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女子袖舞AI的研究与操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变革,“科技改变生活”,人工智能的出现让社会各界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为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古代名画的动画制作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秧Bot》的春晚秀开启了人机共舞的新篇章。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人工智能似乎提供了一个让博物馆活起来的新路径。汉画像石砖中有大量的舞蹈内容,击打建鼓,或舞长袖,又或是身着祥瑞异服模拟动物起舞。这些舞蹈内容的刻画都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真实写照,文章探索了汉画女子长袖舞实施的软条件,尝试运用现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对汉画像中女子长袖舞进行实验,探究传统与现代融合研究的操作与路径。
关键词:汉画舞蹈;女子袖舞、人工智能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各地博物馆都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汉画像中的舞蹈在多个场景中都有出现,或是乐舞百戏,或是宴饮娱乐,或处于神仙世界或处于现实人间。有徒手舞、道具舞、独舞、群舞等形式,其中汉画像中的女子袖舞,形象鲜明,动作流畅,是汉画像中最常见的舞蹈形式。汉画女子袖舞与AI的联合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数字化资料库的建立,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汉文化传承与创新,在AI与汉画女子袖舞的研究中,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人文学科、设计、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人工智能与汉画像的关联研究不仅关注于传统文化的保存,还致力于其创新发展,这些创新为汉画舞蹈重建复现工作的研究和保护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汉画舞蹈的推广提供了全新智能身体数据库。
1.人工智能与舞蹈艺术的跨学科多元合作
21世纪,人工智能迈向新时代。在日新月异的迭代革新中对舞蹈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开启了人机共舞、人机共融、人机共创的新局面。为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带来变革与机遇,并在舞蹈创作、舞蹈教学、舞蹈表演等领域展现出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持对艺术与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探索人类与科技的和谐共生。
河南卫视打造的舞蹈综艺《舞千年》中,将传统舞蹈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对舞者动作进行捕捉,生成虚拟角色,探索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由佟睿睿编导的当代舞剧《深AI你》,在后人类的时代背景下,将AI身体叙事与人类身体—叙事进行想象性重组,将对人类思考的哲理命题转化为一种“当代性在场”形象言说。202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秧Bot》人机共舞火爆各大媒体平台,像是在宣告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已经开始阔步前进。除了舞蹈作品的创作,人工智能在舞蹈艺术的教育领域进行了技术拓展,包括对教学课堂与教学主体进行数字化的分析,提供在线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智慧树平台课程建设,提供了舞蹈课程的数据库。
AI技术的发展映射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类与AI的共处中,打开了人类社会“生命镜像”的画卷。目前出现的舞蹈艺术创作呈现了人工智能对舞蹈艺术的赋能,多倾向于形式的创新与角色的互动,DeepSeek的出现掀起了人工智能的浪潮,在多种AI的软件操作中,可根据人工输入的指令生成多种多样的视频画面。赋予舞蹈作品更多表现形式的可能性,而对于古代艺术的重建复原就缺失了一个软条件的桥梁。
2.汉画女子袖舞的重建与深描
在中国目前出土的汉画像中,包含了大量的袖舞图像,将袖舞图像仔细分类,可以按照舞者的性别分为男子袖舞与女子袖舞,按照图像中舞蹈人数又可以将其分为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按照舞蹈场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按照袖舞的表演形式,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将汉画像女子袖舞概括为一体性道具舞,将汉画像中的袖舞又按照袖形袖制做了具体的分类,包括长袖、套袖、螺袖、广袖、博袖、蝶袖、窄袖、剑袖、花瓣袖,在套袖的形制中又与多种袖制相结合呈现出了长袖套袖、广袖套袖、博袖套袖、垂胡袖、垂胡套袖、套螺袖、窄袖套袖、花瓣套袖等。按照物理构型划分,汉画像袖舞的形象是一体性的舞蹈,在一体性舞蹈的单一舞蹈身体语言的表达中,汉画像将道具与情节赋予其中,呈现了组合性道具舞。
在汉代乐舞中,以“袖舞”为主体的舞蹈形式较为流行。汉画袖舞的言说语境有多重,“袖舞”在汉代已不仅是庙堂上的轻歌曼舞,同时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舞蹈表演形式。例如在山东滕州出土有“长袖双人舞图”(见图1):图中房屋为上下两层,房檐有祥瑞驻守,为墓主人守护并指引通天,楼阁上方为墓主人与宾客谈天观舞。两位长袖舞伎着交领式中长舞服,紧身长裙下摆及膝,着阔口裤,相对起舞,双双成垂袖与绕袖袖技,动作倾斜流动,生动活泼,汉画袖舞的言说语境就在此舞蹈场中展开。又有山东微山出土有“纺织·广袖套袖舞图”(见图2):上格汉代纺织劳作情景,从纺线到织布,中间有交谈者,男耕女织。下格中间舞伎面向左边击筑乐伎,交领式长舞服,紧身落地拖地裙,前倾身,广袖套袖中的长袖舒卷,灵动活泼,其双绕袖犹如纺车之转动,右面为观舞者观看表演,这种生活形态舞蹈突破了礼仪规矩的约束,从侧面映照了汉代人民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且“组合”的审美形态与言说语境在汉画像中多有出现。
(图1:山东滕州出土“长袖双人舞图”/刘恩伯编著:《中国舞蹈通史·古代文物图录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图2:山东微山出土“纺织·广袖套袖舞图”/刘恩伯编著:《中国舞蹈通史·古代文物图录卷》,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汉画像中各种袖舞的绘制与刻画都将舞蹈的流动与倾斜定格,当我们再次关注到汉画像时,时间的轮轴已经翻过千万次,从历史的图像中发现汉画像的女子袖舞图像的舞蹈动态是极具难度的,汉画像女子袖舞的汉画像舞蹈的重建也是极具难度的,例如汉画图像中的长袖舞蹈的表演者呈现出单、双、三、群的表演形式,有了表演内容的高低桩与炫技,有了表演技术的扬、抛、甩、垂、撩、横摆等,凡此种种,其重建与复现工作的实施都需要研究者的亲身实践,除了袖子的运用还需要将袖子和身法、姿态造型相结合,再配合语境情节,形成舞蹈的整体性表达。在京剧水袖中,其技术大致有四种:打袖、搭袖(正搭臂袖、反搭臂袖,搭肩袖)、抱袖(站立抱肩袖、卧抱肩袖)和绕袖。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提到:“因为处在明清社会语境和戏曲言辞语境中,所以水袖表达的能指与所指形式有限,且多处在封闭状态。所以,其间的水袖只能是汉画长袖舞重建的动态之流而非源。汉画袖舞是历史文化的沉淀,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明清戏曲的水袖,归类于“唱”“念”“做”“打”“舞”中的“舞”,其袖技还是无法与汉画长袖舞相比,无论是袖式的构型还是袖技的系统性构建。它还不能“涵化”更长时间和更大空间的中国古典舞长袖舞,还需要从汉画长袖舞中汲取营养。与此同时,汉画长袖舞的重建也需要从现有的中国古典舞的袖舞中得到反哺。”
3.汉画女子袖舞AI的研究与操作
3.1汉画女子长袖舞的姿态造型重建
汉画像中女子袖舞AI的研究与操作需要从汉画像女子袖舞图像的重建与复现开始,笔者在已有的汉画舞蹈研究技术上(见图3),对汉画女子袖舞的动势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例如将汉画女子袖舞的姿态造型重建与复现,完成动作动势与路线的基本设计。从画像的二维到AI动画的四维需要一个软条件,也就是人体的亲身实践,笔者亲身实践探究,将汉画像二维的图像进行动势的设计与操作,以形成最大程度的还原,在图3中笔者将南阳画像石中的其中一个女子袖舞进行了动势的操作与造型的复原,发现形成拧身出袖的舞姿需要实践者在动作中顺势将袖子抛出,进而袖子形成弯曲流动的形状,抛出袖子的同时下身要配合形成反面跨步屈膝。这种动势的研究笔者在操作中又进行了多次尝试,还有在图4中的女子袖舞地站立三道弯舞姿,舞者一边上步吸腿流动一边拧身回望,左手反向上抛袖,右手拉袖,两臂动势不同,这种舞姿的形成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独立且主动控制,最终形成袖舞舞姿,难度较大。
(图 3、4 南阳汉画馆藏部分“长袖盘鼓舞图”及笔者关于长袖舞姿的复现与重建/摄影:董国龙)
3.2汉画女子长袖舞的AI动态实验
汉画女子袖舞的AI研究与操作不仅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范,也是国内外AI技术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中,汉画长袖舞蹈语料库的建立就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并且是一个放大的系统生成,以人体技术推动科学技术,利用人体技术的软条件创建汉画像女子袖舞的语料库,在这个语料库生成之前,就需要软条件将汉画女子袖舞整理与实施(见图7),此为笔者实践操作图。
汉画女子袖舞与AI技术融合需要研究者研究并设定人体的运动路线,在现有的人工智能软件中进行实验,能够将人物进行整体的移动,移动路线可呈现二维平面的直线移动与斜线移动,将图片进行视频AI生成转换,根据设定路线对特定的图像人物进行设计,简单变化人物位置,形成一定的动画效果(见图7),让汉画像中的女子袖舞舞蹈形象活起来,实现人物舞动长袖的动态效果制作,还需要将以上研究的软条件进行人体动态的数据采集与录入,将舞者的身体关节与袖子舞动的路线统一,最终实现汉画女子袖舞与AI技术的融合创新,为汉画舞蹈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实践路径。
(图7:笔者对汉画像长袖实践操作图;图8:依据图7实操图进行的AI
视频制作)
4.结语
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究入手,对汉画女子袖舞图像进行观察,启发对女子袖舞的舞蹈动势研究的思维,再对汉画像二维的女子袖舞图像进行研究与操作,舞者的身体作为中间环节对汉画女子袖舞的发力、动势、造型进行探究,最终将这种操作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推动人工智能与舞蹈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优秀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在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将其纳入艺术教育领域,并在教学领域对汉代舞蹈文化与汉画像舞蹈图像进行推广,实现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AI在舞蹈研究中的应用正体现出其深远的影响和潜力,汉画女子袖舞的重建只是汉代舞蹈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从理论的研究到实践的操作都需要当代人的付出,本研究将汉画女子袖舞AI的研究与操作进行了软条件的实践与AI视频制作,AI女子袖舞的实践路径必须经过人体软条件的研究与操作,找准袖舞的言说语境,将汉画像女子袖舞的研究以更精准、更科学、更智能的方式呈现,应用更高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汉画女子袖舞进行研究与记录,探索AI技术在汉画袖舞中的实用性,使博物馆静态袖舞舞人活起来,为之后的传统舞蹈与创新科技的融合提供实践路径,并讲好中国故事。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