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山西地方传统美术类非遗为例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运而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人工智能的身影,在美术传播方面也不例外,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并以山西地方美术类非遗的传播为例,揭示了其对传统美术产生的重大改变。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美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智能翻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于传统美术的传播带来了重大变革。
关键词:传统美术;人工智能技术;山西美术类非遗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保护、传承和推广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恰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人工智能在美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探讨人工智能对传统美术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领域的具体应用范围和形式。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计算机技术,它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巨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美术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在美术创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新的艺术作品,并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和设计建议[1]。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模拟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符合要求的艺术品。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技术,为艺术家提供有关主题、色彩搭配和构图等方面的建议。
其次,人工智能还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美术教育主要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适应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等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情况,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材料和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美术展览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艺术品的智能化管理和展示。例如,通过图像识别和语义分析等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和分类艺术作品,并为观众提供相关的解读和介绍。另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和情感识别等技术,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综上所述,在美术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具有多种形式。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传统美术领域正面临着创作方式、创作工具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人工智能对传统美术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推动传统美术的发展与创新。
二、传统美术传播的现状
在探讨人工智能对传统美术的影响时,不可忽视传统美术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美术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虽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美术面临着技术的压力和变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美术的创作方式和创作工具面临着巨大的改变。传统美术作品通常需要艺术家手工绘制和雕刻,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些传统的手工艺被自动化和数字化替代,例如绘图软件和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意味着传统美术手工技术的失传,也带来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冲突。[2]
其次,传统美术还面临着传承和教育的困境。在现代社会,娱乐和消费性文化对传统美术的冲击日益增大,人们对传统美术的认同和理解不断减少。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体验,对传统美术的兴趣明显降低。这就给传统美术的传承和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境,怎样吸引年轻一代对传统美术的关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传统美术还面临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传统美术作品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一部分,艺术品市场日益火爆。然而,这也带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商业化和市场化可能引导传统美术走向功利化和趋同化,丧失了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另一方面,商业化和市场化也能够为传统美术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如何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保持传统美术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是摆在传统美术面前的严峻挑战[3]。
综上所述,传统美术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技术的压力和变革、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碎片化、传承和教育的困境,以及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挑战,都对传统美术的发展带来了影响。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和挑战,为传统美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对艺术家、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美术能够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展现出新的魅力和价值。
三、以山西美术类非遗为例谈人工智能在传统美术传播中的应用
(一)山西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非遗)是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视觉美感的美术品种,如绘画、雕塑、剪纸、刺绣等,而我省就有平阳木版年画、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新绛云雕、山西面塑艺术(定襄面塑、闻喜花馍、新绛面塑)、黎城黎侯虎、平定黑釉刻花瓷、清徐民居砖雕、上党堆锦、中阳剪纸、广灵染色剪纸、清徐彩门楼等数十项省级乃至国家级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传统美术类非遗即是保护非遗多样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目前这些传统美术类非遗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传承问题,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主要来自于经济和传承不成正比的原因,一件美术类非遗要永久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摒弃世俗的眼光,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传承人大多未普通大众,又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文化转型,年轻一代心理上的变化,他们对这些传统美术类非遗不再感兴趣,很难做到静下心来,去学习、实践这些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再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冲突之下,各地保护机制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更多是考虑这类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能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带来当地经济的提升,而因此来决定是否在保护之列,短时经济利益追捧使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而被放弃当地的保护。第四方面,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这类非遗项目所依赖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第五方面来自于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当今即便是被保留下来的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近代的社会市场上有需求,如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对于这类项目制品产生了新的替代物,这些替代物由于其材质、成本等被现在代人更乐于接受,以此而放弃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制品,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存在意义。[4]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美术类非遗中的应用
传统美术类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在调查、研究阶段往往依赖于人工的记录、翻译和分析,这不仅耗费人力和物力,且容易出现偏差。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则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记录和分析这类非遗艺术品的特殊结构和细节,智能翻译技术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推广策略。
1、图像识别技术
在传统美术类非遗中的应用图像识别技术主要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理论。它的核心在于让计算机系统能够模拟人类的视觉感知和图像处理能力,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理解和识别。非遗艺术品一般数量比较庞大、分布地域广泛,传统的记录和保护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图像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传统美术类非遗艺术品进行图像分析和预处理,自动识别和提取出艺术品的关键信息特征。[5]以我省传统美术类非遗——平阳木版年画为例,它起源于山西临汾市,其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因其题材丰富、色彩鲜艳、线条粗犷、构图饱满等特点历来为晋南地区民众所喜爱。借助高分辨率的扫描设备对其作品进行扫描生成图像,再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点、线、面、色等特征进行提取、分析、分类并转换成精准的数据进行存储,一方面建立起完整的数字档案库,另一方面作为鉴定真伪的数据参考,后续研究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图像识别技术也可以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观者在虚拟世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内画创作过程,调动观者参与度的同时,激发年轻一代对内画的保护和传承。
图一:山西地方美术类非遗:平阳木版年画
2、 智能翻译技术
在传统美术类非遗中的应用智能翻译技术主要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它的核心在于通过大量的语料库进行训练并优化,实现多种语言乃至方言的自动翻译。一件传统非遗艺术品能够被长久的保护和传承,除了其外在形式和使用性以外,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记录是最基本的一种传承方式,但由于各地语言差异,这些传统美术类非遗艺术品在国家、地区文化交流中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人工智能中的智能翻译技术却能够以快、准、稳地优势打破这种障碍,将这些艺术品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文化内涵等相关信息表达出来。[6]通过智能翻译,如制作平遥推光漆器的老艺术家可以使用自己的方言和国内外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切磋创作经验、技艺心得。这既可以提升内画艺术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可以借鉴、吸收同类作品的优势,创新内画艺术品的发展。智能翻译技术可以跨越国界,让内画国际爱好者了解并学习内画技艺,让这种保护、传承国际化。智能翻译技术可以在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承是需要将知识和技艺传递给后代,而这往往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智能翻译技术,传统美术类非遗知识、技艺可以被准确无误地翻译成标准的普通话,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传承非遗项目。
图二:平遥推光漆器创作中
3大数据和算法分析
在传统美术类非遗中的应用大数据和算法分析是人工智能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各自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大数据技术在于将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以获取关键数据,算法分析是深挖并利用这些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传统美术类非遗相关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价值,最终使其得到推广、传承。[7]大数据技术为传统美术类非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这有助于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其发展历程和内涵,为后续的传承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算法分析可以发掘非遗艺术品潜在的市场价值,这使得其更具有传承价值;再次根据数据分析获取大众对艺术品的喜好,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推广和传承,另一方面根据数据制定更为有效地优化策略。此外有效的数据分析,可以对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传承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纠整,最终确保传承质量和效果。未来大数据和算法分析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数据的有效性和价值度,从海量的数据中挑选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需要不断提高算力,甚至构建复杂的数据模型。而对于敏感型数据,保证其数据隐私和安全,防止关键数据泄露或被篡改以致影响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四、结语
本文以山西美术类非遗为例对人工智能在传统美术传播中的应用和影响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其对于创作方式、创作工具以及艺术形式带来的重大改变,为传统美术的更新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但也需进一步地研究和实践来探索如何在传统美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相信未来的研究将得出更为深入的结论,并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实践建议。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