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作者:郁辉来源:原创日期:2013-11-07人气:961
“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产物,中央对其教育功能寄于厚望。要上好这门课,提高其实效性,就要增强该课程教育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1.“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课程之间的关系
就“纲要”教学与中学近现代史教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不是孤立的、断裂的、越过的、重复的和阻碍的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积累与提升、利用与补充的一体关系和梯进型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应克服第一关系的心理障碍,寻找科学有效的路径实现第二种关系的衔接。
中学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分初中、高中两部分,共4册教材,62万字。因此,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在经历中学6年系统的学习后,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尽管因高中阶段的过早分科造成文理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了解对“纲要”课程的学习来讲,是基础?是包袱?还是阻碍?据反映,看到“纲要”课程的名称,学生的本能反映一般是“这门课不是学过了吗?”有的任课教师,长期脱离或没有经历过中学教学环境,对中学近现代史教学不知道不熟悉,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往往反应极端,教学无的放矢,把原本与中学历史教学相贯通的“纲要”教学,看成是高校大学生新增设的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其实,“纲要”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一体性、梯级、递进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应以“纲要”课程的学科性质作为楔入点和突破口,使用回忆式—再提升—再定位的教学路径。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动共同回忆中学课本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学生的既有知识进行重新定位,使课程从局部的“一人一物”“一时一事”逐步深入,提升、直至对脉络与规律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解决学生对“三个选择”认识的困惑。高校师生对待“纲要”课教与学态度、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中学历史知识在“纲要”学习中所起作用的差异。
2.“纲要”课程与“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之间的关系
由于课程属性的差异,“纲要”课程与“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是“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不同,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历史相关学术研究,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历史专门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公共课则要求学生大概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侧重于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说,“纲要”课程中的“纲”中之“要”,应该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二是“泛化”与“碎化”问题的差异。无论是“纲要”课程,还是“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从表象看两者讲授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中国近现代断代史。然而“纲要”讲授的“主要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单一,线索明确。“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但讲政治革命史,还讲经济发展史、文化发展史等凡是历史上发生存在的事件过程。所以,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选择和对其有针对性的“高度浓缩”,重点突出其鉴古资今和启迪民智的内容,以确保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3.“纲要”课程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纲要”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必要知识铺垫。中宣部、教育部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求学生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知识背景铺垫。在调整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纲要”处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之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05方案”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衔接两者的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只有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国史、国情,才能较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
4.“纲要”课程教学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吸收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几十位著名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编写,经过四级审定,最终由中央审定完成的。教材很好地反映了中央开设这门课的要求、目的和精神,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为我们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和基础。
吃准、吃透教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循教材的写作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设上、中、下三编,共10个专题、3个综述,准确而精炼地概括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线索脉络、重要事件和基本理论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领会“三个选择”的精神实质。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主流观点和最高水平。尽管教材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是它在“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充分熟悉教材的内容、深刻理解教材的精神;二是以本教材为基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尊重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结论,以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用好、用活教材。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纲要”课而言,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创新教学方法问题,二是解决好教材的“薄”与历史的“厚”的问题。传统地教学方法多是应试的、照本宣科灌输式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累,学生厌烦疲倦,效果极差,教育教学目的很难实现。面对“纲要”课程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应采用多样性、不拘一格式教学模式,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等,还有更加适合“纲要”课程特点的参观式、实地考察式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纲要”教材由三编10个专题3个综述组成,共30余万字,但是,相对于波澜壮阔的17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而言,教材的内容是单薄的,很多历史问题不能展开叙述,甚至于无法提及。为了说明问题,教师需要将教材讲“厚”,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充足的历史事件来论证教材的基本观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课程之间的关系
就“纲要”教学与中学近现代史教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不是孤立的、断裂的、越过的、重复的和阻碍的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积累与提升、利用与补充的一体关系和梯进型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应克服第一关系的心理障碍,寻找科学有效的路径实现第二种关系的衔接。
中学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史,分初中、高中两部分,共4册教材,62万字。因此,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在经历中学6年系统的学习后,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尽管因高中阶段的过早分科造成文理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了解对“纲要”课程的学习来讲,是基础?是包袱?还是阻碍?据反映,看到“纲要”课程的名称,学生的本能反映一般是“这门课不是学过了吗?”有的任课教师,长期脱离或没有经历过中学教学环境,对中学近现代史教学不知道不熟悉,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往往反应极端,教学无的放矢,把原本与中学历史教学相贯通的“纲要”教学,看成是高校大学生新增设的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其实,“纲要”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一体性、梯级、递进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应以“纲要”课程的学科性质作为楔入点和突破口,使用回忆式—再提升—再定位的教学路径。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动共同回忆中学课本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学生的既有知识进行重新定位,使课程从局部的“一人一物”“一时一事”逐步深入,提升、直至对脉络与规律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解决学生对“三个选择”认识的困惑。高校师生对待“纲要”课教与学态度、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中学历史知识在“纲要”学习中所起作用的差异。
2.“纲要”课程与“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之间的关系
由于课程属性的差异,“纲要”课程与“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是“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不同,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历史相关学术研究,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历史专门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公共课则要求学生大概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侧重于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说,“纲要”课程中的“纲”中之“要”,应该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二是“泛化”与“碎化”问题的差异。无论是“纲要”课程,还是“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从表象看两者讲授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中国近现代断代史。然而“纲要”讲授的“主要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单一,线索明确。“大学本科生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但讲政治革命史,还讲经济发展史、文化发展史等凡是历史上发生存在的事件过程。所以,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选择和对其有针对性的“高度浓缩”,重点突出其鉴古资今和启迪民智的内容,以确保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3.“纲要”课程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纲要”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必要知识铺垫。中宣部、教育部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求学生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知识背景铺垫。在调整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纲要”处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之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05方案”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衔接两者的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只有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国史、国情,才能较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
4.“纲要”课程教学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吸收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几十位著名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编写,经过四级审定,最终由中央审定完成的。教材很好地反映了中央开设这门课的要求、目的和精神,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为我们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和基础。
吃准、吃透教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循教材的写作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设上、中、下三编,共10个专题、3个综述,准确而精炼地概括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线索脉络、重要事件和基本理论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领会“三个选择”的精神实质。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主流观点和最高水平。尽管教材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是它在“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充分熟悉教材的内容、深刻理解教材的精神;二是以本教材为基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尊重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结论,以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用好、用活教材。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纲要”课而言,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创新教学方法问题,二是解决好教材的“薄”与历史的“厚”的问题。传统地教学方法多是应试的、照本宣科灌输式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累,学生厌烦疲倦,效果极差,教育教学目的很难实现。面对“纲要”课程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应采用多样性、不拘一格式教学模式,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等,还有更加适合“纲要”课程特点的参观式、实地考察式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纲要”教材由三编10个专题3个综述组成,共30余万字,但是,相对于波澜壮阔的17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而言,教材的内容是单薄的,很多历史问题不能展开叙述,甚至于无法提及。为了说明问题,教师需要将教材讲“厚”,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充足的历史事件来论证教材的基本观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