生活的环境往往是有限制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在特定的事物上,赋予特定的精神。这样才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达到“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的境界。才能感受“于容膝之地”而感宇宙之大,于滴水之间而知阳光灿烂,于一叶之间而知林海苍翠。
“世界的花/我怎忍采撷你?/世界的花/我又忍不住要采得你!/想想我怎能舍得你,/我不如一片灵魂化作你!”(宗白华《世界的花》)
宗白华先生的“世界的花”犹如周敦颐的“莲花”,只可“远观”而不能“亵玩”,远观则得其美,亵玩则得其物。
朱自清《荷塘月色》同样给我们创造出这样的一个美丽世界。
在月光下,静夜中,朱自清走进世界;在眠歌里,在梦幻中朱自清离开家门。迷迷糊糊的眠歌,如一缕头发在风中飘荡,如几丝淡云笼罩月亮,在朦朦胧胧中好像听到了朱自清梦幻般的呓语。
为了保持这种朦胧的意境,朱自清充分展示了自己语言运用的高超技艺,在语言和写景两个方面营造出一个静谧、安适的精神乐园。
在语言方面,他大量应用了叠词和连绵词,使荷塘之景在委委婉婉中感受月下荷塘的魅力。
曲曲折折的荷塘
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
亭亭的舞女
缕缕清香
渺茫的歌声
脉脉(mò)的流水
这些描写都如同水墨画,生成了一组组朦朦胧胧的画面,我们看不到任何具体真切纤细的线条图画,而是如烟如梦的感觉中感受荷塘的美丽。
在写景方面,作者大量应用修辞手法,在排比、比喻、拟人中,描摹其形,其态,其情。
这种写意的手法,以描摹的方式给景物增添了朦胧的色彩,如同看远处之人,可以看见人的高低胖瘦,衣着大概,而不能见其眉宇细节,脸上的表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荷塘中的荷叶、荷花都像蒙上了一层薄纱,使整个月光下的荷塘带上了梦幻迷离的色彩。因此,《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应该是朱自清先生营造的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理想的自由国度,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梦境,作者在梦境中低徊,在梦境中徜徉,在梦境中低语。在梦中排除了尘世的烦扰,在梦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如果说月下荷塘是朱自清先生的梦,那么荷塘上的月色就是梦的影子。“流水般的月光,薄薄的青雾,笼着轻纱的梦,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梵阿玲上的名曲。”这些意象无不如影子一样在梦中浮动。
其实“月下荷塘”不仅是朱自清先生的一个梦,也是他心灵的家园,是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为自己心灵建造的世外桃源。这是对宁静生活的期待,是对孤独寂寞的无奈。
月光如水,洗涤了尘世的烦恼;月光如雾,模糊了现实的悲凉;月光如梦,找回了心灵的慰藉。在淡淡的月光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心跳的声音。那是内心躁动的心跳,那是寻求理想的焦灼,那是孤独寂寞的烦恼。所以“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正是内心焦灼而又孤独寂寞的声音。这声音在作者内心的回荡,也使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产生了动静相衬,以声衬静的效果。同时也暴露了作者在荷塘中无法找到心灵的净土,无法掩盖心中那孤独寂寞的感情,是他内心不平的回声。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