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滦州地秧歌——地方特色舞蹈探究

作者:邵怡萌,李婷来源:《尚舞》日期:2025-02-11人气:617

地秧歌是冀东地区农村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富有群众性的民间特色舞蹈。其中,滦州地秧歌的表演内容保存全面且传承有序,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滦州地秧歌是冀东地秧歌的一部分,主要起源于滦县、昌黎、乐亭等滦河下游三角洲区域。滦州地秧歌以其轻松愉快、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当地农民在五谷丰登、欢度佳节时的喜悦心情。滦州地秧歌作为一种注重角色塑造的民间艺术,行当齐全且技巧娴熟,各行当通过独具特色舞蹈动作来表演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声色并茂、气氛活泼,与其他民间民俗艺术相比它具有独特的风格。为了全面了解滦州地秧歌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并结合理论知识,对其发展历程、表演形式、行当划分、舞蹈动作、文化意义和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

 

1.滦州地秧歌的发展历程

滦县地处中国古代北方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上,这一地理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得当地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这样的历史背景制约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尤其是秧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3000户汉人迁居于滦县,不仅改变了滦县的人口结构,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这些来自定州一带的汉人,带来了他们熟悉的农业文明与秧歌习俗,为滦县秧歌的产生提供了原始条件和发展契机。辽、金、元时期,滦县地处少数民族的统治区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文化渗透到汉族的传统艺术中,滦县秧歌逐渐吸收了这些民族舞蹈的元素。在对地秧歌文化的保留和创新的过程中滦县民间艺人将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进行融入,使滦县秧歌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滦县秧歌成为了一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滦州地秧歌在多个方面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大量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秧歌表演,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秧歌形式在滦州汇聚、交流与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本土秧歌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这种多样化的融合与碰撞不仅拓宽了滦州地秧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使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面貌。在中国古典戏剧的影响下,滦州地秧歌戏剧性极大增强,表演效果显著提升。观众不仅欣赏舞蹈,还能感受戏剧情节的跌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滦州地秧歌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舞蹈动作细腻逼真,充满风趣和地方特色。

在清末民初,滦州地秧歌逐渐完成了向舞蹈艺术的转变。中国近代著名的滦南剧作家成兆才,年轻时也是秧歌戏表演的好手,他在对口莲花落、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大胆融合创新,开创了我国北方最大的地方剧种——评剧。新生的评剧使秧歌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评剧的情节更加完整生动,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地秧歌艺人看到了形势的发展,开始大胆地调整表演方式,传统的秧歌歌唱部分逐渐减少,扭秧歌的元素则日益增多。清朝末年,民间艺人聂国和(聂三)、宋阴村(宋老五)和田大迷糊等秧歌艺人将“秧歌演戏”发展成了直接以地秧歌舞蹈表现生活的形式,创作出了更具生活气息的“出子”,产生了更广泛深远的影响。

 

2.滦州地秧歌的表演形式与内容

滦州地秧歌以其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滦州地秧歌保留了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表演形式。在表演内容方面,全面保留了过街秧歌、平秧歌和唱秧歌,表演完整延续了传统程式。最完整的地秧歌表演是由过街秧歌起头,秧歌队伍在出场时,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以及街道的宽窄,组成若干纵队,以行进的形式边走边舞,吸引观众。进入演出主场后,所有艺人围成一个大圈,开始变队形整体扭,用大场秧歌带动全场观众,随即用中场秧歌进一步渲染气氛,小场秧歌的出现将整场秧歌推向高潮,最后再由大场秧歌收尾。

过街秧歌又叫走街秧歌、排街秧歌,是滦州地秧歌的出场秧歌,是在串街过巷时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是为了吸引观众而进行的一种预演。过街秧歌一般由较多的表演者组成队伍,穿行于街巷间,以统一的节拍扭动身姿,呈现出自由流畅的表演风格。秧歌的动作不作硬性规定,秧歌艺人们可以依据内容的需要和情感的表达即兴创作。过街秧歌的表演特点是动作节拍统一、表演各异,在舞蹈动作上力求简洁、优美,舞蹈的节奏以行进速度为准,走走跳跳、以走为主,持续前进。

场子秧歌注重各行当的表现,通过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注重全场气氛的烘托、调动,以及队形的调度和舞蹈构图等,对比过街秧歌而言,场子秧歌的表演更为复杂。在滦州地区的地秧歌表演中,场子秧歌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场次,其中小场秧歌又被称为出子秧歌。在大场秧歌演出时,由一两位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带领着所有艺人一起进行表演。众人合作,配合着队形和音乐的变化,动作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表演队形的丰富变化来调动全场的气氛。中场秧歌相比大场秧歌人数稍少,表演中融入了即兴表演和固定动作的结合,更显灵活多变,这种扭法实际是给小场秧歌的表演人物亮相作铺垫,主要烘托场面气氛,起集体亮相作用。小场秧歌参与人数较少,更注重作品的完整性,具备故事情节、构图、造型等元素,秧歌艺人表演生动且风趣,一出接着一出直到演得尽兴为止。滦州中场秧歌和小场秧歌的表演中,还保留了唱秧歌的桥段,颇具传统特色,生动有趣、热闹非凡。滦州的场子秧歌以中场闻名,以表演平秧歌为主,扭功上乘、刚柔并济、速大慢板。平秧歌即指大场、中场秧歌中的表演,没有固定的情节,滦州秧歌艺人注重动作的“抬腿亮腕”,力求刚柔相济。

 

3.滦州地秧歌行当划分及舞蹈动作

在滦州地秧歌中,行当分为“丑”、“妞”、“㧟”、“公子”四大类。丑角主要扮演的是一些滑稽角色,是地秧歌的核心角色,没有丑角秧歌就没有逗。丑角具有古今两种扮相,古装扮相与传统戏剧里小花脸的扮相类似,其道具是扇子和手绢。其近代扮相又分为文丑与武丑两种,前者类似于近代男青年农民的形象,后者则是近代武者扮相,以佩戴“英雄胆”为特征。妞角是用以表现年轻漂亮女子的一类角色。在滦州传统地秧歌里,妞角的扮相同样有古有今,古装扮相类似于传统戏曲中的花旦,近代扮相则类似于近代民国的农村姑娘,虽然两种扮相服装上不一致,但都体现出了妞角年轻美丽的形象特点,并且两种扮相使用着相同的秧歌道具,与丑角道具一致。㧟角饰演的一般是中年妇女,当丑逗妞时,㧟要从中间把他们分开,但同时又在妞和公子之间牵线搭桥。㧟也分为文㧟和武㧟两种,两种㧟扮相一样,都是近代的农村老太太的形象。但在道具使用上,两种㧟有所区别,文㧟手持的道具是烟袋和团扇,武㧟则拿着两个木棒槌。公子角色饰演的主要是温文尔雅的书生公子,其定位类似于传统戏剧中的小生,扮相也同小生一般。公子所使用的秧歌道具是扇子,在其表演时,右手拿扇,左手握住长衫的衣襟,敞怀亮胸

除了“丑”、“妞”、“㧟”、“公子”这四大行当,滦州地秧歌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抠儿”、“跛儿”和“傩儿”角色,以及独特的“拉骨抻筋”表演法。此种表演法早在清朝末年就由当时著名的秧歌角金开福所开创了,“拉骨抻筋”表演时,演员看似顺拐其实反扭,使得其自身整体的筋骨能最大程度的舒展,极富表现力

滦县的秧歌行当不仅齐全,而且文武兼备,每个行当都有一批技艺精湛的领军人物。其中,滦州地秧歌“文公子”行当尤为突出,耍扇子的功夫技巧多达五六十种。冀东地区民间流传:“昌黎丑,乐亭武,要找俊的看滦州”,可见一斑。

滦州地秧歌舞蹈的步伐变化多样,充满了律动感,身姿灵巧活泼,整体情节丰富且表演张弛有度。表演者的头、脖、肩、手、胯、脚等各有节奏,且节奏存在差异。演员的肩部动作变化显著,最为灵活、敏感且具感染力,如端肩、错肩、绕肩、转肩、扯肩等,自然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演员胯部的运动和变化同样丰富生动。表演者在进行舞蹈动作时,提胯、掀胯、坐胯、转胯、绕胯、拧胯、撅胯、错胯、揉胯等动作并非单纯的外在运动,而是源于一种由内而外的肌肉感觉所产生的反作用,即“拉骨抻筋”。膝部的屈伸运动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呈现为弹性起伏。它以脚掌为支撑点和发力源,通过膝部与脚掌的有机配合,使全身舞蹈动作显得格外松快、舒展。演员手腕和手指的动作也有独特之处,手腕的转、翻、扣、塌以及手指小关节的交替展转,是控制扇花变化的关键。

不同行当的舞蹈动作各具特色,武㧟表现骚而不俗,具有 “全身摆动腰眼活,动作开阔棒利落,恨起来咬牙切齿,乐起来前仰后合,步伐矫健显威风” 的动作特色。文㧟则俏而不泼,呈现 “扇儿活,烟袋转,颈部前后错双肩” 的特点妞角表演含蓄、轻盈,步子小,胯需扭,扭动时 “腿要关门脚要绷,膝盖屈伸如坐轿,腰劲带着上身晃,双腿随着胯劲飘”。妞借助花扇、手绢及各种体态刻画人物细节,如 “遮羞、偷看、逗趣、嫉妒、嗔怒” 等。扇子有 “绕、转、抖、端、颤、开、合” 等丰富扇花、绢花;身段有 “拉、搭、背、挡、贴、闪、盖” 等诸多技巧。小姐妞秀丽端庄不受拘束,丫鬟妞虽嘻哈但不过于喧闹。丑角在秧歌表演中肩要活,腿要变,挺胸收腹胯要端;步子轻,亮相缓,情趣幽默要自然。武丑的表现滑稽夸张却不低俗下流,动作更为开阔豪放,而文丑则以幽默搞笑为主要表现形式。武公子敞怀抡袍、翻身撩叉,而文公子则体态轻盈、风流潇洒。武㧟的舞姿起伏大,步伐有咯蹭步、坐地蹦、横扭跨、大背跨、小踢脚、打帽子、打悠飞等二十多种,棒槌花更是繁多,包括平、立花、大小展臂花、小绕扣、双螺旋、双击捧槌花等,此外,还有顶、扛、横、立、拦、插、背、旋等多种技巧。

 

4.滦州地秧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传承现状

4.1滦州地秧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4.1.1滦州地秧歌具有祭祀功用

滦县历史资料显示,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收成不佳,农民生活困苦。面对这些困境,由于缺乏有效的对策,农民们只能通过舞蹈来祈求上天保佑,希望能有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此即地秧歌的起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民俗活动,无论是否有灾害发生,滦县居民都通过这种舞蹈形式来表达他们的祈福愿望。因此,在滦州地秧歌的艺术表现过程中,蕴含着古代滦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1.2滦州地秧歌蕴含历史意义

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政权的更迭和频繁的战乱,使得百姓不得不离开家园,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带着他们的文化、习俗和希望,迁移到了滦州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到来,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接触、交流、融合。在滦州地区,地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充分保留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它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地秧歌的表演中,可以明显看出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比如,表演中的晃肩动作,就受到蒙古族舞蹈硬肩笑肩动作的启发;而“丑”角所戴的裘帽,也具有浓厚的蒙古族特色。满族文化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地秧歌中,特别是“妞”角中的“踩寸子”动作,就是典型的满族舞蹈动作。滦县人民通过传承和发扬本地的地秧歌,维系着与历史的联系,并使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4.1.3滦州地秧歌体现文娱意义

滦州地秧歌不仅仅是节假日里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而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活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地秧歌的祭祀性质逐渐减弱,但仪式中的诙谐元素却得以保留,成为人们庆祝节日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滦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群众也经常自发组织“扭秧歌”活动,这些活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欣赏秧歌舞蹈的平台。通过这些日常活动,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传承和延续了当地的民间艺术。

 

4.2滦州地秧歌的传承现状

滦州市积极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地秧歌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市教育局在学校校园内推广地秧歌。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培训基地,建立了滦州地秧歌网站和研究室,为地秧歌的传承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持。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地秧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还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这一文化宝藏的保护和发展中来。2012年,地秧歌非遗传承人刘永建创建了“冀东秧歌博物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在进行滦州地秧歌非遗传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滦州市的努力不仅在本地区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5.结语

  滦州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滦州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滦州培育了多样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地秧歌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卓越成就。不同历史时期,滦州地秧歌以多样的题材形式和独特的风格特征,为丰富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它以其独特的民族融合风格,在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彰显了人民智慧的高妙和河北地域历史文化的进步。作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滦州地秧歌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宏大气度和深刻底蕴,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