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舞蹈与形体课程融合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符茂来源:《尚舞》日期:2025-09-09人气:12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单一课程的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融合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高职院校教育场景,深入探究舞蹈与形体课程融合教学模式。详细剖析形体舞蹈在动作、艺术表达、文化承载等方面的特征,阐述高职院校开展形体舞蹈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及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从目标协同、内容整合、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教学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创新性与实操性兼具的融合思路,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与形体课程;融合教学

 

在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舞蹈与形体课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进行艺术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传统教学中两门课通常相互独立开展,教学内容与方法缺少深层次衔接,很难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将舞蹈和形体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出全新的综合教学模式,在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结构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体验。所以,对高校舞蹈和形体课程融合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专业竞争力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1.融合教学的可行性与意义

1.1从课程特点看可行性

舞蹈课程涵盖了多种舞蹈形式,注重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及表现力的培养。通过各种舞蹈动作的学习与练习,学生的身体能够在动态中展现出优美的姿态与韵律。而形体课程则侧重于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塑造,从站立、行走、坐姿等基础姿势入手,强调身体的挺拔、舒展与平衡。这两门课程在本质上都以身体训练为核心,在训练方法和目标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例如,两者都需要进行身体柔韧性、力量及平衡能力的训练,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这种内在的关联性为舞蹈与形体课程的融合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融合教学的意义

1.2.1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融合教学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舞蹈中的跳跃、旋转等动作,结合形体课程中对身体各部位肌肉控制的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同时,柔韧性训练在两门课程中都占据重要地位,长期坚持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此外,通过复杂的舞蹈动作和精准的形体姿态要求,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也能得到极大提升,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健康、更强壮的身体素质。

1.2.2培养学生艺术修养

舞蹈与形体课程的融合为学生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舞蹈是艺术表达的一种生动形式,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各种艺术文化的内涵。形体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塑造能力,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身体语言展现优雅与美感。融合教学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不断提升审美水平,培养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

1.2.3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

在当今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与形体课程的融合教学所培养的良好身体姿态、较强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事教育、服务行业,还是文化艺术领域的工作,优雅的形体和艺术气质都能使学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为其职业发展增添竞争优势。

1.2.4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和艺术的表达,能够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舞蹈与形体训练所带来的身体成就感及对美的追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同时,课程中的团队合作环节,如舞蹈编排和形体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高职院校形体舞蹈与形体课程教学融合策略

2.1教学目标融合策略

综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全面兼顾学生身体素质、艺术修养及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在身体素质方面,需明确具体指标,例如,通过一学期的舞蹈与形体训练,学生身体柔韧性指标(如坐位体前屈)要提升一定数值,身体协调能力应能完成特定难度的动作组合。从艺术培养目标来看,要关注学生对舞蹈与体育艺术文化内涵的认知深度、审美能力提升程度以及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方向。学生需要深入剖析各类舞蹈风格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并融入创新元素。针对各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为幼儿设计舞蹈课程、组织排练的能力;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则要能在旅游接待场景中运用优雅姿态与服务礼仪,提升游客体验。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教师可以设定在本学期内,学生能够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特点,设计出至少三个完整的舞蹈课程方案,并能成功指导幼儿进行排练和表演的教学目标。通过明确具体且全面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清晰指引。

 

2.2教学内容融合策略

将舞蹈和体育的基本训练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姿势训练方面,它将舞蹈中的基本站立姿势、坐姿、行走姿势与体育课中的姿势规范要求相结合。舞蹈中的芭蕾舞站立姿势强调身体垂直向上运动,腹部和胸部抬高,肩膀降低,符合体育中良好站立姿势的要求。通过统一训练强化对学生正确姿势培养。柔韧性训练是结合舞蹈的腿部按压,臀部弯曲,间隙等拉伸动作,在身体训练时采用静态,动态拉伸方法进行。如舞蹈训练中学生利用腿部伸展运动增强腿部的灵活性,体育课配合踢腿这种动态伸展运动增强腿部肌肉的弹性及关节的灵活性。进行节奏训练时,将音乐节奏应用于舞蹈之中,将动作节奏实践于体育锻炼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节奏的认知与领悟。通过演奏不同韵律的乐曲,使学生能够准确追踪舞蹈动作中的韵律与姿态变化,增强身体动作与韵律的协调性。

将舞蹈和体育教育相结合,教授技能和技术。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如跳跃、旋转等技巧,以及身体平衡和重心控制等转身技巧,都被整合到了体能训练中。在教授舞蹈中的跳跃技巧时,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所学到的核动力和平衡技巧,确保他们的跳跃动作既稳定又简单。以空中芭蕾舞为例,通过身体训练使学生对腹部、臀部等核心肌肉群进行控制,保持身体平衡、空中姿态优美。从身体能力上看,主要有舞蹈的表情管理、肢体语言表达技巧等。体育表演训练中学生要学会舞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来传递感情的方式,增强体育表演感染力。比如在学生表现商务礼仪的时候,他们会通过跳舞时的笑容,眼神交流及身体动作等表现出自信而又专业的一面。同时进行舞蹈结合形体的情景表演以及其他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让学生在练习中综合应用舞蹈以及形体技能来提升整体能力水平。

探索舞蹈和体育艺术的文化内涵,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系统引入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舞蹈文化与审美观念。阐释中国古典舞蹈形式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对舞蹈动作规范的影响,道家思想对舞蹈意境营造的启示。介绍西方芭蕾舞的起源、发展及文化价值,如西方文化中芭蕾舞动作和姿态对人体美的崇尚。整合讲解舞蹈和体育艺术的美学原理,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的形式美、身体姿势的和谐美及意境美等美学概念。通过融入文化艺术内容,学生不仅掌握舞蹈和形体的技术技巧,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提升艺术鉴赏与文化传承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典舞时,结合古代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加深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

 

2.3教学方法融合策略

2.3.1情境教学法融合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整合教学,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依据舞蹈与身体课程内容界定多种语境主题,例如种族与文化背景以及专业场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进行教学,以重现民族特色音乐,表现民族服饰及文化形象等来创设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民族文化背景中学习民族舞蹈、体育运动等,体验民族文化魅力。在教授蒙古族舞蹈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播放长调的蒙古族音乐,展示蒙古族的传统服装,并鼓励学生模仿蒙古族舞蹈中的骑马、挤奶等动作,并且结合体育锻炼时身体伸展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时舞动身体技能。就职业场景情境教学而言,为了适应不同学科学生对职业的要求,创设了相关职业场景例如幼儿园教学场景和机场服务场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通过幼儿园舞蹈与身体教学实践培养专业教学技能;允许航空公司专业人员通过机场服务场景下身体姿势与服务标签的演练来提升自身专业形象与服务技能。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际情境当中可以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与技巧。

2.3.2小组合作学习法融合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包括:分组形式、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完成舞蹈和身体课程的学习任务,如舞蹈作品的编排、身体展示项目等。在小组工作中,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共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舞蹈作品的编排中,团队成员负责舞蹈动作的设计、音乐的选择、服装的准备等工作,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作为导师引导学生通过合理分工、有效沟通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将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相互评估,以便小组能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例如,作为职业礼仪展示项目的一部分,不同的小组在不同的职业场景中展示礼仪,并从手势、表情、动作准确性等方面相互评估,以促进共同进步。

2.3.3信息化教学法融合运用

信息化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方法。它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新教学形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舞蹈和身体训练视频,让学生直观地学习舞蹈动作和身体训练方法。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材料,如舞蹈和体育艺术的历史文化知识、优秀作品欣赏、教材等,以促进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正被用于为学生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在舞蹈课上,学生可以通过VR技术沉浸在不同的舞蹈场景中,改善他们的学习体验;在体育训练中,AR技术可以实时反馈学生的姿势,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使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更方便、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观看国内外优秀的舞蹈和动作视频,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表演技巧,开阔视野。

 

2.4教学评价融合策略

构建综合多样化评分指标体系对学生综合教学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标准不只是舞蹈和身体技巧的水平,还涵盖了艺术才华、身体条件和专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在艺术素养评价中,考查了学生对于舞蹈与体育艺术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以及艺术创造力等的认知;评价体质时,重点是改善学生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从专业技能评估来看,评价了各个专业将舞蹈与身体知识与技能运用于专业场景的能力,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旅游专业服务能力等。对每一个评价指标都设定了清晰的评价标准及权重,保证了其科学性与客观性。比如在考核以学前教育为主的学生中,按具体权重综合考核设计舞蹈教案能力,辅导幼儿舞蹈能力,舞蹈技能,艺术能力等指标。把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有一个整体认识。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成绩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参与,学习态度和小组协作成绩。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学习记录,及时评价与反馈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高。总结性评价指课程完成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舞蹈与体育作品呈现,理论知识测试等等。将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按恰当比例进行综合计算,获得学生最终成绩,综合客观反映了学生在综合教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例如,在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和最后的学习成果时,形成性得分占据了总分的40%,而总结性得分则占据了总分的60%。鼓励学生参加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提高自我反思、相互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经常自我评估,使其能够总结与体现自身对于舞蹈与身体技能、艺术能力与身体素质的掌握情况,找出自身优势与不足,制定出个人学习改善计划。同时组织同学们参与互评活动,比如展示舞蹈作品、完成小组项目等,让同学们互评。同伴评估时,同学们对别人的成绩进行不同视角的评价,借鉴其优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促进学习成果的达成。舞蹈作品展结束时,同学们在舞蹈动作中思考创新性,表现力和团队合作,互相评价,对各自的成绩做出反思,从而明确有待提高之处。

 

3.结语

对高职院校舞蹈与体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通过深入分析人体舞的特点,明确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多个维度实施综合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应继续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