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展演到文化基因:湘西国家级非遗舞蹈摆手舞活态传承的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族群记忆与精神信仰,其活态传承是民族文化基因延续的核心命题。文章以摆手舞的仪式展演形态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当代语境中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与再生。研究认为,摆手舞的活态传承需突破单一保护模式,建构“文化主体—传承媒介—社会场域”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通过艺术本体的符号重构、教育体系的深度介入、数字技术的赋能传播及文旅融合的生态激活,推动非遗舞蹈从传统仪式向文化资本的现代转化。研究旨在为非遗舞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摆手舞;活态传承;文化基因;协同创新
我国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非遗保护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强调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的必要性。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要求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湖南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基础上,于2022年发布《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武陵山区民族文化遗产为重点,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湘西地区作为武陵山民族文化核心区,其非遗保护实践既承载国家文化战略使命,又面临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独特挑战。
作为湘西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摆手舞因其独特的艺术本体特征与深厚的文化基因,成为研究非遗舞蹈活态传承的理想样本。其舞蹈语言以身体叙事为核心,通过仪式化的摆手动作、节奏韵律与队形调度,构建起贯通历史记忆与现实表达的动态符号系统。本文以摆手舞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艺术形态、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的系统分析,揭示非遗舞蹈在当代语境中实现文化基因存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范式。
1.湘西国家级非遗舞蹈摆手舞概述
土家族摆手舞的生成根植于族群早期的祭祀传统与生存实践。作为土家族农耕文明的仪式化表达,其雏形可溯源至古代巴人歌舞体系,承载着族群迁徙、征战与定居的历史记忆。清代方志文献《永顺府志》记载,摆手堂作为祭祀空间,每逢岁首便举行摆手舞仪式,通过集体性舞蹈实现人神共娱、祈愿丰饶。这一仪式传统不仅映射出土家族社会结构中的祖先崇拜意识,更揭示了舞蹈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核心功能。关于摆手舞的起源,学界存在多元阐释视角:劳动生产说强调其动作形态对狩猎耕作的身体摹写;祭祀起源说关注其与巫傩仪式的同源性,认为舞蹈是沟通天人的媒介;文化交融说则从巴楚文化互渗的角度,解析其军事舞蹈元素与农耕叙事的复合特征。尽管学理阐释存在分野,但可明确的是,摆手舞于周代已形成基本范式,并在土司制度时期发展为集祭祀、叙事、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仪式艺术。其历史演进既折射出土家族社会从部落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轨迹,彰显出多民族文化碰撞中的艺术调适智慧。
摆手舞作为身体化的文化文本,以动态符号系统建构起土家族的精神世界。从形态特征来看,其动作体系以同边顺摆、屈膝下沉为基本律动,通过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空间调度,形成刚健浑厚的视觉意象。舞蹈语汇深度融合生产场景模拟(如薅草、插秧)与信仰符号表达(如祭拜、驱邪),使肢体语言兼具叙事性与象征性。在音乐结构层面,舞蹈以声器并重的形式完成时空叙事:声乐部分以高亢的起腔歌引导仪式进程,摆手歌则以复沓句式传递族群历史记忆;器乐以鼓点为核心,通过强弱交替的节奏型构建舞蹈的动力框架,锣声的穿插则强化了仪式的神圣氛围。这种音舞同构的艺术形态,使摆手舞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功能,成为维系族群认同的文化装置。尤为重要的是,摆手舞通过仪式场域的建构实现文化基因的传递。大摆手舞的宏大叙事与小摆手舞的家族祭祀形成互补,前者以史诗性动作序列复现民族迁徙历程,后者则以家庭为单位强化代际文化传承。这种双重维度的艺术实践,不仅保存了土家族的自然观与伦理观,更通过身体经验的共享,使族群成员在动态参与中完成文化身份的确认与再生产。
2.湘西摆手舞活态传承的现实困境
自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摆手舞的保护实践取得了显著进展,政府扶持、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形成合力,推动其从地方性仪式向公共文化资源转化。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与全球化文化冲击的双重背景下,摆手舞的活态传承面临结构性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威胁舞蹈本体的艺术完整性,更可能导致土家族文化基因的断裂,亟需从文化场域、传承主体与传播效能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解析。具体来说:
一是传统仪式空间的萎缩。摆手舞的传统生存依托于摆手堂祭祀、岁时节庆等特定文化空间,其动作程式、音乐节奏与仪式场景构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原有村寨共同体结构松散化,神圣的摆手堂逐渐被文旅展演舞台替代。空间载体的消解割裂了舞蹈与自然时序、族群信仰的有机联系,导致动作符号的仪式内涵被抽离,沦为程式化的视觉表演。这种语境异化不仅弱化了舞蹈的情感张力,更使年轻一代难以通过身体实践感知其文化厚度,加速了艺术本体的空心化进程。
二是传承主体断层。摆手舞的活态性依赖于“人—艺—境”三位一体的传承链条。当前,掌握传统动作精髓与仪式规程的老一辈传承人逐渐凋零,而年轻群体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对舞蹈承载的族群记忆缺乏深刻体认。代际传播的断裂不仅造成摆手舞典型动作(如屈膝颤动、同边顺摆)的技艺流失,更消解了舞蹈作为身份认同媒介的功能。当舞蹈不再与个体的生命经验交织,其肢体语言便退化为机械模仿,无法激发参与者对土家族历史叙事的情感共鸣,最终导致文化认同的集体性弱化。
三是传播效能不足。数字化传播为摆手舞提供了跨地域展示平台,但媒介逻辑与舞蹈艺术特性的适配性矛盾日益凸显。短视频传播偏好碎片化、娱乐化的视觉呈现,迫使复杂的仪式动作简化为“标志性摆手”的重复展演,削弱了舞蹈叙事中的时空层次。同时,伴奏音乐中鼓锣交织的节奏张力被电子化音效取代,破坏了音舞同构的传统美学原则。这种浅表化传播虽提升了知名度,却以牺牲艺术深度为代价,使摆手舞的文化基因在流量狂欢中逐渐稀释。
3.影响湘西摆手舞活态传承创新的主导因素
3.1内部因素
3.1.1传承队伍削弱
湘西摆手舞活态传承的内部制约源于其艺术本体特性与传承机制的结构性矛盾。作为集身体叙事、音乐编码与仪式场域于一体的复合艺术形式,其传承高度依赖“人—艺—境”的动态平衡。摆手舞传承队伍的结构性萎缩直接威胁其艺术完整性。资深传承人掌握的祭祀仪轨、复杂动作组合(如回旋摆中的轴心偏移控制)及古土家语唱词,构成舞蹈文化基因的核心内容。随着老一辈传承人自然减员,年轻群体因现代生活方式变迁缺乏长期沉浸式训练,导致仪式性动作(如祭祀环节的八字步颤动)与生产模拟动作(如薅草摆的动态韵律)出现代际断层。传承链条的断裂不仅造成动作程式的碎片化,更割裂了舞蹈与土家语吟唱、鼓锣节奏的共生关系,使得肢体语言丧失原有的叙事深度与文化隐喻功能。
3.1.2传承者专业度不够
现有传承群体的专业素养局限加剧了艺术本体的异化。许多传承人虽掌握基础动作范式,但对屈膝幅度与鼓点强弱的对应关系、摆臂角度与空间象征的文化逻辑缺乏深度认知,导致表演趋向程式化重复。在音乐层面,鼓手未能精准把握三慢三快的节奏型变化规律,锣声介入时机偏离传统仪轨要求,破坏了音舞同构的美学原则。这种专业缺失使得舞蹈从“文化叙事媒介”降格为“肢体技巧展演”,丧失连接族群记忆与集体情感的核心价值。
3.2外部因素
3.2.1非遗保护过度
当前非遗保护实践中行政干预过度,导致摆手舞的仪式神圣性与艺术自主性受损。政府部门主导的“舞台化”改造往往强调视觉奇观,迫使祭祀性动作(如祭祀摆中的缓滞韵律)加速为娱乐性快节奏展演,鼓点节奏被电子配乐覆盖,破坏了“舞—乐—仪”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标准化评级体系片面追求传承人数与展演频次,忽视动作程式的文化语义传承,最终将活态艺术简化为可量化的文化标本。
3.2.2外来文化渗透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融正消解摆手舞的身体语言体系。现代舞蹈元素的强行植入(如旋转技巧替代八字步颤动)、流行音乐节奏对传统鼓点的覆盖,导致动作符号的文化指涉模糊化。年轻受众在跨文化审美影响下,更倾向接受去语境化的“改良版”摆手舞,使得屈膝摆臂所隐喻的农耕智慧、集体协作精神等核心价值被娱乐化解读,舞蹈从文化基因载体退化为文化消费符号。
3.2.3经济发展影响
旅游产业化对摆手舞的改造深刻重塑其艺术本质。为迎合游客的瞬时审美,祭祀仪式被压缩为片段化表演,鼓点节奏强化为单一强拍循环,动作程式简化为标志性摆手的重复呈现。经济利益驱动下,舞蹈的仪式时空被解构为可复制的文化商品,鼓锣伴奏的声景层次被电子扩音设备扁平化处理,最终导致身体实践与文化意义的剥离。这种异化虽短期内提升文化能见度,却从根本上消解了非遗舞蹈作为地方性知识载体的本体价值。
3.摆手舞活态传承的协同创新路径
3.1传承主体协同,激活生态活力
摆手舞的活态传承本质上是文化主体能动性的激活过程。构建传承人、社区与学者的共生机制,需以舞蹈本体的艺术特征为纽带,建立三方联动的动态生态系统。传承人作为肢体语言的核心承载者,其掌握的屈膝颤步、同边顺摆等动作程式,以及摆手歌演唱中的音调起伏,构成舞蹈艺术的原生基因;社区通过岁时节庆中的集体展演,维系着动作与鼓点节奏、仪式空间的整体性关联;学者则从舞蹈生态学视角解析动作符号的文化隐喻,为技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实施中应建立传承人动态评估体系,重点扶持掌握祭祀仪轨与复杂动作组合的资深艺人,依托工作室开展“口传身授”式教学;社区层面需恢复摆手堂的祭祀功能,将舞蹈训练嵌入婚丧嫁娶等日常仪式,使年轻一代在身体实践中理解屈膝下沉动作所象征的农耕智慧;学者团队需深度参与动作采集与音乐记谱,提炼摆手舞“舞—乐—仪”三位一体的传承规范。通过定期举办三方对话论坛,可促进技艺传承的科学化、社区认同的在地化与学术研究的应用化,最终形成以舞蹈动作为载体、文化认同为内核的活态传承链。
3.2数字技术赋能,重构文化传承
数字技术对非遗舞蹈的介入,需以艺术本体的完整性保护为前提。摆手舞的身体语汇包含丰富的动力学特征,其动作轨迹、肌肉发力模式与鼓点节奏的对应关系,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转化为数字化模型;仪式场域中声景交织的音乐结构,则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空间重构。技术赋能的本质在于构建“物质—数字”双生系统,既保留肢体动作的原始质感,又通过跨媒介叙事拓展文化表达维度。实践中需分层推进:首先建立包含动作数据、音乐频谱与仪式影像的多模态数据库,完整记录屈膝摆动的角度变化与节奏型关联;继而开发沉浸式交互平台,用户通过模拟训练感知摆手舞的身体控制逻辑;最终探索智能辅助创作,在遵循传统美学原则的基础上生成新编舞段。技术应用需设立文化伦理审查机制,由传承人与学者共同把控创新边界,确保数字化转化不割裂动作程式与仪式语境的深层关联。
3.3美育课程优化,校园传承常态化
将摆手舞纳入校园美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文化认知与审美启蒙实现非遗价值的代际传递。课程设计需突破传统技艺传授模式,转而构建教育路径,使学生从身体感知升华为文化理解。初级阶段以动作符号解析为重点,通过影像资料与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屈膝摆臂的动作程式与节奏关联,理解其模拟农耕劳作的肢体隐喻;中级阶段聚焦音乐与舞蹈的互动关系,解析鼓点强弱变化对摆手幅度的影响,以及锣声穿插形成的仪式空间感,培养学生对音舞同构的审美感知;高级阶段则深入阐释舞蹈的文化基因,结合土家族迁徙史诗与自然崇拜,揭示回旋摆动作中蕴含的宇宙循环观念。
3.4文旅融合重构,仪式价值再生产
文旅融合的本质是在消费场景中重构舞蹈的仪式神圣性。空间营造需复原传统建筑形制,通过声场设计强化鼓锣合奏的震撼力,使游客在多重感官体验中感知摆手舞的力量美学。叙事重构方面,可将祭祖仪程转化为史诗性展演结构,通过舞蹈剧场突出屈膝动作象征的族群韧性,双摆动态演绎的协作精神。体验设计需把握文化保真度:游客参与的简化版舞蹈需保留基础律动特征,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动作规范性;夜间实景演出则严格遵循传统节奏程式,利用光影强化原始野性质感。收益分配机制需确保部分资金反哺传承实践,同时建立监督委员会定期评估展演的文化完整性。这种模式既通过经济收益激活传承动力,又使摆手舞在当代语境中完成从地方仪式到文化符号的价值升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4.结语
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本质上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守护与重构。以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代表的民族舞蹈,通过身体动作的程式化表达、音乐节奏的仪式化编排以及空间场域的象征性建构,将族群历史记忆、自然观照与生命哲思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态。这种动态传承不仅维系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更在当代语境中激活了民族艺术参与现代文明对话的潜能。摆手舞中屈膝摆臂的农耕叙事、鼓锣交织的音声叙事与祭祀空间的情境叙事,共同构成跨越时空的文化编码系统,其保护实践既是守护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认同重塑提供美学支撑。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