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芭蕾民族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探析

作者:康若婷来源:《尚舞》日期:2025-03-21人气:123

芭蕾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表演者通常以脚尖点地,伴随优美的背景音乐完成戏剧情节的演绎和呈现。从西方历史看,该舞种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期中西方交流日益深入,芭蕾艺术被引入中国,历经了较长时间的民族化发展历程,呈现出了饱含中国特色的发展特征,未来全球化和多极化格局进一步成熟,中国芭蕾民族化还将迎来新挑战与新机遇,有必要进行探讨论证。

 

1.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意义

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满足本土观众审美需求。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诸多贴合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优秀作品,比如《和平鸽》《白毛女》等,这些作品与本土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更加接近,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喜爱芭蕾艺术,进一步丰富本土观众的精神世界,拓宽观众的艺术视野。同时,民族化发展的芭蕾作品,也可以吸引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观众,从而拓展芭蕾艺术的观众群体,促进芭蕾艺术的广泛传播。

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护鉴。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的作品,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些作品中大多融入了类型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借芭蕾舞台向观众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文化精髓的目的。在芭蕾艺术民族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外文化也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碰撞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有助于促进芭蕾艺术创新。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芭蕾艺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芭蕾作品,这些作品在舞蹈动作、音乐、服饰、舞台布景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元素,改变了旧有模式中题材偏重西方文化,风格过于单调的状况,有助于丰富芭蕾艺术的表现力。此外,民族化发展不仅是对传统芭蕾艺术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在保持芭蕾艺术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元素,可以创造出新的舞蹈形式和风格,推动芭蕾艺术的不断发展。

 

2.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特征

2.1题材民族化

题材民族化是中国芭蕾民族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反映了中国芭蕾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生活、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比如19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红色娘子军》主要改编于同名电影,是中国芭蕾舞发展里程碑之一。其题材来自国共两党内战期间,中国女兵英勇作战的故事,作品在民族化处理上较好地融入了本土舞蹈语汇和舞美、造型元素,足部保留芭蕾典型脚位,手部动作设计时,则对兰花指、托按掌等经典动作进行了改良,采用手臂向上、用力握拳的动作配合芭蕾舞蹈形式,较好地展现了主角勇于反抗和斗争的精神。这种设计与斗争性的题材选择息息相关,是立足于新颖题材和民族化题材的一种大胆尝试。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则创作了大型芭蕾舞剧《精卫》,它的题材源头为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故事原型主要讲述了精卫为保护众生,与海怪殊死搏斗,并且在死后与百鸟一起衔木石、填仓海的情节。将该种题材作为芭蕾舞创作的灵感源头,能够较好地展现中国芭蕾民族化特色,赋予作品更多中华民族精神色彩。

 

2.2造型及舞美民族化

造型与舞美是芭蕾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芭蕾技艺需要在适配性较高的造型舞美烘托之下才能完整呈现出来。因此在中国芭蕾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中,造型和舞美也经过了较为明显的民族化转型和改造,实现了跨越国界和文化界限的艺术呈现。比如作品《敦煌》创作环节,舞美背景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祥云纹素材,舞者服装和造型上则融入了渐变墨染色彩,能够较好地呈现中国民族文化气息。在舞台及造型的配色上也以墨绿色、橙色、金色为主,能够在第一时间唤醒观众记忆,展现敦煌恢宏大气、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视觉震撼十分强烈。芭蕾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则选取了凄婉动人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内容作为题材来源,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思路呈现了主人公相识、送别、抗婚、化蝶等场景,舞蹈语汇上较大程度地保留了西方芭蕾经典动作,但在舞美、道具等的设计上,选择了更加贴合民族化题材的设计思路,灵活使用了手帕、折扇、板胡等道具。与芭蕾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动作相结合后,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题材的古典魅力,烘托出凄婉动人的氛围。

 

2.3音乐创作民族化

芭蕾作品呈现环节,通常会配合播放符合剧本情节走向以及主题素材的音乐内容,借助音乐烘托现场氛围,带给观众更加生动有趣的视听觉感官刺激,进而增强整个芭蕾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在中国芭蕾民族化过程中,音乐同样成为了民族化的重要对象。比如《茉莉花》,该作品由辽宁芭蕾舞团创作,其中运用了民族音乐《茉莉花》贯穿作品始终,利用音乐将女性的温婉、大方、端庄以及清新脱俗完整体现,实现了芭蕾舞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此外,该作品中所用的音乐本身也较为贴合故事主题,较好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基调,旋律感人肺腑而又不失轻松温柔,听来不禁联想到女性坚定的力量与包容的性格,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女性坚定不移的立场。这种创作思路和音乐设计方式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民族化和地域化色彩,辅助表现作品内涵底蕴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观众的共鸣。芭蕾舞作品《梁祝》中,同样运用了民族音乐《梁祝》,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发生的美好故事,音乐中民族器乐的应用,使作品相关部分呈现出了或喜悦,或悲伤,或急切的情绪。将芭蕾舞剧与音乐结合赏析,观众能够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风韵。

 

2.4人物塑造民族化

在题材、造型、舞美、音乐民族化的基础上,中国芭蕾的人物塑造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民族化特征,力图通过各种要素的应用塑造出贴合中国民族文化的经典人物印记,使观众更快更好地产生共鸣,进而降低对剧情的理解难度,营造沉浸式的芭蕾舞演出氛围。芭蕾作品《二泉映月》中便较好地运用了该种策略,其中塑造的“泉哥”角色身着素白长衫,手持二胡,清贫但有操守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家的身份形象跃然而生,表演时很容易唤起观众熟悉感,让观众从文化角度产生共鸣。“月儿”的角色则融入了许多古典舞动作,借助古典舞中的端腿展翅、拉腿翻身等动作,较好地展现了女性柔美坚定,善良勇敢的气息,温婉动人的江南水乡绣花女形象跃然而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熟悉的中国古典美感,对于“月儿”这一角色的性格也会有更加深入和直观的认知。抗战主题的芭蕾舞剧中,人物形象则以干净、利落为主,人物眼神坚定,妆造呈现出了典型的革命斗士形象,这同样是中国芭蕾人物塑造民族化的经典表现。

 

3.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趋势

3.1继续坚守芭蕾审美规范

芭蕾舞孕育于欧洲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规范,这是芭蕾艺术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未来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不断深入,但这些特征和规范是不能变更的,需要创作者积极地加以关注和重视,在创新开拓的同时把握住精髓和内核。其中“开、绷、直、立”是芭蕾创作表演中所公认的准则性内容,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注意协调四肢,做到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的左右对称打开,用熟练的芭蕾技能,向观众展现优美的身体线条。同时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应当是收紧的,要找到能量聚集在肢体末端的感受,让整部舞台剧的动作表现地更加轻盈和飘逸。“直”则是针对舞者形态的整体要求,要求舞者做到背部向上挺直,不能出现挺胸凸肚或者是塌腰翘臀的情况,这是芭蕾舞形体美的根本来源。同时舞者还需要把握好“立”的核心概念,要学会凝聚身心力量,实现重心上提,多个要素共同把控,达到“轻、准、稳、美”的审美标准。未来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中,可以从题材、舞美等多个要素入手进行创新,但对于芭蕾本身的审美规范和艺术准则,仍旧需要进行学习和传承。

 

3.2深度融合民族文化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的民族文化素材和内容十分多样,能够为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提供多元而丰富的衔接点,使中国芭蕾更富有中华民族特色。未来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进程中,也将继续保持该种趋势,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提炼、融合。比如芭蕾舞舞蹈语汇中,会融入更多中国戏曲元素。像《红色娘子军》琼花与反派搏斗时,上演了一段独舞,演员不仅保持了基础的脚尖点地动作,还增加了串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中国戏曲传统动作。这种方式能够体现芭蕾舞特征,还能够进一步展现角色的力量感和坚定信念,可以在保持中国芭蕾艺术特色的同时更好地烘托角色性格,促进人物形象塑造。还有部分演员在表现正面角色性格时,会连用多个“亮相”,通过富有动态而又连贯性极强的跳跃动作,呈现出具有活力,勇于抗争的角色画像,值得借鉴和参照。类似的传统戏曲动作还有很多,比如云里翻、绞腿蹦子、马腿等,未来的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动作还会被进一步提炼出来,结合芭蕾舞剧题材、背景等进行恰当合理的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民族特色。为使民族文化特色与芭蕾舞深度融合,还需注意创作环节,兼顾音乐、舞美、舞蹈语汇等多个方面,将中华琵琶、中阮等传统乐器以及中华传统水墨风格、中华古典舞风格等融合应用到其中,更好地展现中国芭蕾独到之处。

 

3.3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密切

 芭蕾是经典的西方艺术形式,在西方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其艺术表现、舞台风格等极具西方民族的风格、气质以及文化内涵,与我国内敛而细腻的艺术表现倾向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新时期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环节,还需要积极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成功经验的学习与借鉴。交流合作环节可以采用互相访问参观的方式,通过观看演出直观感受西方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总结演出期间运用了哪些优秀的表现技巧与技法,与中国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后,完善现有的作品表现思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也可以加强对西方经典芭蕾剧目的研究,从创作灵感、创作思路等方面加以分析,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融入民族化色彩和信息,实现对芭蕾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注意创新剧目的创作应当是符合芭蕾规则的,要避免陷入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大杂烩等误区,要在题材选择、舞美、音乐以及舞蹈语汇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创新,确保新作品既能体现出芭蕾艺术的魅力,又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3.4与社会生活融合更加深入

观众评价是衡量舞蹈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优秀的民族化舞蹈作品应当是被观众接受和认可的,要能够与观众建立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鸣。所以新时期中国芭蕾民族化过程中,还要积极地贴近观众的社会生活,选择与观众息息相关的时代主题和背景故事,博得观众的好感。近年来脱贫攻坚战略和现代化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我国也涌现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比如《山海情》经过改编形成了时长3小时的歌剧作品,选择了涌泉村、闽宁镇的典型场景,用歌舞搭配的方式展现了扶贫干部不畏艰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展现了当代社会精神新面貌。未来中国芭蕾民族化环节,同样可以秉持与时俱进的思维逻辑,加强对社会生活、社会热点的挖掘和捕捉,从中提炼富有艺术再创作价值的素材内容,与芭蕾舞审美规范和艺术创作准则相融合,创作出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气息的优质作品。再如芭蕾舞剧《花一样开放》同样选择了脱贫攻坚作为故事题材,以苗家姑娘阿朵的视角切入,展开演绎,结合苗族文化,通过舞蹈展现了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体现了人民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坚强的奋斗意志,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时代主旋律。上述过程将芭蕾舞剧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依托社会中的实事、大事创作了作品,令作品更加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更能够吸引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

 

3.5融入更多当代价值元素

艺术的价值在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所以未来中国芭蕾民族化发展进程中,还会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导向作用,在坚守芭蕾审美规范、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密切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当代的价值元素,更好地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者、表达者的使命和角色。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未来中国芭蕾民族化进程中,可能更多地与爱国主义旋律相结合,在既有的《八女投江》《闪闪的红星》的剧作基础上,发掘出更多有改编价值或创作价值的感人素材,创作出更加符合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同时与新时代创新创造、科技兴国、树立远大理想的新时代旋律相融合,为中国芭蕾民族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还可能与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新时达社会风尚相融合,通过芭蕾艺术创作,赋予新时代和新风尚更多浪漫主义气息,塑造更多被歌颂和被谨记的一线工作者、劳模榜样等。

 

4.结语

综上所述,芭蕾艺术引入我国后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了题材、造型舞美、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的民族化特征,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后续融合发展环节,要继续秉持民族化思路,深度挖掘和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坚守芭蕾“开、绷、直、立、轻、准、稳、美”的审美规范。同时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从社会生活和当代价值观体系中,提炼更多有意义、有代表性的艺术元素内容,为中国芭蕾民族化的优质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