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与保护研究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广西传统壮族舞蹈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传统壮族舞蹈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表现出热情奔放、质朴雄浑、内涵丰富等特点,充分反映出广西壮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与审美情趣。本文以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的保护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生活性与民俗性
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表现出显著的生活性与民俗性艺术特征,其技巧动作的创作形成大多源自广西壮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例如,传统采茶舞的舞蹈技巧动作是模拟了茶农生产过程中的上下山、采摘茶叶等行为,整体舞蹈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充分表达了当地劳动人民对茶叶丰收与美好生活的期盼。广西传统壮族舞蹈动作还借鉴了自然万物的生活习性与肢体语言,表达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蚂拐舞又被当地人民称作蛙舞。广西壮族人民视青蛙为雷神之子,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蚂拐舞模拟了自然界中青蛙的嬉戏、跳跃和捕虫等行为,整体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古朴自然,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还与当地各种民俗节日息息相关,并在人际交往、祈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月三”歌圩是当地最为盛大的民俗节日。每当节日来临,当地人民就会相聚在一起跳竹竿舞。该舞蹈是广西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还可以促进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海内外游客切身感受到广西传统壮族艺术文化的魅力。
☆地域文化融合
广西作为我国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当地主要民族有壮族、苗族、侗族、汉族等。“三月三”节日上,各族人民会欢聚一起载歌载舞,相互学习交流,他们的文化相互影响。
广西传统壮族舞蹈动作和节奏,一方面借鉴了苗族传统芦笙舞的跳跃节奏感,另一方面吸收了瑶族传统长鼓舞的沉稳风格。春牛舞源自中原汉族立春时节的劝农舞蹈,表达了汉族人民对牛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后来传入广西壮族地区,壮族人民将其与本地农耕活动和传统仪式相结合,模拟老牛行走、犁田、滚泥等动作,并融入了极具壮族特色的对唱和祝福内容,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壮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的保护策略
☆制定实施保护政策措施
在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上,相关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结合民族文化实际传承保护发展情况,优化制定实施相关保护政策措施,督促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办事。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要积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加大非遗传播和普及力度,切实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保护工作要围绕《实施意见》,有效规划制定舞蹈文化保护内容,并督促有关部门严格依法执行。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展开调研分析工作,根据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文化的特征制定保护规划方针,还原传统舞蹈特色风格,避免出现篡改内容的情况,有序开发传统壮族舞蹈艺术文化,尊重广西壮族人民的利益,促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能够得到长期稳定发展。
☆拓宽传承推广保护渠道
在融媒体时代,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要依托不同媒体平台加大推广普及力度,让海内外民众都能够了解和领略壮族舞蹈艺术的文化魅力,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壮族舞蹈艺术文化传播活动。
相关工作者要树立先进的新媒体传播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学会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展开民族舞蹈传播工作,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精准推送受众感兴趣的广西壮族舞蹈内容,激发受众的传播热情。例如,专业人员通过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以直播形式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交流,生动讲解和展示广西壮族舞蹈艺术,促进该民族舞蹈文化的弘扬传播发展。
☆加强传承保护人才培养
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的保护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呼吁他们培养更多复合型的舞蹈艺术传承保护人才。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壮族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进行传承交流工作,提高相关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促使他们能够履行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实现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的创新传承与保护发展目标。
结语
广西传统壮族舞蹈艺术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其不仅是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表演,更是广西壮族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广西壮族人民集体记忆、精神信仰以及智慧的综合体现。基于此,相关人员不仅要加强对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学习、继承,还应当从制定实施保护政策措施、拓宽传承推广保护渠道、加强传承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助力广西传统壮族舞蹈可持续发展。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