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分析
舞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舞蹈演员凭借精湛的舞蹈技巧,把蕴藏在舞蹈中的想法与感情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传递给观众。这一理念和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文化是整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其对学校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除了要担负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还要担负起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从多角度着手优化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既能够获得专业的舞蹈训练也能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升文化自信、参与文化传承。具体来讲,高校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夯实舞蹈教学基础,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需要扎实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基于此,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围绕舞蹈专业学生应获得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水平,推动舞蹈特色课程建设,并构建完备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参与专业的舞蹈训练提供支持,保证民族文化在舞蹈教学中的系统渗透,进而实现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融合。
1.1科学设置舞蹈课程,突出文化育人理念
舞蹈艺术能够给人带来审美上的熏陶,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也能够达到培根铸魂的教育效果。高校在舞蹈课程建设中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结合艺术的根本特点,发挥舞蹈艺术“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完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确保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渗透中实现全面发展。例如,某高校在舞蹈课程建设中将成品剧目排练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民间舞、当代舞、古典舞等不同舞蹈剧目构建实训课程体系,以渗透民族文化元素,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
1.2开发舞蹈专业教材,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教材是舞蹈教学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依托。高校应重视专业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并有意识地融入文化元素,为学生接触、学习民族文化提供条件。例如,某高校舞蹈专业顺应时代发展,开发了《民族舞技术技巧》专业教材。教材包含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五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及“通识转”(作为入门基础训练)共六个部分。每部分为两章共十二章,分别以原地旋转和移动旋转为教学内容(在维吾尔族舞蹈部分增加了翻身技巧)。每部由“概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合方式”等几个部分,有技术的讲解和动作示范,同时也阐述了民族舞蹈的特点、渗透了民族舞蹈文化内涵。面对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编者还依据从简到繁、深入浅出的原则,选择了相对容易掌握的单一技巧和简单的复合技巧为教学内容,以便于不同专业程度的学生在教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并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使自己在舞蹈的技能掌握方面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舞蹈专业教学中,教师依托教材讲解导入、示范指导,可以让学生经历从理论认识到身体实践,一步一步接触不同民族舞的技术技巧,并体会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在艺术创造中加以呈现,以推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3保留民族舞蹈属性,展现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舞蹈是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在课程教学中保留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因此,高校在开展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保留不同舞种的民族特点,让学生在专业训练中能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蒙古族舞蹈以表现游牧民族生活特色和情感变化为主,善于模仿骏马与大雁的动作,其风格是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鲜明欢快的,动作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同时蒙古族舞蹈在审美上也具有柔和之美,端庄之美,奔放之美,刚劲之美等特征,这种审美特征是蒙古族的生命符号,也是其文化内核。因此,高校在蒙古舞教学中应保留其风格特点,突出其审美特征,让学生通过特有的舞蹈动作感知其文化内涵。再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艺术以含蓄、优美、沉稳见长,其中姿态优美、舒展大方的女性舞蹈和刚健、奔放的男性舞蹈,包含了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以及各种点缀动作,形成了热情、豪放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体现出热烈奔放、细腻深情的民族特色。而这样的舞蹈风格在高校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必须加以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晰地感知不同舞种的特色,理解舞蹈背后民族文化的差异。
2.融合民族文化元素,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包含的元素也不断丰富,而自然也为舞蹈教学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基于此,在推动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不同文化元素与舞蹈艺术的碰撞,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
2.1将民族精神融入舞蹈教学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舞蹈属性与审美内涵的学习,让学生逐步体会舞蹈的含蓄美、韵律美,领悟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中,教师可以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史、文化属性与审美内涵”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古典舞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舞的精髓,理解其形神兼备、身心合一的特点,体会其包容、统一、和谐的民族精神;在“身体软开度训练”中则引入优秀舞者学习舞蹈的艰辛历程和长征精神中的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精神内涵,告诫学生在进行身体软开度训练时要能够忍受住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和艰辛;在“把杆与中间组合的身体能力训练”中则渗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思想,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舞姿重心与控制训练”中应渗透“和谐”理念,使学生找到一种身体的平衡与和谐状态,提高学生舞姿动作的稳定性与控制能力;在“中国古典舞舞姿与身法的训练”中则引入专业舞者对中国古典舞蹈的执着与热爱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在“组合训练”要求学生在训练时必须整齐划一、动作统一规范,并潜移默化渗透“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等等。这样的教学训练,不仅使学生夯实了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同时也促使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传承并发扬了民族精神。
2.2将时代价值融入舞蹈教学
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因此,教育改革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了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之下,在推动舞蹈教学在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应把握时代脉搏,渗透时代价值,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舞者。例如,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民族文化中最为鲜明的底色。
2.3将文艺作品融入舞蹈教学
璀璨多元的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将文艺作品融入舞蹈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例如,某高校在中国古典舞专业教学中安排了欣赏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表达了对生命的真挚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被誉为“诗中的诗”;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柳尧章先生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一首四柱乐曲,其主要呈现了太阳落山时人们在笛声和鼓声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动人场景;而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则是舞蹈编导栗承廉在同名乐曲和诗歌的基础进行融合,并创造出的新的艺术形象。舞蹈以张若虚诗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名句为创设意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舞境,依次呈现出“初展面容、江边闻花、夜听鸟鸣、水中倒影、向往幸福”五个舞蹈片段,展现了一幅清新雅致的春夜佳人图。在艺术欣赏中,教师要求学生“论述《春江花月夜》天人合一的月下佳人图”这一话题,并从“论述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影响”“谈谈你理解的中国古典美”“论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论述中国古典文学在舞蹈艺术上的创作与表现”等角度进行点拨。学生在艺术欣赏与阐述中深入探究舞蹈的艺术特色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提高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创新舞蹈教学形式,实现民族文化渗透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需要技巧和表现力,更需要文化的支撑。在推动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他们在艺术表现中主动实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3.1结合艺术表演创新舞蹈教学形式
艺术表演能够综合展现舞蹈艺术的特色,突出其文化内涵。高校在舞蹈专业建设中应积极组织学生欣赏、参加艺术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舞蹈了解、学习多元民族文化,促使他们树立传播并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例如,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融合,某高校组织开展了“非遗舞蹈进校园”土家族民间舞蹈“滚龙连厢”非遗传习课程活动。在活动中学校邀请了土家族非遗舞蹈传承人进行艺术表演。在表演时专业舞者一手莲香一手快板,节奏鲜明和谐,双手舞动不同的道具又相互配合,形似蛟龙缠身、势如虎跃龙腾,整个动作流畅舒展、张弛适度、刚柔相济。这样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为学生带来了新鲜的艺术体验,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民族民间舞不仅仅是单一地去学习动作,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其中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同时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也了解了滚龙连厢的历史,认识到莲厢各个部位代表的含义,对滚龙连厢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并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在内心积蓄起学习非遗舞蹈、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
3.2利用技术手段创新舞蹈教学形式
科技的引擎带动着艺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更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融合需要技术的赋能。因此,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并推动其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促进舞蹈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为学生展现出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例如在民族舞蹈艺术欣赏中,学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衔接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在舞蹈表演中融入数字技术,引导学生在技术的加持下更加全面地展现民族舞蹈的魅力。而这样才能让舞蹈教学契合时代发展,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3.3通过社会实践创新舞蹈教学形式
舞蹈艺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推动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相融合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舞蹈艺术、了解民族文化,并提升实践能力,以自身行动来传承民族文化。例如,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某高校联合兄弟院校共同举办了民族舞蹈艺术节。艺术节以民族歌舞表演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汉族、满族、维吾尔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特色表演。其中包括满族花棍舞《关东酒歌》、维吾尔族群舞《美丽的天山姑娘》、群舞《快乐的达斡尔青年》歌伴舞《乌兰巴托的夜》、舞蹈组合《丝路风情》、流行舞《我最红》、藏族群舞《拉萨河》等。这些节目分别由大学生艺术团舞蹈团、特邀教师、大学生艺术团声乐团、校社团联合会倾情演绎,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让学生在民族舞蹈的展现中深入了文化交流,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也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传播弘扬了民族文化。当然,除了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活动,高校还应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系,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交流学习活动,如走进文化馆参加民族舞蹈的普及与教授等工作,走进博物馆学习传统文化、积累舞蹈创作灵感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拓宽对舞蹈艺术的了解、丰富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也能够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4.结语
总之,高校舞蹈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从多角度推动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不仅能够达到舞蹈育人的目的,更能够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上文围绕舞蹈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参考建议。当然,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与舞蹈教育的融合,切实推进高校舞蹈美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高校舞蹈教育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紧密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以及学校舞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