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双创”视野下云南舞蹈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摘要】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舞蹈话语体系,能够彰显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提升云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文章基于“双创”视野,通过“民族性”与“多样性”“时代性”与“表现性”“人民性与群众性”及“国际性与现场性”等多维度的体系构建,旨在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并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同时跨越国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民族舞蹈;创新;话语体系;人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模式和全球格局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创新”“全球化”为主导的大环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改革。而在文化方面,总书记更是在十九大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其与现代价值观和需求相吻合;“创新性发展”则是指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和方式,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的现代化发展。此后,“双创”精神成为各行各界的指导思想之一,舞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民族多样性最强的省份,舞蹈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且一直以来都以“民族民间舞蹈王国”著称,成为了云南舞蹈一大特色。然而,在新时代“双创”时代背景下,云南舞蹈始终都是分散发展且没有突破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圈子,舞蹈形式单一,内容较为同质化,尚未构建起本省舞蹈话语体系。所谓“话语”指言语,说的话。话语体系是人的思想观念和自身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的外化和具象化,并总结和概括其中蕴含的理念、认识、见解,也是对理论、实践问题的抽象化概括表达。构建云南舞蹈话语体系不仅仅要继承传统民间舞蹈,更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舞蹈创作方面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让云南舞蹈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云南舞蹈以新内涵、新要求,构建起具有云南特色,云南风格,云南气派的舞蹈话语体系。为此,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特性。
1.“民族性”与“多样性”的体系建构
云南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山纵横,河流相间分布,一座座山脉与河流将各地的居民分隔开来,他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审美心理,因而产生了傣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景颇族等不同民族,形成了氐羌、百越、百濮不同族群,民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些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它们的出现来源于劳动人民,传承又使依靠人民群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审美特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同时又会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增添新的养料。这也造就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与民族性特点。这些民族民间舞蹈体现了云南人民风格迥异的审美倾向,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民族民间舞蹈是没有经过加工改造的,当属于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传统古朴的特点。这类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是民族的、地域的、群体的,其动作的抒情形态及表达方式以自娱自乐为主,兼有对所处的客观生态环境的拟态体现,以及艺术再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最终释放出群体民族思想情感。这些各族民间舞蹈动作简单,形式单一,很难形成规范化的舞蹈训练体系。因而云南各高校教学中会把这些“古朴”的民间舞蹈中某些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后发展改编,最终形成了“雅致”的民族舞蹈,进而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具有民族性与多样性的云南舞蹈话语体系要在对本省各民族民间舞蹈动态风格的把握、分析和运用基础上,运用独属于云南动态风格的舞蹈语汇进行艺术表达与文化呈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下保持云南舞蹈民族性与多样性的风格属性,既能实现云南舞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是云南舞蹈话语体系的具体表达方式之一。
2.“时代性”与“表现性”的体系建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相应的舞蹈发展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这是一种在时间上显现出来的特征,带有时代特征的侧影。在古代,民间舞蹈处在萌芽时期,相应的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最为简单:即节奏和形式简单、道具和服装简便、内容和情节简朴。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人类的认知水平、文化素养也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民间舞蹈文化由局部的、量变的逐步更新,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面貌日新月异,从而丰富了民间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使其逐渐变得复杂多样、不胜枚举。不仅超过了古代的风貌,并通过世代传承和形式内容的流变而逐渐定型、自成一格,形成了独树一帜、各有千秋的舞蹈风貌,伴随时代的脚步衍化着自身,展现出浓重的惯古通今的特征。为此,每一个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品种,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在刘丽老师的《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将民族舞蹈的发展分为七个不同的时期——石器时期、青铜时期、汉晋南北朝时期、南诏大理时期、元明清时期、近代时期和当代时期。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打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因此舞蹈的创作源泉多来源于动物,正如《尚书·益稷》中所描述的“鸟兽跄跄,凤凰来仪”,以及“面具舞”“蛙舞”“拟兽舞”等舞蹈形象。在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马车等交通工具,人们的审美更为多元,经济文化交流有了物质基础,民间舞蹈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当时的云南十分盛行葫芦笙舞,甚至还流传“宁丢财产,不丢芦笙”的言论。在唐《蛮书》中记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又如《新唐书·南诏传》中“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釂。”除此之外,和“铜鼓舞”“象脚鼓舞”“打歌”等传统民间舞蹈都是在民间自发存在表演,内容与形式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到了近现代,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当时“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文化,各民族民间舞蹈经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与创作,以强大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宣传革命,激励斗志,伴随着蓬勃的“秧歌潮”,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进入当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时代弘扬创新开放时代主旋律倡导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受到国家重视与尊重,对外交流不断加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硕果累累,《云南映象》《阿诗玛》等民族舞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一方面,从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民族舞蹈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民族舞蹈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没有继承也就无所谓发展,有继承、有革新、有创造才有发展,这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充分体现出民间舞蹈文化的典型时代性,以及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更加注重舞蹈表现性的特色,是历代民族舞蹈创造者对于自身直接的感情和认识活动的一种主动、能动的加工,不仅传递了创作者的“感物而动、直抒胸臆”,更使作品与观众引发了深刻的情感共鸣,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舞蹈有了更深刻的表现,从而得以成为精美的表演性舞蹈数百年流传经久不衰。与此同时,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舞蹈借助科技手段也有了更丰富的表达形式。云南舞蹈发展应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充分挖掘自身的价值,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传统民间舞蹈“活”起来,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丰富舞蹈表现力。这种将舞蹈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引发舞蹈作品与观众情感共鸣的时代性和表现性的话语体系让云南舞蹈在祖祖辈辈中传递下去,逐步形成了云南舞蹈的话语自觉性,并在自觉发展中实现了云南舞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成为云南舞蹈话语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3.人民性与群众性的体系构建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阶级社会出现的那天起,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理想,文艺创作也是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党对文艺工作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心”。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也是文艺活动的根本宗旨。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这些讲话内容无一不揭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念,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艺创作为了人民、文艺发展依靠人民、文艺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作当代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舞蹈文艺精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文艺工作者本着“向传统学习,向民间学习”的文艺方针,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风”运动。在此期间,他们的创作原则始终是“为工农兵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学习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并发扬了民族民间舞蹈中积极的、健康的、代表性的成分,编创出真正属于人民自己的舞蹈。民间舞蹈从‘旧瓶装新酒’(即旧形式装进新内容),发展到‘推陈出新’'(即从形式到内容扬弃了封建的和丑化劳动人民的糟粕),代之以新的工农兵形象”,这是吴晓邦先生“为人民而舞”观念的重要实践,他创作了《思凡》《饥火》《丑表功》等代表性作品来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讴歌劳动人民的吃苦精神。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云南舞蹈创作者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作了大型民族舞剧如《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云海丰碑》《阿诗玛》《云南映象》《幸福花山》、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赞扬傣族少女青春活力的舞蹈《小卜少》以及《踩云彩》《望山》《太平有象》等反映云南人民悠哉游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的作品,通过这些舞蹈让人们看到了云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生活愿景。云南舞蹈话语体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人民性与群众性构建,充分展示了本省舞蹈体系建构的重要立场与价值观念——即运用其话语表达方式诠释“为人民而舞”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在云南舞蹈发展的今天,明天或将来,人民性与群众性都应成为云南舞蹈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导向。
4.国际性与现场性的体系构建
吕艺生先生说过:“舞蹈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艺术,通常以载歌载舞的艺术活动形式呈现,,其所营造出来的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具有跨越国界的艺术美感和感染力。云南地处于西南边疆毗邻老挝、缅甸等国家,在历史上一直保持与南亚、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也为云南舞蹈向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云南舞蹈在国际性传播中方兴未艾,其以舞蹈艺术为主打的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在全国获得了共识,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舞蹈产业发展模式。这一国际性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承载着塑造国家形象和建构文化话语权的责任,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云南在建国以后,多次与周边国家互派艺术团,这不仅为本省舞蹈创作提供优质多样的素材,也是传递云南声音、讲好云南故事的不二选择。云南舞蹈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立足本土化、传统性、民族性的基础,紧跟舞蹈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社交化、移动化的趋势浪潮,让外国人感受云南的美学空间,使得抽象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符号在舞蹈话语传播过程中被更广泛的认知和接纳。与此同时,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电子信息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一直都是现场观看,如今不用到现场就可以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观赏,毫无疑问这方便了距离远的观众,但这种观看模式会降低我们现场观看的震撼与感受。因此,云南舞蹈表演传播过程中应最大程度保持“现场性”的原则,尤其对于国外的观众。只有现场观看,才能最大限度的感受到舞蹈的美。在国际性原则中与世界各地不同的舞蹈文化相互了解交融,丰富云南舞蹈创作实践,推动云南舞蹈的创造性发展,在每一次舞蹈跨国演出时使得每一次舞蹈表演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实践。
新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时代,在国际性与现场性的云南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加强国际性学术交流与推广,提高云南舞蹈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结语
云南舞蹈话语体系是具有云南特色、云南风格、云南气派的话语语汇,它是包容的,开放的,也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的;它是现代的,新生的,也是基于民族传统资源的,我们要不断向内优化语言结构,向外更新文化形象,围绕“为人民而舞”的核心主题,抓住云南少数民族全国最多,舞蹈种类丰富的独特优势,坚持“民族性与多样性”“时代性与前沿性”“党性与人民性”“国际性与现场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舞蹈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推动云南舞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步构建并完善云南舞蹈话语体系。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