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数字人文视域下丝路非遗的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张雪、辛凤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9-05人气:8

 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市场化生存压力与数字化保护困境的双重挑战。本文从数字人文视角切入,分析数字技术在丝路非遗保护、传播过程及创新模式中的应用,探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实践,提出以设计转化为导向、用户参与和跨界共创的创新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数字转型与传播。

 

  关键词:数字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技术赋能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遗保护以及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最初的数字存档,到基于人工智能和沉浸式技术的互动共创,非遗逐渐摆脱了传统的静态展示模式,走向以“体验—参与—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数字人文作为融合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交叉学科,为非遗的现代转化及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技术工具。

 

  数字人文与丝路非遗的理论基础

 

  ☆数字人文的发展与概念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专注于计算与人文交叉领域的学科,已逐渐发展为融合文本挖掘、文化可视化与虚拟重建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领域。其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传统工艺数字建模、文化场景复原、知识谱系构建以及互动体验设计等多个方面。这些应用能够扩大非遗资源的传播范围,重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认知模式。

 

  ☆丝路非遗的特性与价值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通道,孕育出许多类型丰富且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丝路非遗呈现出较高的跨文化融合性、民族共创性以及历史演化性,其文化价值彰显于地方性与民众性,承载着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文明在长期互动中积淀的共生特质。

 

  丝路非遗的数字化实践路径

 

  ☆数字采集与高精度建模

 

  非遗项目开展数字化工作的起始点,在于构建系统的素材资源基础,高质量的数字采集以及建模工作可为后续的设计、传播以及再创作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素材保障。设计者可以借助三维建模、图像重建、动态影像采集等多种方式,将非遗工艺、仪式以及器物等进行数字还原,形成具有可视化与可调性的素材库。在对敦煌壁画的数字化过程中,采集团队要重视色彩与纹样的完整性,还需借助线条提取、局部重组等手段,对传统图像进行再次编辑与延展,为衍生设计与数字应用创造便利条件。[1]

 

  ☆沉浸式展示与智能化共创

 

  在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转化过程中,展示环节是公众能够最直观接触传统文化的入口。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展示形式,沉浸式技术媒介更加注重空间感、互动性以及参与感,是非遗转化为体验场景的一种关键方式。从业者借助VR、AR等技术手段,可将非遗构建成一个人们可以走进去并触碰到的场景空间,拓宽非遗传播的可达性范围,加强用户与文化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寻境敦煌”VR体验项目为例,观众可借助数字设备,以沉浸式的方式游览莫高窟内的虚拟场景,参与趣味任务,与虚拟角色展开互动等。活动通过场景化、情节化的设计语言,让非遗得到新的叙事表达空间。

 

  非遗数字化的发展研究策略

 

  ☆构建以设计转化为导向的非遗数字生态体系

 

  丝路非遗的数字化既是技术层面的记录与保存,也是为其未来在社会、生活与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的结构性支撑。因此,从业者要构建以“设计转化”为核心目标的非遗数字生态体系,可以从源头到终端,支撑非遗的当代表达和多场景应用。将传统非遗的图像、造型、工艺过程等内容,转化为结构清晰、可检索、可调用的数字资源库,服务于视觉设计、交互体验与产品开发等不同应用方向。人们在整理传统纹样的过程中也同步提取其基本形态、色彩搭配、文化寓意等设计信息,有利于后续设计语言的再创作。未来,从业者应强化平台的UI界面功能,设置可视化图像编辑、模块化组合、场景模拟输出等功能,提升非专业用户的操作效率,也为专业创作者提供更多创意空间。[2]

 

  ☆激发用户参与和跨界共创的文化传播机制

 

  非遗的数字化是文化与用户关系的重构。第一,设计者需要以用户为中心,重构文化参与的入口。非遗传播的有效性与用户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在设计共创机制时,设计者应考虑不同人群的接受方式与表达能力。针对年轻人,设计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小游戏、线上互动展等轻量化形式引导其接触和理解非遗。对设计从业者与学生群体,设计者可通过设立共创竞赛、开放素材包等方式激发其深度参与。第二,推动非遗与其他文化领域的跨界合作也是扩大其传播力的重要手段。设计者可以将非遗图案元素融入服装设计、视觉包装、数字艺术装置等,拓宽非遗的传播路径。在短视频、AR滤镜、虚拟展览等新媒介中,非遗具备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叙事潜能,应成为数字内容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在数字人文视域下,丝路非遗能够突破时空壁垒,以新的方式被记录、被感知、被再创造。未来,数字非遗的建设应更加注重设计逻辑与文化语义的融合,通过视觉语言、媒介接口与用户体验,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使用、可再创的文化资源,真正实现技术驱动与设计转化的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