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基于社会群众文化建设下中国舞的艺术创新与发展研究

作者:高胤聪来源:《尚舞》日期:2024-12-26人气:371

1.社会群众文化建设概述

所谓的社会群众文化,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群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感悟和心得,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内涵较为广泛,是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群众自发进行艺术创新、文化创新和艺术发展的过程。社会中的大众在不断参与文体娱乐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创设相应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些方面内容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群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也构建出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多种主体参与的社会群众文化建设机制,以普及文化知识、传递优秀文化、呈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此来保障社会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社会群众文化有着群众性、自娱性、传承性等多种特征,自娱自乐,是社会群众文化的核心属性,群众性则是其显著特征,是社会群众参与的文化建设机制,群众是社会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所在,而倾向性则是其内在特点。

社会群众文化建设,要求社会充分调动多种资源来满足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充分了解群众的意愿,将服务对象设定为全体人民,充分发挥出社会的精神调节、宣传教化、知识普及和团结功能,要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制定多元化的社会群众文化发展机制,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全面实现。

 

2.中国舞的发展历程与艺术内涵

2.1中国舞的发展历程

舞蹈是古代劳动人民呈现自身想法和情感的重要艺术载体,中国舞则是以我国人民群众为依托,在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新艺术形态,凝聚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是以中国历朝历代人民群众审美理念融合而成的艺术形式,是在多年发展进程中,不断优化、改进和发展的社会艺术机制。

早在人们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语言表达体系时,人们就开始通过动作、表情以及身体姿态传达信息,抒发情感,而在后续的不断发展中,人类文明推进进程中也演化出相应的音调与音色,人们开始通过音乐的律动和节奏开展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沟通形式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革新,最终成为了舞蹈艺术。舞蹈能够体现出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观念,同时也能呈现出人们的情感变化和文化意蕴。周朝是我国舞蹈文化发展最为光辉灿烂的时刻,不仅有着完备的舞蹈美学,也有着较为丰富的舞蹈艺术内涵,到了两汉时期,舞蹈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唐朝之后,宫廷舞蹈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多种戏曲元素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这也为舞蹈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到了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古典舞融合了芭蕾舞的训练机制,将中国武术、传统戏曲、民间杂技等技术融入舞蹈创作与舞蹈训练中,进而形成了一种更加新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舞蹈训练体系。中国古典舞有着中华民族的特性,融合了诸多民族技巧,呈现出多种中国人民传承至今的技法。中国古典舞构建出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训练体系,有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蕴及美学规范,有着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2.2中国舞的艺术内涵

中国舞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以大众的动作为典范,不断融合多元化的创意和模式,从而铸就了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的中国舞文化。中国舞不仅仅是一种动作造型,同时也能折射个体对生活和舞蹈艺术的理解和认知,是通过动作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将多种戏曲动作、芭蕾动作以及武术动作融合其中,动作也是中国舞最为核心的艺术表达形态。中国舞更强调舞者身体表现力的开发,以音乐为核心,呈现出舞蹈者的神韵、气韵和形韵。舞蹈动作本身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彰显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键所在。

而从中国舞的情感表达来看,其动作更强调于呈现出舞蹈的审美理念,同时也能有效的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与动作的相互交融,为中国舞艺术内涵的丰富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舞也更强调于舞蹈者的心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辩证、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等理念融入到舞蹈动作中,更好的呈现舞蹈本身的美感。其动作以对应的韵律为核心,更加赏心悦目,动作也会在动静衔接、快慢交替及刚柔并济的过程中,呈现出舞蹈的基本实现。舞蹈演员会运用饱满的情感,优美细腻的动作,刻画角色的性格与情感,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其带来更加良好的体验,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国舞的气韵美和意境美。

 

2.3中国舞在社会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舞是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文化元素的不断熏染下,形成了多元化的舞蹈创新形态。从社会群众文化的角度来看,将中国舞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有助于沉淀民族艺术元素,从而保障中国舞的舞蹈美学得到全面传承。中国舞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戏曲元素、武术元素,这些都是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而这也有助于中国舞在社会群众文化中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中国舞的美学理念得到全面的弘扬。

从社会群众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审美要素,将其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有助于人民群众获取良好的体验,加深其对舞蹈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群众文化是中国舞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动作、气韵和身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社会民众的创作热情,在社会中形成共同参与中国舞创作的良好氛围,这也将为中国舞的创新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激发社会群众的艺术认同感。

在当今时代之下,要求全面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也将在中国舞与社会群众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获取全新的呈现形式与呈现载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发展。在人民群众中宣传与推广中国舞,能够发挥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人民群众也将以自身为核心,不断扩大中国舞的社会宣传面,为中国舞这种艺术形式的发扬光大提供坚实的保障和依托。

 

3.社会群众文化建设下中国舞艺术创新与发展的策略

3.1组织多元化民间舞蹈活动

在中国舞艺术发展过程中,想要使其获取创新发展的机制,就应该从社会群众的角度出发,将更多的群众主体纳入到发展进程之中,更好的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开展社会化宣传活动,组织多元化的民间舞蹈,并不断强化中国舞的参与力度。

第一,我国各个地区要整合艺术力量和资源,组织多种民间舞蹈活动。可以以社区为主体,组织以舞蹈为核心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到中国舞的创编和排练中,让更多喜爱舞蹈的人民群众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组织其进行中国舞的曲目选取和中国舞的艺术形式选取,共同练习中国舞。民间舞蹈活动应该有着地域特色,整合对应的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实际内容,以特色民间舞蹈活动的组织强化社会大众对中国舞表演和参与的热情。

第二,要不断创新社会群众舞蹈形式,要全面拓展中国舞的内涵,将民间流行的舞蹈形式与中国舞舞蹈形式有机融合,确保多种元素在社会群众舞蹈中得到全面的融合。可以调研当前社会群众最喜欢的舞蹈形式,将流行音乐与中国舞的乐曲元素全面整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舞蹈类型。社会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所在,中国舞本身也是依托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设出来的舞蹈类型,因此要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整合到中国舞艺术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第三,要重视中国舞的社会群众展演,在民间组织多元化的中国舞汇演,将中国舞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内涵广泛传递给人民大众,使其获取良好的中国舞观赏体验。要积极调动各个区域组织的力量,引入完善的中国舞展演活动,可以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充分的合作,将中国舞汇演整合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中,从而赢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相关活动组织中,也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拉近人民群众与中国舞之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交流沟通桥梁,从而使舞蹈形式更加完善,与社会群众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要以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邀请人民群众参与到舞蹈服饰设计、舞蹈动作设计、音乐设计、舞者妆容设计中,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体会到中国舞的美感,从而推动中国舞的社会群众传播。

 

3.2强化中国舞专业教育工作

中国舞艺术创新与发展,需要依托于中国舞专业人才发挥自身的能力,充分体现出中国舞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国舞文化传播。而这也就要求了中国舞艺术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强化中国舞专业教育工作,以此培育出有着足够专业素养的中国舞人才。

首先,要重视中国舞专业教育工作。地方的高校应该开设中国舞专业课程,将中国舞发展沿革、文化内涵作为专业课程开展的理论依据,并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舞的身法韵律作为核心,传递中国舞的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略经典中国舞的美感,传递中国舞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引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设中国舞的艺术形式,进而为中国舞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其次,要组织中国舞专业化的艺术交流活动。可以以高校为主要阵地,选拔中国舞的专业化人才,并组织其进行中国舞的创作与排练,将中国舞高素质人才凝聚成一个整体,创设出中国舞的相关作品,参与到中国舞主题的比赛竞技中,为中国舞的艺术创作提供良好交流的平台,这也是提升中国舞专业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应该在中国舞专业化教育工作中,组织学生参与中国舞的演出之中,使其担任台前幕后的多种职责,了解中国舞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具体资源,认清自身存在的多种问题。要安排中国舞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采风和民间资源整合之中,以问卷、实地考察和访谈等形式,了解社会群众对舞蹈的喜爱度和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中国舞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从而保障中国舞的创新发展符合社会群众的基本需求,将中国舞文化带到社会群众文化的视野中,以此保障中国舞的社会化传播。

 

3.3开展身法韵律教学活动

社会群众文化,是以社会群众为核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有着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特性,是人民群众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机制而形成的能够彰显社会大众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文化机制。而在社会群众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中国舞想要在艺术层面得到创新发展,就应该不断丰富大众对舞蹈文化的认知,以中国舞催生大众的民族认同。要通过中国舞的普及,让更多的社会群众对中国舞的身法韵律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其掌握中国舞的运动规则、神韵表现方式,从而将中国舞形神合一、舞情合一的观念融入社会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舞的文化精髓与社会群众文化发展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舞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舞身法韵律包含了站、蹲、跳、转、翻等常见的基本功技法,韵律则在于强化中国舞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层面之上,只有确保身法韵律得到有机融合,才能确保中国舞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得到全面彰显。

中国舞艺术工作者应该向全社会群众普及身法韵律的相关知识,为社会群众呈现出中国舞的动作,让社会群众了解到中国舞身法取材自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以艺术加工的形式,呈现出较为丰富的中国舞动作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舞艺术工作者也可以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当前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和日常生活,提炼其核心动作,将其纳入中国舞身法之中,从而创作出符合当前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状态的中国舞动作体系。艺术工作者也可以组织社会民众参与到舞蹈身法创作之中,以社会群众的生活经历丰富中国舞的动作体系,更好地彰显社会群众文化的精神内涵。

 

3.4拓展中国舞艺术宣传途径

当前阶段下,中国舞往往以中国舞兴趣班和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宣传,然而这种宣传模式较为单一,宣传途径较为狭窄。要以兴趣班和工作坊为基础,以社会群众文化建设为核心,不断拓展中国舞的艺术宣传形式。

第一,要开展社会民间的中国舞教学活动,以各个社区、民间组织、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在各个社区中开展中国舞教学活动,为社会群众传递中国舞的文化精髓。要委派更加专业化的中国舞从业人员,为社会民众呈现出中国舞的美感和独特韵律,并以示范教学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群众参与到中国舞的学习和表演之中。

第二,在新媒体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国舞的创新与发展也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确保中国舞蕴含的文化能够得到社会化传播,激发更多社会群众的参与热情。可以通过时下社会群众接受度较高的抖音短视频、快手短视频作为中国舞艺术宣传和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以其大数据算法技术的优势,不断革新中国舞的传播方式。

第三,要引导更多的中国舞专业从业人员成为中国舞媒体的创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创编的中国舞,邀请社会大众观赏、分享和点评,使其在收获粉丝群体的同时,实现对中国舞蹈艺术的有效传播。新媒体技术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信息文化传播的虚拟化平台,而中国舞专业从业人员也可以以此为依托,通过共享化的影音图像资料,对中国舞进行社会化和群众化传播。

第四,要形成全民参与推广中国舞的社会氛围,这也是以社会群众文化建设为基础,推动中国舞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时代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国舞类目下的内容创作者,相应的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工作者应该做好引导工作,要求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引导社会民众参与到中国舞创作和推广之中,将自己学习中国舞、创作中国舞、表演中国舞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群众,形成全民参与、良性互动、高质高效的中国舞创作、交流、探讨氛围,让所有的社会群众都参与到中国舞艺术创新和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中国舞文化有效传承发展的预期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舞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思想与艺术内涵的艺术形式,而在当前时代下,如何推动中国舞的创新发展也成了人们需要广泛探究的主要内容。从社会群众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中国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以人民群众推动中国舞的创新发展,才能为中国舞的传承与弘扬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