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分裂与回归:《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影像话语
1902年梅里爱导演拍摄的《月球旅行记》成为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电影便一直没有停下对星空的探索。到二十世纪后,科幻电影发展有着成熟的工业美学体系,影视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科幻电影的制作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宏观宇宙的探索表达,如着重于描写人类生存命题的《星际穿越》、《黑客帝国》、《沙丘》、《流浪地球》等,展现对未来人类命运思考的《大都市》、《银翼杀手》、《信条》等。《宇宙探索编辑部》是青年导演孔大山的长篇处女作,导演并未将该片划分为某一特定的电影类型,不给电影下定义,或是界限于某一领域,只用镜头说话。手持跟拍摄影以及长镜头调度使得影片具备丰富的间离效果和游戏性,脱离现代化建设的乡土世界,仍然蔓延着个体对宇宙的理解,荒诞无厘头的情节下埋藏着深刻的诗意想象和哲学思考。
沉浸:第四面墙与人物的互文
《宇宙探索编辑部》开篇以上世纪DV电视采访引入影片的主题,粗糙以及掉帧的4:3格式音频画质,配合春节联欢晚会经典曲目,形成年代感,勾起80、90后观众的集体回忆,春晚的背景曲目通常联系阖家欢乐与喜庆大事,而导演在片头正式的科学家采访环节中,以欢乐喜庆的曲目作为背景音乐,便有了几分猎奇趣味。被采访的主人公唐志军此时还稍显稚嫩,认真而又略带兴奋的向记者讲述外星文明的科普知识,导演有意将观众引入严肃科幻片的错觉,塑造了一位沉浸在宇宙学科的腼腆知识分子形象。
随着字幕显示三十年后,影片风格转换为如今普遍的16:9电影格式。晃动的手持镜头以及克制的场面调度形成一种纪录片的假象,看似不经意穿插的人物采访对话和角色的自言自语,实际上是透过屏幕与观众沟通对话,观影者也被纳入影片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要素之一,演员与观众之间相互构成,形成独属于现代电影的间离美学。画面时不时将镜头放置在角色面前,一方面运用跟拍镜头交代和展示角色的生活和状态,一方面镜头固定在人物的特定视角,利用景深变化让观众深度参与人物的对话交流,直面感受人物情绪和叙事的变化。唐志军对着镜头认真的讲述电视机雪花点与宇宙微波辐射的信号关联,人物并非与镜头直接对视交流,而是一种面对镜头的诉说,把屏幕前的观众看作是有意识的存在体,于观者而言,仿佛这样的事件就发生在当前,尽管唐志军的言语听上去毫无逻辑可言,但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直接对话,令屏幕前的观者与影片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合理化了这一荒诞无厘头的行为,而后导演又将镜头切换到客观的视角,以全景角度展现人物的处境,似乎结束了该事件之后又继续回到了观看者的座位席,观众在影片中充当透明人的角色。
想象力是银幕与观众互动的意识基础,通过即时的知觉反馈与想象力完形,观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影片的“创造者”。其次是媒介文化的交互性,即不同媒介文化经验在电影作品中交互性呈现,以互联网文化对影视作品的渗透为代表。显然导演孔大山不简单的满足于隔着屏幕的对话沟通,而是要让观者沉浸式地参与情节。如果说前半段影片观众作为透明人或是倾听者出现在影片里,推动故事剧情发展,那么唐志军一行人开启鸟烧窝村庄外星人事件之旅后,观众便逐渐开始成为探索团队中的一员,画面镜头似乎有意无意地会呈现出为观众设计的第三人旁观视角,以仰视或是平视角度参与人物对话或是全知视角。第三篇章“等待麻雀的降临”,电影的节拍在日食这一部分形成转折点,影片氛围逐渐神秘且诡异,白日的太阳被遮蔽,时间与空间的判断变得莫不可测,孙一通忽然消失又莫名出现在院子内不做反应,镜头画面的衔接越发紧张与局促,屏幕前的观众和唐志军一行人都高度集中注意力在“离神”的孙一通身上,共同期待着孙一通反常行为的解释。此时孙一通开始自说自话,平淡而冷静的讲述起小时候的日食遭遇,他预言般地要求所有人闭上眼睛,并第一次在影片中直接与镜头正视,要求屏幕前的观看者也闭上眼睛,甚至直接“蒙住”观众的视觉感官,剥夺观影者的全知视角,自然而然地让观影者沉浸式参与该段叙事。这意味着影片中的人物从始至终都接受屏幕前的观影者在影片中的存在,无视第四面墙的阻碍将观影者视作独立有意识的个体,随着倒数计时的结束,落满麻雀的石狮子如神迹般地复现了孙一通所描述的奇幻场景,这也为后面的超现实剧情做下铺垫,无论是唐志军一行人还是作为透明人的观看者,在见证了这一系列不可能实现的场景后,都开始真正相信孙一通与外星文明的关联,那么探索宇宙终极问题的答案似乎就有了进一步的可能,影片的沉浸感和戏剧性在此时达到巅峰。
分裂:梦与现实的抽离
从《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可以看到电影媒介对精神世界的诗意呈现,影片结合现实主义与潜意识表达,将意识与现实时空进行重组拼贴,赋予观影者独特的奇观想象和感官体验。电影前半部分以现实主义手法,客观呈现孤独科学家唐志军的精神世界,唐志军在九十年代创办热门科学杂志社,意气风发登上电视采访,后期进入信息现代化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杂志社等纸类媒介的没落,使得宇宙探索编辑部摇摇欲坠,窘迫的现实处境并没有改变他对外星文明的思考和想象。唐志军对于宇宙的解释十分浪漫且深远,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宇宙中的星海比沙漠中的沙子还要多,因此他坚持只要找到外星文明就能找到宇宙的终极答案,即人类存在于宇宙的意义,只要找到外星文明获得答案,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隔阂就会统统消失。带着这样浪漫的逻辑理念,唐志军展现出一位脱离于现实生活存在而沉浸于高概念哲学的疯癫科学家形象。在电影的镜头调度中,象征理性和知识的外星文明书籍与枯死的植物、破败的小屋拼贴衔接,角色理想与社会现实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落魄的唐志军沉浸在电视机雪花点与宇宙微波辐射的外星文明探究中,镜头不留余地展现唐志军简陋的食宿生活,而唐志军本人站在文明的角度表达其观点,认真严肃地对着摄像机独白,认为人类摄入正常需求以外的食物都是浪费,完成繁衍之后的所有性欲都是疾病,以及消费主义陷阱是阻止人类进化的藩篱,尽管唐志军有着超前的宇宙史观和对真理的深远思考,但现实的种种境遇真实存在且亟待解决。
梦与现实的抽离时时刻刻撕扯着唐志军的精神与肉体,这源于唐志军依然相信人类与爱,他并非像他所表现的如此自暴自弃,对外星文明的病态式追寻实际上是一种拯救自己或是拯救人类的疗愈过程,整部影片可以视作一场病患者的自救行动。现代化的建设和数字信息的井喷式发展让知识变得炙手可得,科幻杂志社的神秘性和销量共同呈现断崖式衰减,跨过半生的梦想与追求,不得不论为供应商的广告陪衬,这仍然不能击垮唐志军对浩瀚星空的激情。然而女儿生前的最后一问,令唐志军平静无奇的生活变得破碎和无意义,孤独的科学家能理解宇宙星系的运行原理,却唯独不能明白女儿的死,唐志军自认为地球文明无法解答自己尽其一生的疑惑与伤痕,因此寄希望于宇宙中的高维度生物,坚信外星文明能够给予解释或是对自己降下审判,唐志军的矛盾同时也是人类科技网文明发展的矛盾,每个在时代风雨中飘摇的孤独者都沉浸在自己对世界的个人理解,他们富于情感而脱离于现实社会,在这个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巨变的世界中显得边缘而孤独。影片后半段更像是精神病患者的冒险幻想曲,观影者被代入探索团队,一起目睹异象的发生,又在拨云见雾后对世界怯魅,现实世界的阻碍和逻辑越来越边缘化,孙一通的失踪让探索地外文明的可能变得缥缈和脆弱。面对上山的抉择,唐志军将行李箱和书包留给回归生活的蓉姐,下定决心卸下重重枷锁,带上象征初心的信号探测器只身走入山林寻找孙一通,在选择继续现实生活的狼藉,还是接近宇宙的无限可能,唐志军作为科学家实际十分清楚当下抉择的现实意义,但唐志军同时也是一位理想者,如今人类的发展道路又是由多少理想者一路披荆斩棘走出来的,停留是无意义的,由此唐志军踏上了孤独的寻找之旅,梦是现实的延续,现实是梦的终结,是在现实做糊涂的疯子,还是做梦里的清醒者,唐志军坚持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归回:存在主义与当下个体的和解
《宇宙探索编辑部》作为中国青年导演孔大山的处女之作,其中可以窥见导演对于巴赞电影理论的继承发展,以及对于存在主义哲学和纪实主义美学的诗意表达,其中也不乏许多后现代艺术的趣味体现。《宇宙探索编辑部》在抽象的现实主义风格下,体现思考个体生命与宏观宇宙之间的相互意义,人无法脱离历史和现实而独立存在,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个体在浪潮般起伏的历史社会中寻找自身的锚点,他们自我矛盾又不断与生活和解,人类一直以来便是如此进化而来。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导演孔大山丰富和拓宽了他此前的短片成果,影片对于生活细节的展现和人物关系的刻化是基于现实的,观影者能透过影片看到生活的真实甚至触摸真实。电影的故事地点主要发生在西南山地区域,一个称之为鸟烧窝的乡镇村落,以普遍性而言,科幻叙事往往联系着高水平发展的城市或是神秘而遥远的少数人地域,而《宇宙探索编辑部》将视域落放在最平凡也最接近大部分人生活的西南小镇,非职业化的人物演员、本土的语言交流和自然而然的生活细节,让影片看上去更像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纪录片,然而在这扑面而来的现实气息下,埋藏的是不同个体对于宇宙的存在理解,和时代边缘者与世界融合的相处模式。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掌握了探索宇宙的技术,时至今日也有大部分人对宇宙星空的想象十分幼稚且可爱,鸟烧窝的村民无法解释石狮子为何落满麻雀,更无法明白发光的小人和消失不见的驴,孙一通用铝锅头盔来接收宇宙信号荒诞又奇妙,开着儿童彩车的道士神秘又离奇。在影片未做解释之前,观影者和鸟烧窝的村民一起局限在无法认知的想象里,而随着影片的后半段叙事,本质作为科学家的老唐还是承认了这些看上去难以捉摸的奇异事件背后的真实;落满麻雀的石狮子实际上晒满了谷物,孙一通的铝锅头盔是为了保护随时会倒地的头部,忽然的天黑是因为日食,在种种现象都被科学解释后,外星人的存在可能性变得越加遥远和不现实,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纷争似乎无法得到解决。但影片并未就此放弃对于存在主义的探讨,尽管知道一切都有现实依据的老唐仍然坚持的上山寻找外星文明,老唐最终找到了不可能出现的驴和降落在森林里的火箭塔,以及沉睡在火箭塔里的孙一通。故事的现实语境在这里开始发生变化,时间和空间在老唐的梦境中被模糊化,影片风格开始更注重意识的表达和非现实的再现。他们找到了一处山洞,山洞里的壁画与人类的基因链图案基本吻合,孙一通坐在火堆前表达自己对地外文明的理解,在孙一通看来,数学就是太确定了,自己更喜欢语文,而宇宙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诗,每一个生命就是组成宇宙的词和句,生命和宇宙存在相辅相成,轮回影响。但老唐还是在孙一通消失之前抛出那个困惑自己也困惑人类的终极问题,人类存在于宇宙的意义是什么。或许老唐在这里并非是为了真正寻找这个哲学命题的答案,而是在寻找生命存在意义的支柱,女儿的逝去成为一种无法面对的悲伤,人类在面对悲伤时往往会寄托于他者的力量,老唐在巨大的痛苦中向外星文明发出求救。但孙一通却向老唐抛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外星文明来地球也是为了寻找存在的意义呢。对于老唐而言,这是问题的同时也是答案,宇宙之外的高纬度生命也许就是未来的人类自己,外星人留给山洞的符号与人类的基因链基本一致,暗示过去和未来,拯救人类的和治愈人类的只有生命本身,老唐所追求的外星人其实就是未来的自己,或是释怀的自己。
影片中也出现许多佛教和道教信仰象征的雕塑和人物,而佛教与道教的衍生可视作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理解和归纳,在古时候,人类对于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于神力,而千年后今天,曾经无法言喻的现象如今都有科学解释,那么在往后的几千年里,人类的认知又将一次又一次被自己颠覆,所谓的外星力量就是人类自己,由此《宇宙探索编辑部》借以宇宙史观的名义讲述了个体存在的浪漫意义,所有超前的思想和想象都会在时间与空间的漫长螺旋式发展中一一得到回应,数学是很确定的,我们需要数学来认清世界的存在,但我们也需要语言和文字,人类作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有独立意识的生命体,人需要诗与爱。
结语
《宇宙探索编辑部》作为小成本科幻电影为中国小众电影市场打开了一条另类的道路,当下中国青年导演致力于自我艺术的表达而轻视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导演孔大山在坚持个人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小成本影片的间离美学与游戏趣味,使观影者轻松参与叙事又能保持叙事结构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宇宙探索编辑部》融合本土纪实美学的审美构造,体现后现代青年人的情绪表达和乡土叙事,创造了独属于中国本土的科幻美学,尽管影片在大众喜闻乐见的市场中不占优势,但为中小成本科幻电影做出了有效尝试并拥有了一定的受众群体。高票房头部电影无疑是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座座丰碑, 我们需要这些电影发挥引领作用。 但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不应只呈现头部电影逞强的垄断态势,应形成多部电影共同灿烂的和谐局面。要形成这样的局面,需要在电影生产的供给侧提供更多均质竞争产品,尤其需要大量能够成为票房中坚力量的优质中小成本电影。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