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舞思想下当代民族舞剧的情感转译与意象生成
摘要:唐代乐舞思想为当代民族舞剧的情感转译与意象生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于此,文章深入剖释传统美学思想“乐所以美盛德形容”的内在意涵,探寻当代民族舞剧所潜藏的乐舞精神,分析传统礼乐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情感转化机制与意象营造策略,从中挖掘古代乐舞思想的深远承袭效用,并揭示通过动态视觉图像映现千年民族血脉的舞蹈创作价值。
关键词:民族舞剧;当代舞剧;舞蹈创作;乐舞思想
“乐所以美盛德形容”作为唐代乐舞观念之一,最早可追溯至为《诗经》释疑解惑的《毛诗序》,后有刘勰所创作的《文心雕龙》:“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它强调乐舞应以“美”为基础,继而展现“盛德”与“形容”。“盛德”指崇尚的品德,“形容”则指外形容貌,即乐舞应当通过呈现“美”,而展示高尚的品德与美好的形态。唐代乐舞体系拥有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艺术特征,基于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社会发展态势,使得歌舞排场盛大又热烈,由此便出现种类繁多的歌舞形式与仪式多元的歌舞景象,滋养着国民身心健康。将“盛德”置于翩跹乐舞之中,可见歌舞演艺中需展现一定的知识修养、品行德操或国之情怀等;而“形容”则示意舞蹈要以美好的外在形态予以表现。该传统观念与我国当代民族舞剧的创作发展理念存在密切联系,中国民族舞剧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从初期借鉴与学习单线情节推动的戏曲结构形式,到如今“重舞轻剧”、多线叙事同时发展等艺术创作模式,形成具有独特诗画意象的浪漫舞蹈美学意境,传诵具有复杂矛盾的人物纠葛与深刻意味的思想意蕴,雕琢出具有“乐所以美盛德形容”的传统观念与现时代审美意象的当代民族舞剧精神。
1.以动态图景传颂遗闻轶事
“乐所以美盛德形容”与“乐以彰德”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美”的感知,只有心性得到滋养,灵魂获得自由,生命才能获得力量。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舞剧创作以戏曲表演结构为蓝本,形成情节表现相对冗长繁杂的舞蹈表演形式,程式化的戏曲表演形态显著,使舞蹈的艺术特征隐晦含糊,抒情美、动势美、意境美等一系列风格特点尚无法得到体现。经过行业先驱者数余年的尝试与探索,民族舞剧打破墨守成规的表演范式,开拓具有彰显自身独特韵律的舞动创作方向,重舞轻剧式的结构手法成为了舞剧区别于其它剧场艺术形式的叙事特征之一,经过持续突破与完善,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筑造的浪漫图景具有强大的情感张力,其中的知觉意境离不开舞者肢体的运动轨迹、内在气韵与外在力量的和谐统一、身心相融的动态平衡等,一系列人体运动法则均彰显着舞蹈独具匠心的动态美。此时,“美”顺理成章地捕获观众视觉注意,并通过调节人的心理审美平衡影响其内心思想观念,从而滋养人们的心性与品行。
视觉创新是当代民族舞剧的创作追求,动作美、服饰美、灯光美、音乐美等元素相互支撑与依托,才能建构一台完整的具有独特艺术特质的舞剧作品。人们通过感知美而洞鉴古今,以更加诗情画意、浪漫深远的艺术方式认识世界。比如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为题材的民族舞剧层出不穷,以2004年赵明为编导的《红楼梦》为例,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舞剧创作相比,舞蹈成分甚多,技术技巧、方位调度、情绪表演等美不胜收,却不免存在冗长的剧情成分,包括对黛玉入府、宝玉挨打等细节皆做详细表现;而2021年江苏大剧院出品的《红楼梦》以及2023年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舞剧《红楼梦》的表现形式则明显可见强调虚幻意象的宿命感,如诗如画、灵动有致的舞蹈语言与道具装置的相互配合,营造出大喜大悲、哀婉动人的舞台意境,与原著中“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情感主旨相互辉映。
与早期民族舞剧创作的风格特质相比较,当代民族舞剧强调人物的内心发展变化,以重“舞”轻“剧”式结构设计强调人物的矛盾冲突,着重悲剧中“悲”的成分。此外,为强化剧中深远意境,舞剧创作者勇敢舍去配景成分,利用舞台装置与灯光相互配合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的情感表现细节,以化繁为简的舞台设计塑造叙事相生意象,增强观众精神共鸣,亦是当代民族舞剧的知觉审美特质。
为营造精彩纷呈的知觉审美效应,舞剧表演作为众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集舞蹈、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通过编导对不同元素的加工整合,绘制独具匠心的诗画意境,完成一部舞剧所需达到的艺术标准,形成多元视听和谐统一的知觉效果。因此,严格把握相应舞剧审美风格的多元统一是编导的重要任务,即一部作品应当由同一风格系列或同一时代背景元素所组成,包括服饰妆造、光影色调、乐音曲风等等。由于不同视听元素的组合效应影响着观众对舞剧的整体观赏体验,比如剧中出现的与特定时代相符的诗词歌赋、书画元素或地域符号等等,均代表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与人文精神追求。因此,创作者需深入观众认知思维,统筹各视听元素与舞蹈时空交织辉映的融合方式,形成认知者可直观接受与理解的意境效果。除此之外,时空穿梭、虚实共生、多线并存等叙事手法,亦能调动起观众的五官感知觉,从而激发联想与想象,形成感知主体的内心再创造。比如舞剧《赵氏孤儿》的背景发生在春秋晋文公时代,创作者结合对应时期的人文特定元素,严格把握舞蹈语言、音乐灯光与服饰造型共同修饰的创作原则,突显春秋时期封建主义思想应有的压抑气息,营造出该文本悲剧色彩极为浓厚的颠沛流离之感。观众通过欣赏极具张力的舞台表现,重温典故史实,在充满情感纠葛的舞动演绎中,获取除戏曲、话剧、文学等形式以外的全新审美视角,汲取通过身体运动塑造人物形象、情感矛盾的审美养分。除了通过丰富的乐舞之美了解历史典故、人物史实等,舞剧还擅长复现古籍中记载的经典舞蹈形态,包括舞剧《孔子》中的执羽舞、《昭君出塞》中的匈奴舞、《李白》中的白纻舞、踏歌等等,均为结合当今审美风格而修整复现的传统乐舞形式。传颂经典历史遗迹与复现文物瑰宝是舞剧创作发展的重要使命,观众通过舞动经典感受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剖释意蕴深远的历史文化遗迹,以此强化个人审美格局,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2.以形态表意镂刻诗画意象
关于乐舞与心性、意志之间的关系,《系辞传》中认为“言不尽意”,因此才有了“立象以尽意”之说辞,即言语不能具体言表所看、所感之物,意象却可尽述其中。该思想观点为“乐所以美盛德形容”中“形容”之意提供承载有力依据,换言之,“形象”之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意蕴,包括离愁别绪、思想之切、倾慕之意等。人们对眼前所看到的事物或身处的时代所感悟到的情理,不能通过口头语言全力表述,但通过某种意识形态则可充分呈现。“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则是深渊的,幽隐的。“盛德形容”中“形容”与“象”有着其异曲同工之妙。舞剧创作中,编导巧妙利用身体运动为载体,准确把握观众的共情能力,通过“时空力”的加工重组形成多样化的浪漫意象,塑造与角色性格色彩相匹配的人物形象,以此构筑作品深入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继而通过肢体运动过程传递思想情理,甚至刻意构建时空留白之境,以此给予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比如江苏大剧院版舞剧《红楼梦》虽依旧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的叙事结构以保证观众观赏的流畅性,但创作者并非将舞蹈篇幅聚焦于人物的具体生活情节,而是将问候、拥抱、拾花、婚拜等具体生活行为融入舞蹈语言之中,并对非主要人物进行合理删减,进而强化大悲大喜的特定情感时空。其中,舞剧在呈现小说原有章节之间中增添《花葬》一幕,是创作者对原著、对人物及对生命的深入追问与思考,亦是编导给予观众对该经典著作是全新解读视角。剧中,十二金钗披着长发伫立于官帽椅之上演绎着悲惨现实的不公命运,而后剥去看似“光鲜”却又束缚的外衣,以一席素衣背向观众,继而缓慢转身,绝望地“直面”无法挣脱的封建枷锁,虽曾试图相互挣脱与拥抱,却无奈含恨而终。创作者巧妙构设大型悲剧的舞蹈叙事结构,利用舞台装置营造庄严肃穆的深远意境,给予观众耐人寻味的悲痛反思,并鼓励现时代的我们应当朝向光的方向勇敢前行。
艺术美与自然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前者饱含主体心灵对美好事物的寄望,通过创作者的加工创造从而形成全新知觉意象,即艺术本身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在反映,承载着人类无限的智慧、理想与信念。因此,艺术作品不仅潜藏着复杂矛盾的社会现象与多元和谐的时代审美追求,且承担了传播特定时代人们的社会责任、道德精神与生存价值的重要讯息,即是“盛德”的重要性。艺术作品蕴藏浓厚的历史记忆,为突出重要人文符号,创作者擅长采用拟人手法塑造自然景观、动物或事物现象,使人物角色充满生命力量。比如舞剧《只此青绿》通过“拟人化”的处理手段镌刻江河山峦与国画色彩,即借用丽人形态“活化”青绿山水,将中华文化精粹与传统美学意趣溶化在舞者唯美翩跹的空灵意象之中实现表意。正因为舞蹈艺术具有直观动态性特征,以“长于抒情”“长于叙事”为艺术表现优势,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舞动思想内核,观众才能通过舞者美妙的身姿跃然与超凡的虚实力场,感受蕴藏作品其中的情感纠葛与内在矛盾,从复杂的时空轨迹里汲取传统智慧与高维能量。当代民族舞剧擅长融现实社会矛盾与现时道德意涵于传统典故遗迹之中,通过当代审美语境生发传统古典意象,在诉诸和平道义的中华优秀传统品质的同时,亦持续输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责任与生存价值等思想观念。
3.以时代翩跹续创九州精神
乐舞早在西周时期便体现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通过尊贵高雅娱悦的形态维系国民生活秩序,而如今的舞蹈艺术活动亦起着重要教化作用。通过古今相融的传统美学思想赋予人物角色与舞台意境全新的审美形态,承袭华夏优秀传统精粹,在富有现实社会人文精神的思想意旨中感化主体内在身心,揭示生命真理。不同于书面语体的对话模式,舞蹈艺术具有调动人类五感而唤醒其心灵意识的审美感化功能,通过传递富有意味形式的视觉意象而感染与涵养人的思想。长久以来,真、善、美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核心,始终贯穿千年华夏民族的智慧文明,“真”强调人要时刻保持坦率与真诚,积极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善”则指人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社会道德标准;“美”则指的是人们对自然景观、艺术活动等众方面的审美追求。人们通过乐舞所呈现美好外在形态和审美经验,从中获得真切而又热烈的情感哲思。换言之,艺术作品中题材内容要强调客观与真实,情感意旨强调正义与真挚,舞台格调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倾向。其中,情感表意不应仅仅作为调制人们心理活动的手段,还应当承担起唤醒人们反思与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比如当代民族舞剧《朱鹮》以爱护环境,保护珍稀动物为主题,通过刻画具有紧迫性的、客观的现实生态现象,打造浪漫主义舞动视觉效果。舞剧中的“真”不仅体现在朱鹮曾濒临灭绝的客观事实上,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上。此外,真、善、美在舞剧表演中亦是交织共生的联结关系,三者包括体现在人物、剧情、矛盾等戏剧元素之间。比如“吉祥鸟”与男主人公的互动对话过程,二者和谐共生的历史背景为客观存在,而浪漫情愫是真挚热诚的,以上戏剧成分均建立在舞蹈美的基础之上,三者交汇共存之下营造细腻浪漫的和谐意象。
“古人一生之志,往往于赋寓之。”关于诗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刘熙载认为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的内在品质,即作品的审美价值离不开作者的思想认知。因此,艺术家不仅需要拥有优秀的专业文化素质,还应当持续关注我国文艺发展新政策,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探索新时代下群众的社会理想追求与审美期待,而非盲目追随内心所想,固守单一性的传统技艺。当代民族舞剧作为弘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当代舞动视觉意象的最佳艺术桥梁,应持续探索古今交结、对话历史等超现实主义知觉意象的叙事审美手段。因此,以烂漫翩跹的舞蹈语言揭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神秘幕帘,诉说伟大的万古流放的华夏九州精神,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智慧是舞剧创作者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以传统历史现象为题材,塑造泱泱大国的当代民族舞剧层出不穷,包括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而创作的《只此青绿》、以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元素贯穿全剧始终的《咏春》、以中共一大召开事件为历史背景的《秀水泱泱》、以纪念王莘创作历程而出现的轻喜剧《歌唱祖国》、以汉代织锦护臂为题材的《五星出东方》等,全都歌颂伟大祖国的辉煌历史,向我们展示美好的景象指日可待。创作者秉承爱国主义情怀为创作导向,择取审美主体所眼前一亮的视觉手段,打破传统知觉意象的审美风格,为当代民族舞剧创作给予新型叙事方向的思考维度,旨在呈现不传统的传统文化精粹,唤醒国民爱国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结语
当代审美语境下的美学思想“乐所以美盛德形容”承托当今舞蹈创作的核心理念,以三个基本思考为主要方向,分别是对美的觉知、崇高的思想品德及真挚美好的内外品质。该美学观点汲取《诗经》文化精粹,在《文心雕龙》中绽放菁华,为唐代乐舞形态的特质描摹华彩一笔,直至今天,在谈及舞蹈艺术形式的创作核心导向时,亦时刻强调与其如出一辙的美学追求。舞蹈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具有强烈的情感教化功能,通过舞剧中细腻巧妙的身体运动法则与虚实相生的时空叙事手段,携领新时代国民走进历史的知识长河,领略千年华夏文明之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畅谈,通过文艺作品赞颂民族精神、歌颂家国情怀与传扬社会价值观,是“乐所以美”的重要前提,只有心系国之血脉,当代民族舞剧的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建立艺术创作的崇高精神。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