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在现阶段国潮日渐盛行的背景下,可在这一领域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形成中式风格突出的环境艺术设计体系。文章结合中国画的内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从绘画技法、工具、画法、色彩、元素五个角度深入分析中国画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并围绕植物造景、造景色彩、线性构图、空间韵律等研究中国画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有效应用,旨在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语言与思想体系。
关键词:中国画;环境艺术设计;透视画法
引言: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典型的绘画艺术和风格,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特点,且曾经对诸多流派的艺术设计实践产生着深远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可融合中国画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语言,设计出具有浓厚中式意蕴的空间环境,有效运用中国画各类元素,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完善发展。
一、中国画与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广博的主题、深邃的意蕴和多样的形式内容展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从绘画艺术专业的角度来看,中国画以线定形、三点透视的观照方式,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写意不重形的意识体系。同时,在时代更迭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不断吸纳新知、汲取新元素,使其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更加丰富,衍生出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绘画流派。中国画以其浓厚的东方神韵和独有的艺术体系长久屹立在世界艺术的巅峰,对当代中国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思维也产生着深远影响,展现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思维优势、独特风貌以及卓越水平[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既要展现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追求,表达其精神面貌,还要尊重民族艺术,符合群众的审美心理。基于此,作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应在融会贯通中西方艺术文化的设计工作中,审慎对待传统艺术与民族艺术,在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以中国画作为重要参考,深入探究其思维优势和独特风格,围绕这种绘画艺术中墨色的干湿变化、枯润交织、浓淡相宜的特色,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融合创新,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还能促进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传承发扬中国画的艺术风格。
二、中国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
(一)绘画技法
在中国画的绘画艺术领域中,写意与工笔堪称其技艺之双璧。在写意画中,以豪迈不羁的笔风和肆意泼洒的墨宝将物象的特点与神韵以简练的形式描绘出来,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白纸为墨,随着心意动笔,用充分的想象和浮夸的绘画手法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认知表达出来,而不是拘泥于具体形式,这种简约而不简单、具有深远意境的绘画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氛围营造中可有效借鉴[2]。在工笔画中,重点强调细腻入微的笔法和严谨认真的画法,通过精细描绘与层层渲染将物象细节部分的表现力提升到极致。在参照工笔画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可借助重复的元素将其设计实际效果发挥到极致境界。基于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参考写意画的手法,在整体上营造环境空间的独特意境,而后以工笔画为借鉴,完成细节部分的精确处理,保障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审美感受。
(二)绘画工具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以文房四宝为工具的中国画显得独具一格,经过时代的熏染,文房四宝开始在装饰设计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典范,特别是墨、纸、砚等传统绘画材料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得到了巧妙运用,常用于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比如,在书房中可通过悬挂一支毛笔工艺品的设计形式,或者在书桌上摆放砚台和宣纸,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3]。此外,中堂、扇面、册页、屏风、卷轴、小品等中国画特有的装裱形式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被广泛借鉴,在植物庭院假山布局、园林景观造景等方面得到有效运用。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也以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为借鉴,运用屏风等传统物件,以增强室内环境的空间层次感与设计感,通过有效应用美术绘画工具与装裱形式,为增强环境艺术设计形象表现效果提供助力。
(三)透视画法
从中国画的创作方式来看,通常是以作者的个人需求基础为立脚点,作者可不受固定视阈的限制,自由选择不同角度完成创作,在画布上充分展现眼前可见的景致或者心中所想的景象。在许多中国画的作品中均用到了散点透视、多点透视等绘画技法。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这幅画作就是作者根据实际需求,运用独特的透视画法实现对具体场景的艺术性加工与处理,以相宜的比例展现古代生活周边的花草树木与楼台亭阁以及远处的小巷与砖墙黛瓦,通过近处和远处景物与建筑的描绘,彰显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基于此,将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等绘画技法引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完成园林景观的优化设计,将整体园林景观与局部园林元素巧妙融合起来,人们在漫步观赏时即可领略各处景色的独特韵味,还可对整体的主题特色产生深入体会,营造自然灵动的园林风光。
(四)绘画色彩
相较于其他绘画艺术形式与风格,中国画的创作更注重笔法顿挫、用墨干湿、颜色深浅,要么运用红绿等色浆通过或浓或淡的上色技巧呈现中国画色彩,要么仅用清水与黑墨运用无色技法绘制中国画。艺术家们在应用上色技法的中国画中,可在不断叠加的色彩中通过巧妙的处理方法使其整体均匀平整,利用层层重合的色彩将图像的固有色调精准描绘出来。由于这类作品使用大量的石青、朱砂石等矿物颜料,在表现形式上更多的是物象呈现,光影变化相对较少。而在浅色系的画作敷色中,大多采用品红、青色等水彩上色,通过相对简便的流程营造典雅的诗意氛围。基于中国画的绘画色彩特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借鉴中国画墨笔技法,采用浓淡色彩与鎏金描银的表现手法,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与表现力。
(五)绘画元素
按照中国画的画作内容,可将其大致分为花鸟、山水、人物三大类,具体则涵盖花鸟鱼虫、溪流瀑布、名胜古迹、文人风貌、神魔君臣等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的内容。在中国画长久的发展历程中,这些元素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精髓的传承,还实现了与当代人文思想和文艺风格的有机融合,为中国画赋予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与思想内涵。比如,竹子作为风景画的重要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运用剪影、真假竹混合等形式完成设计,既能体现中国画的元素,还可为设计作品赋予诗的意境,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中国画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
(一)植物造景
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中,植物造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设计人员在植物景观布局规划中,可综合考虑不同植物多样化的形态特征以及差异性的审美功能,从保障整体审美效果的角度出发,科学搭配植物类型。比如,在植物景观绿化实践中,设计人员可结合选择不同种类的花卉和乔灌木等进行搭配,同时运用水体、假山等自然景观作为辅助元素做好点缀,增强植物景观整体的参差感,使人们在这一空间中可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此外,在植物造景中,通路的设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在各种植物群落中设计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环境氛围,可激发人们深入探索自然的想法,通过小径穿梭于不同植物群落中,从不同角度观赏自然美景,全方位领略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结合植物造景的特点,在这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中国画中梅、兰、竹、菊、松等绘画元素,并将这些植物与山石等其他景观元素整合起来进行搭配协调,或者选择迎春花、垂柳等植物,将其与水景搭配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促使植物景观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
(二)造景色彩
与其他浓墨重彩的绘画艺术形式相比,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画可向人们展现简约而高雅的美学特点,同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造景色彩中可加强对这种中国画色彩搭配的有效运用,以建筑为基底,通过合理设置植被、假山等方式,形成一幅淡雅、朴素的水墨画卷。比如,在设置廊架、亭台楼阁等景观元素的过程中,可尽量选择与周围景致相协调的色彩色调,确保景观元素与周围景物整体相互协调[4]。而在造景色彩规划环节,设计人员还要综合考虑四季变换对景观效果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选择观赏植物时,应以造景色彩为核心,充分考虑不同作物在春夏秋冬季节更替中的色彩变化,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在淡雅基调中展现一抹亮色。而在水体、山石等造景元素的色彩处理中,既要注重现代审美观念的融合,还要以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作为借鉴。在室内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会对整体的环境氛围和环境美感产生直接影响,设计人员可通过巧妙融合留白手法,为空间色彩赋予更深远的意境。
(三)线性构图
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技巧,线性构图具有有效划分空间环境的重要作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通过对驳岸、园路、边界线铺装等元素的灵活运用,实现线性构图的具象化体现。而在创新应用中国画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可巧妙运用线性构图在现实空间中营造中国画自然山水的意境。以景观设计为例,设计人员的创作意图通常会对景观设计平面布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中国画中汲取设计灵感,设计人员可严格遵循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构图原则完成设计,通过线性构图营造深远意境。比如,运用波浪线、折线、弧线等线条形式规划驳岸与园路,实现移步换景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同样的,在铺装、孔洞等设计元素中运用丰富的线条形式,可将其轮廓完成装饰性的勾勒,既能增强这些元素的艺术表现力,还可起到分割内外空间的效果。
(四)空间韵律
中国画对空间韵律的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呈现出多维度渗透,尤其在动态视效与精神感知层面形成独特转化。散点透视法通过解构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园林步道或城市景观规划突破单一视点束缚,如曲径通幽的游线设计借鉴长卷式构图,将不同场景的山水意象串联为连续流动的视觉乐章。留白技法在环境界面中演化为虚实材料的对话关系:白墙与深色格栅的交替使用形成呼吸韵律,地面水景倒影与实体建筑的映照则重构了"计白当黑"的二维美学。现代景观中砾石铺装与植物群落的疏密配比,恰似水墨画中焦墨点苔与淡墨晕染的层次叠加,通过物质密度的渐变实现空间能量的聚散平衡[5]。
在微观尺度上,建筑立面通过构件错落重现了书法笔画的起承转合,如檐口挑檐的弧度转折暗合画中兰叶描的提按节奏,钢结构网架的交叉节点则转化了山水画皴法的肌理韵律。当代装置艺术中悬浮装置的高低错置,更是将《枫鹰雉鸡图》中"亥"位气眼布局转化为三维空间的气流引导,形成具有方向性的动态体验。
(五)装饰界面
中国画对装饰界面的影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转化逻辑,尤其在材质对话与符号转译层面形成新的美学范式。水墨画的墨色层次被解构为界面材质的深浅对比,例如深色木格栅与浅色墙面的组合再现了"墨分五色"的渐变韵律,这种虚实材料的交织不仅弱化了物理界面的生硬感,更通过光影在镂空结构中的游移,形成类似宣纸洇染的视觉流动性。传统青绿山水画的石青、石绿矿物色系经降调处理后,演变为现代空间中的哑光金属饰面或渐变玻璃隔断,在保留色彩文化基因的同时,实现了传统色谱向工业化材料的创造性转化。
在界面构成法则上,宋代院体画的折枝构图启发了当代立面设计的片段式叙事,如将花鸟画中的单枝梅花形态抽象为金属装置,通过局部截取的构图手法在墙面上创造"画外有意"的审美留白。这种非完整性的装饰语言既延续了文人画"笔不周而意周"的美学追求,又通过负形切割使刚性界面产生呼吸感。界面的肌理处理则暗合山水画皴法系统,斧劈皴的凌厉笔触转化为石材拼缝的锐角交错,披麻皴的绵密线条则演化为木饰面的平行纹理,使材料表面承载着绘画技法的视觉记忆。
(六)环境景观
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原则被转化为景观设计的空间序列组织,如通过高差变化模拟"高远"的仰视效果,利用水系蜿蜒营造"平远"的延展感,使有限场地产生层峦叠嶂的视觉纵深。水墨画的虚实关系在环境景观中演化为硬质铺装与软质绿化的比例控制,例如以砾石沙地象征水面留白,用修剪绿篱比拟山体轮廓,使现代景观在几何形态中仍保留"笔断意连"的含蓄美。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正是这种理念的典型实践,将米氏云山的点皴笔触转化为花岗岩切片的重叠拼贴,在墙面上投射出随时间变化的光影山水。
结论:综上所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中国画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既能充分展现环境景观独特的艺术特色,在现实空间中营造中国画中的意境美,还可践行古今融合的艺术创作理念,探索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路径,将传统绘画创作手法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对其设计成果进行适当优化,推动特色化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