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策略研究

作者:李娟来源:《尚舞》日期:2025-09-11人气:7

摘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应深入挖掘民族舞蹈课程思政元素,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想培养的同时,促使学生坚定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信念。在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民族舞蹈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环节和特点全面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利用课程隐藏的德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情感等,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扎根于中华民族富饶的文化中,是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劳动生活集体创造的舞蹈形式,蕴含深刻思想内涵的同时,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播载体,能够引导学生集成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民族精神品质,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应加强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策略研究,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确保高校可以将美育和思政教育完美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当做基本教育任务,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其通过使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教学同步开展,实现与思政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创造性转化,能够推动课程创新性发展,做到全面挖掘和利用课程中的育人资源,通过学科教育潜移默化完成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教育。因此“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新方向、新举措,可以通过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迎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将大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2.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思政的意义

2.1体验地域文化

分析民族舞蹈历史演变过程,可知受气候、地理、语言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带有浓郁民族气质的多种舞蹈类型,如大气洒脱的东北舞蹈、豪迈苍凉的西北舞蹈、委婉细腻的南方舞蹈等,均能展现中国舞蹈的丰富多姿。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校舞蹈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多民族舞蹈时,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地域文化,把握不同民族舞蹈特色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等特点。教师通过挖掘支撑舞蹈的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各种文化案例,指引学生探究舞蹈历史渊源,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

 

2.2促进文化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载体,民族舞蹈中包含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高校教师通过主动挖掘舞蹈文化中的思政元素,面向学生展现各种舞蹈思想精髓,能使学生积极探寻文化,产生文化传承意识。舞蹈是民族文化活体传承的方式,融合了一代代艺术家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升华,带有浓厚的艺术风格,教师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指引学生深刻体会舞蹈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能使学生自觉担负传承与创新责任。此外,部分民族舞蹈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和演绎舞蹈,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的传承文化,继承舞蹈蕴含的美好精神品质。

   

2.3树立文化自信

在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将展现民族文化当做是着力点,深挖舞蹈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感受不同民族舞蹈及背后文化的独特审美,树立正确民族文化认知观的同时,激发其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在传授学生舞蹈技能过程中,挖掘舞蹈动作、服饰和音乐等元素代表的文化意义,指引学生探寻文化根源,体会和学习各民族人民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舞蹈认知热情,积极尝试通过身体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搭配富有民族气息的音乐、服饰等,展现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赞美之情。

 

3.高校民族舞蹈课程可能蕴含的思政元素

3.1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在挖掘民族舞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时,应认识到民族舞蹈是民族精神的具象表达,如蒙古族舞蹈中模仿雄鹰展翅的动作,体现了游牧民族自由坚韧的精神品格。教师透过舞蹈语言,认真解析其中代表性的肢体动作,能够帮助学生品味其中的民族精神与品格,并通过带领学生演绎民族舞蹈作品再现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许多民族舞蹈也记录了中华民族对抗外族入侵的历程,展现着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通过挖掘其中的民族团结意识,能够强化学生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强烈民族认同。如在藏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藏族地理气候、宗教信仰等解读舞蹈中前倾等动作形成的原因,使学生通过了解西藏封建农奴制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根植爱国主义思想,坚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因此教师结合民族舞蹈文化历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爱国观,可以达到铸魂育人的教学宗旨。

 

3.2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

    中国民族舞蹈样式丰富,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分析各民族舞蹈文化底蕴、审美特质等,指引学生挖掘其中承载的各民族发展时代印记和价值追究,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舞蹈文化内涵,促使学生产生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如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中,学生学习“移颈”动作过程中容易对动作形成原因产生疑问,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维吾尔族先民角色中,感受当地地理环境、人文生活等特点,促使学生了解维吾尔族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促使学生逐步理解通过颈部律动表现内心情绪的思想态度。学生有感于少数民族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民族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等精神,能够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对舞动动作、文化和民族历史产生强烈认同感,自觉通过学习新的舞蹈艺术形式表达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师通过深挖民族舞蹈课程中的历史文化,帮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各民族思想精神,增进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认识。

 

3.3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民族舞蹈课程中包含多民族舞蹈,教师在教授舞蹈过程中介绍各民族历史、信仰、风俗等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舞蹈学习应具备的团队合作精神。结合民族舞蹈形成历史可知,许多舞蹈源于集体的生产劳动,如藏族的锅庄舞是当地民众为庆祝丰收而衍生的舞蹈,展现了群众合力劳作和丰收的画面,教师应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团结、协作,感受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精神和力量。学生学习各民族舞蹈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各民族共同精神,即民族团结意识,促使学生深刻认识民族共同体建立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民族和谐共处观念,在生活中积极促进民族团结。此外,教师组织学生排练和表演集体性民族舞蹈,如彝族的火把节舞蹈等,能够使学生认清各自在舞蹈中作用和责任,从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并在舞蹈演练过程中逐步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3.4审美与人文素养

民族舞蹈作为重要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中也蕴含了较多审美和人文素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挖掘相关元素,能够强化学生审美和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审美判断、人文理解等关键能力。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引学生探寻舞蹈动作美、服饰美等,带领学生体会舞蹈带有的文化特质和传递的情感态度,能够深刻理解舞蹈人文艺术内涵,逐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如在学习傣族孔雀舞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指尖颤抖”等动作时帮助学生感受动作的柔美和灵动,并带领学生观察孔雀习性,促使学生理解动作和自然的关联,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教师在传授学生各民族舞蹈时,引导学生从审美、人文内涵角度比较不同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形成包容的心态,逐步学会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

 

4.“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民族舞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

4.1结合思政教育目标挖掘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应加强学科知识体系中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从多维度完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从而顺利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结合“课程思政”背景,高校舞蹈教师应积极挖掘民族舞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立阶段,应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提出明确德育目标,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指明方向的同时,确保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满足新时代社会对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培养需求。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硬腕组合”部分时,课程教学重点是确保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蒙古族舞蹈硬腕动作,难点则是提高学生民族文化底蕴,促使学生灵活和运用蒙古族洒脱奔放等风格。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思政教育目标:模仿和领悟硬腕训练组合动作要领,激发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美学共鸣,促使学生通过动作技能理解其中的民族气质、家国情怀,确保学生在动作表演中融入蒙古族的体态风格特征,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观看《蒙古王》等影片了解民族文化起源、地理环境等,组织学生采取情景模拟等方式带入蒙古族人角色,感受舞蹈独特民族气质和人文精神,在体验游牧民族艰苦生活的过程中将家国情怀、民族情感等内化于心,确保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将民族气质外化于行。

 

4.2结合课程内容挖掘

    教师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应结合民族舞蹈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指引学生深度解析舞蹈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确保学生在舞蹈学习和表演中继承精神和传承文化。例如,在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从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生产文化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第一,教师从傣族崇尚水文化入手,引入《两滴水》等舞蹈作品,带领学生了解傣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体会傣族人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第二,教师向学生讲述云南地区流传的神鱼传说,结合舞蹈《鱼趣》帮助学生理解傣族“神鱼节”等文化,促使学生深入感受地方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傣家小妹走过来》等舞蹈作品,指引学生了解傣族农耕生活,体会民众吃苦耐劳、淳朴等精神。第四,教师通过《孔雀飞来》等作品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傣族崇拜的图腾,理解傣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教师通过将民族优秀品格和伟大精神根植于舞蹈学习内容中,可以使课程教学达到隐性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要求。

 

4.3结合教学环节挖掘

    在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挖各个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内化各种思政元素,并给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颤膝动作时,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应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观看《红河谷》等影片,以藏族文化起源、生产生活方式等为线索撰写文稿,初步认识藏族文化,夯实学生民族情怀认同根基。其次,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身着藏服并伴随音乐向学生展示藏族舞蹈,使学生仿佛置身青藏高原,讨论梳理藏族文化线索,结合舞蹈动作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并通过观看《翻身农奴把歌唱》等视频讨论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加深对藏族人文精神的印象。再次,在重难点教学阶段,教师传授学生动作要领,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模仿和练习,讨论动作意义,思考如何通过舞蹈表现藏族风俗文化、民族精神等。最后,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表演舞蹈,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指引学生从民族文化、风格表现等多方面展开评价,促使学生在相互纠正中发生思维碰撞,巩固学生对舞蹈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

 

4.4结合民族舞蹈特点挖掘

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风格相比带有更强的审美特征和特殊表现形式,能够展示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生存条件,表达某个民族生活方式、历史风貌和对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保留了民风特色,也将舞蹈动作性和表演性融为一体。结合民族舞蹈特色,教师可以深挖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遵循“以文育人”思政理念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促使学生从内心担负起繁荣民族舞蹈事业、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使命。例如,在教授维吾尔族舞蹈《石榴红了》时,教师应突出体现舞蹈技术的文化特点:(1)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舞蹈动作时,通过微视频将学生带入新疆地区,向学生展示当地的地貌、风俗人情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等,带领学生模仿和借鉴民众生产动作,确保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后依然呈现当地劳动和生活气息,确保学生准确把握民族舞蹈语言。(2)教师在传授学生舞蹈表现细节时,指引学生反复回看舞蹈视频,注意观察表演者手部、眼睛、神态等各方面变化,从中感受舞蹈人文情感,说明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展现该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民族文化精神。(3)教师在安排学生表演舞蹈时,为避免学生陷入到简单表演舞蹈动作、技巧等误区,可以向学生提供新疆民众抗击外地入侵的历史资料,促使学生了解维吾尔族对祖国的热爱精神和新疆文化强大包容性,有效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从内心表达对舞蹈的热爱,自然而然升华舞蹈记忆,展现最美、最动人的舞姿。因此教师通过深挖民族舞蹈特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记忆过程中充实思想、灵魂,从而将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融入作品中。

 

5.结语

    高校教师在推动民族舞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使学生继承民族精神。教师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人文素养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树立思政育人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并引导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理解思政元素,最终在舞蹈表演中表现民族文化、精神,可以使课程教学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要求。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