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山东海阳秧歌在民间舞课堂中的训练价值探析

作者:赵羽来源:《尚舞》日期:2024-05-08人气:54

山东海阳秧歌有机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曲,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来源民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来源于上古蛮荒时期的当地歌舞;第二种是由移民引入海阳的,不仅结合了海洋当地的人文特点、风俗习惯和生活背景,而且在此基础上对当地歌舞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美化。通过研究学者对海阳秧歌的研究分析,更多倾向是第二种,就好比海阳秧歌中的“乐大夫”和“花鼓”等男性角色具备西南少数民族的风格、“彩扇”中的女性角色具备江南女子的风格、而“货郎与翠花”等角色和当地民风民俗高度结合,从海阳秧歌的包含度和内容涵盖度可以分析出海阳秧歌是由移民引入海阳的。但无可否认,其和民间舞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紧密的,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山东海阳秧歌是具备极强的训练价值的。 

1.山东海阳秧歌与汉族民间舞之间的关联

1.1内容特征一致

从戏剧内容上分析,山东海阳秧歌与汉族民族舞一般是讲述或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因此,两者往往都是舞戏融通。如汉族民间舞的《跑驴》与山东海阳秧歌《花鼓》都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上两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角色个性分明,人物形象生动灵动。

从舞蹈内容的表达上分析,山东海阳秧歌和汉族民间舞大多都是反映男女爱情或者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就好比安徽“花鼓灯”和山东海阳“货郎与翠花”通过舞蹈内容将男女之间美好、朴实、纯洁的爱情呈现。

1.2形式特征相符

从表现形式上分析,山东海阳秧歌与汉族民间舞的角色装扮大多是“一男一女、一丑一旦”,如江南地区的花灯、菜花戏;北方地区的秧歌和二人转皆是如此。汉族民间舞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吸收戏曲的特点,在装扮上女性角色近似旦角,男性角色近似丑角。

从表演道具上分析,山东海阳秧歌与汉族民间舞都和劳动人民的日常作息息息相关,因此舞者表演道具很多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如扇、鼓、车、驴等,经过美化和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个富含地方特色、与众不同的舞蹈类别。表演道具的使用价值一方面在于更加强烈的表达人物情感,另一方面在于协调舞蹈动作,将舞蹈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3动作特征直击人心

从动作上分析,山东海阳秧歌与汉族民间舞都是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蹈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当然不同舞蹈特点的舞蹈动作套路是不同的,都具备一定技术性,这样才能使得舞蹈表演扣人心弦。

山东海阳秧歌与汉族民间舞都受我国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男女表演者之间的身体接触,所以两者之间舞蹈动作都具备同样的特点。在接触上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不接触、通过表演道具接触、道具与身体接触、表演双方肢体接触、表演双方身体短暂接触。但无论是那种接触,表演者的内心情感都可以通过舞蹈动作充分释放与表达。 

2.山东海阳秧歌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训练价值

2.1彰显民间舞课堂教学价值

山东海阳秧歌作为一门形象的“形体艺术”,它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同时张扬,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新课程指标下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教材,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扩展性;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根据资源情况、学生实际个性特点针对性的利用好海阳秧歌,从而使得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创造力、审美情趣都得到提升,这是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综合性;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通过民间舞教学应用海阳秧歌为打开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大门,这是壮民间舞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所以在民间舞教学中应用山东海阳秧歌可以展现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价值,可以让学生了解民间舞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2.2有助于学生动作的规范

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动作自成一派,强调表演者通过肢体、道具的辅助,用动作表达和交流情感,形成和谐、统一的默契空间。海阳秧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角色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突出的风格特点以及丰富的表演动作。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用海阳秧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重心把控能力以及身体协调稳定能力。

身体重心把控能力指的是在舞蹈过程中表演者对身体重心变化的掌握以及控制,不同的舞蹈动作身体重心也是不同的,比如海阳秧歌“货郎与翠花”中的“蜻蜓点水”表演动作,单人训练和双人表演下的身体重心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单人训练和双人表演不同训练下,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身体重心的变化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控制身体重心的方式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舞蹈动作。

身体协调稳定能力指的是在舞蹈过程汇总表演者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控制,通过海阳秧歌培养学生身体协调稳定能力主要是通过弯曲、转身、掌心向外、脚踏、倒蹦、乘风以及投身动作训练。好比在转身这个动作训练中,通过海洋秧歌中的转身动作引导学生完成训练,在不断地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的舞蹈肢体节奏更加自然,从而将海阳秧歌自然、优美、自由的风格呈现出来。 

2.3有助于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

“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的表现是指内部情感通过某种形式呈现于外部,以影响和作用于他人。正如胡尔言所说:“舞蹈是心灵驾驭身体,身体表现心灵的艺术。”

海阳秧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宣泄人们的思想情感,才会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因此海阳秧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是丰富的,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有效合理应用海阳秧歌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具体而言,通过海阳秧歌教学应用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主要在于表情的分析应用,表情的分析又包含面部表情、头部表情以及身段表情,将三者融汇便可以表现出表演者的内心情绪变化。

比如在“锢漏与王大娘”秧歌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重点分析锢漏和王大娘的表情变化,分析出二人的人物个性和情感变化。初见王大娘时,锢漏表情谄媚,而王大娘则是害羞的,表现出一幅娇羞小女人的状态;与锢漏所对舞时,王大娘多用“遮羞扇”遮住自己的样貌,使锢漏产生好奇的心理;当王大娘对锢漏产生兴趣,想要靠近,暗送秋波时,常用“齐眉扇”展示自己姣好的样貌及妩媚、婀娜的姿态;当锢漏看见王大娘“变脸”时,表情惊恐,身体随之后仰,倒退几步;最后王大娘现出原形,锢漏则探身查看,表情淡然。所有的表情、动作,都与锢漏、王大娘的动作变化所呼应,诸多动作语汇都带有情感交流的语义,无论是锢漏的面部表情,还是王大娘的身段表情,都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变化。

因此,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上具体案例分析人物形象和表情变化便可以让学生通过海阳秧歌了解民间舞表演中面部、身段表情呈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面部、头部以及身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2.4有助于学生把握舞蹈人物形象

舞蹈表演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将舞蹈人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但是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不重视实践教学,那么学生对舞蹈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肯定是不透彻的,因此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用海阳秧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掌握舞蹈中的人物形象数造以及内心情感表达,有助于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

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用海阳秧歌开展教学活动是个性和共性的完美契合,在传统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应用和教学重心更多的是展现民间舞的共性,并没有将个性呈现出来,这和民间舞教学的本质存在一定的断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难掌握民间舞角色的个性,汉族民间舞蹈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而这鲜明的个性是每个角色内心情感呈现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用海阳秧歌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让学生走进并了解舞蹈人物形象和人物个性,了解动作的来源、动作表达的情感。 

2.5有助于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渊源流长,艺术文学思想深邃,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因此,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用海阳秧歌,可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具体而言,海阳秧歌融合了舞蹈、歌曲和戏曲,以具有个性十足的角色特点,琳琅满目的舞蹈内容,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让学生穿过时间的鸿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发展所遗留下来的民间风俗和味道,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再则,海阳秧歌承载了海阳地区的又有传统文化基因以及齐鲁文化基因(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所追求的“和”理念可以让学生明白“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的文化思想,随着时间推移,“和”理念深度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之中,无论是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亦或是为人处世,“和谐”理念都贯彻在其中。海阳秧歌亦是一样,从整体的形成到个体的表现都有和谐统一的特点。

艺术作为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舞蹈艺术的美,这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审美素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壮族舞蹈艺术在强调肢体和谐的基础上更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从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 

3.山东海阳秧歌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路径分析及教学应用策略

3.1山东海阳秧歌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路径

3.1.1整体论路径

整体论路径指的是在民间舞课堂整体教学背景下针对性地应用山东海阳秧歌,将山东海阳秧歌的民风民俗、文化特征以及艺术表现呈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之中。并结合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教学机制,有目的、有选择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融入山东海阳秧歌,这样在不破坏民间舞课堂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将课程山东海阳秧歌融入到教学之中去。通过整体论路径引入山东海阳秧歌,不仅保留了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基本性质,同时也增加了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内涵,丰富了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舞蹈动作和审美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1.2关键环节路径

关键环节路径指的是在民间舞课堂教学关键地方引入山东海阳秧歌,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引入山东海阳秧歌的类别,从而指向性地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的舞蹈动作技巧时,可以引入舞蹈动作丰富的“锢漏与王大娘”秧歌;比如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时,可以引入人文蕴含浓厚的“货郎与翠花”秧歌。整体而言关键环节路径便是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山东海阳秧歌培养学生关键素养。当然,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在关键环节引入山东海阳秧歌需要讲求一定的规律,遵从学生的差异分别,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舞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3.1.3教育队伍路径

教育队伍路径指的是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用山东海阳秧歌,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力量的协调引导作用,以教师为山东海阳秧歌应用的核心关键,思考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引入应用山东海阳秧歌的整体流程,设计好民间舞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将山东海阳秧歌的民俗民风、舞蹈动作以及思想情感完整有效的呈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之中。 

3.2山东海阳秧歌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

海阳秧歌舞蹈有故事,由内容,有交流,有情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人鱼道具之间的关系,有人与场图之间的关系,有道具和道具之间的关系,这四种关系补充了当下民间舞的课堂教学。

山东海阳秧歌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3.2.1学生模仿

即通过学生模仿海阳秧歌汇演动作,掌握海阳秧歌动作的基本特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系统化的完成整个汇演。比如在“丑婆与傻小子”民间舞课堂教学应用中,以学生生活实际引导。播放相关舞蹈的视频,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所学、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和实际生活的出入,让学生联想舞蹈动作和行为和自己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然后训练练习舞蹈中“压扭探身”、“铲扇压扭”、“夹臂压扭”、“丑婆拱花”等经典动作,从而让学生通过模仿了解丑婆的人物形象。

3.2.2教师讲解、学生训练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讲解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因为教学是双向性的,因此沟通交流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在民间舞教学中发挥海阳秧歌的价值和作用,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海阳秧歌的人文精神、动作特征以及内在情感,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海阳秧歌。在这之后,教师通过肢体表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训练,让学生在民间舞学习过程中首先掌握海阳秧歌的内涵,其次训练掌握海阳秧歌的动作技巧。

比如在“货郎与翠花”民间舞课堂教学应用中,教师先讲解舞蹈的本质——货郎与翠花的爱情故事,然后在学生训练过程中重点要求学生学习“挽扇”、“掰扇”、“蜻蜓点水”等动作,最后让学生理解“从情中来,到情中去”的表演本质。在教授“货郎与翠花”动作的同时,可将民间场图应用于舞蹈的队形调度之中,如“龙摆尾”“卷白菜心”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海阳秧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民间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海阳秧歌发于齐鲁大地,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文化性,处处显露着文化气息。在民间舞教学中应用海阳秧歌开展教学活动,经过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最终展现在舞台上。从民间到课堂,再从课堂到舞台,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应用海阳秧歌不仅仅是元素,更多的是文化。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