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厚植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效路径研究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这提示我们,培植高校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是高校思政课回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任务。通过思政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厚植学生文化自信自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拓展“第三课堂”等方式强化支撑,达到应有效果。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高校思政课 文化自信
一、高校思政课厚植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现状及意义
当代高校学生在成长中见证了中国国力的崛起和腾飞,中国经济、政治的强大实力是他们的坚实底气。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促使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求同存异、平等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快速便捷地领略和感受各民族文化。然而,文化交流输出的背后并不总是善意的,国家政治的博弈会延伸到文化思想层面。当代学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容易受外来文化、现代经济文化、科技文化等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认知。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深远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面貌,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立德树人的使命,厚植学生文化自强自信的任务,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工作,对学生深刻认识当下中华现代文明处于何种位置,应怎样发展大有裨益。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重视并把握好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厚滋养和深厚力量,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高校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基础保障,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模块。在具体融入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思政课的学科属性与政治属性,以牢固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为前提,有取舍和侧重点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断厚植学生文化自信自强。
(二)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精神内核,但部分内容需适配当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语境。高校应推进创造性转化,如将民惟邦本的治理思想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内在关联,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与大学生群体的奋斗精神形成呼应,用符合当代学生认知习惯的现代话语体系对传统智慧进行拆解与阐释;同时要推动创新性发展,通过案例教学、VR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等具体教学形式,将传统典籍中的文化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思政教学资源。这一过程能有效规避文化融入中可能出现的复古化误区,提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帮助学生以当代视角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真正实现文化精神的代际传递。
(三)有所取舍和有的放矢二者缺一不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并非不加取舍地盲目融入。对于适应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内容,我们应积极传承与发展。对于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和结合。对于可以通过现代化、创新性改造和再使用的内容,切勿陷入死板、教条的保守主义,限制高校思政教育有关“第二个结合”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始终谨记讲好思政课的基本方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有的放矢,切勿盲目融入,导致“驴唇不对马嘴”。
三、高校思政课厚植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各级单位可增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专项课题,组织集体研学培训,聘请优秀专家学者开展相关讲座,打造线上线下“第二个结合”研修平台和研究团体。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不断以新知识拓宽思政课教学的宽度和深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有效融合。
(二)更新教材内容与教学手段。思政课不能只局限于国家统编教材,要根据高校所在地特色文化资源编写和创建“第二个结合”的特色校本选修思政教材。对于国家统编教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内容变换教学形式,充分备课,广泛涉猎,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思政理论的形式呈现出来。根据各高校自身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思政课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虚拟仿真的形式表现出来等。
(三)实践研学与青马社团结对合作。要积极开展线下第二课堂。通过课外实践加强理解和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高校可与其他组织合作建设当地的文化思政研学基地,例如王屋山“愚公移山”研学基地等,做好研学资源的思政理论解释和引导。另外,各个高校应增设思政教育相关社团,例如青年马克思主义研学社等。学院支持青马社团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例如茶艺社、汉服社、国画社、河洛学社等结对合作,开展联谊活动,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思政”融媒体第三课堂。各院校与省、市教育部门合作创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思政”融媒体资源交互平台。以PC端官方网站为主阵地,上传共享优质“第二个结合”的课程素材和示范精品课程,展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专家讲座和科研专题,鼓励师生之间开展学术讨论和知识交流。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要以视频宣讲等方式协同推进高校思政课融媒体第三课堂发展。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