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民间舞蹈的传承与推广路径研究 ——以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扳跌”为例

作者:郭亚鑫来源:《尚舞》日期:2025-09-25人气:8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地方民间舞蹈作为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使命,还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深入剖析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的特色民间舞蹈“二鬼扳跌”在传承与推广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揭示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挖掘民间舞蹈,特别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进而探讨传承、推广民间舞蹈的具体路径。为此,提出加强教育功能、丰富表演形式和拓展传承渠道等一系列对策,旨在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推广提供有益参考,为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间舞蹈;二鬼扳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并将其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山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民间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其中,晋城市泽州县的一种传统社火表演形式——“二鬼扳跌”,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为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代表,但传承断层、创新乏力等问题使其发展举步维艰。有鉴于此,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二鬼扳跌”传承与发展现状提出发展的价值所在和面临困境,积极探索新时代民间舞蹈发展路径。

 

1.“二鬼扳跌”概述

“二鬼扳跌”,又名“二鬼摔跤”,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二鬼扳跌”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广泛流传,其中以大阳镇最为知名,“大阳二鬼扳跌”相传始于明代,由大阳镇二分街常氏家族传承至今,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二鬼扳跌”第六代传承人常国孩介绍,“二鬼扳跌”是鬼王神会上的主要仪式,人们敲着锣鼓送鬼王,以祈求风调雨顺。随着祭祀活动的消亡,如今的“二鬼扳跌”逐步由娱神转化为娱人,由舞台表演变成了场地表演,成为晋城人民每逢春祈求报(元宵和鬼舞会)的传统表演,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协调活动,外观展现出扳、跌、滚、跃等动作,结合诙谐的二鬼相扳节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正义的追求、对邪恶的摒弃,借此希望新的一年诸恶消失、好运连连。

“二鬼扳跌”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地域风格而著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充分展现了山西人民的豪放和乐观精神。“扳”“跌”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方言词,均表示“摔”的意思,用“扳”与“跌”两个动作描述“摔跤”这一动作,富含山西地域气息,生动表现了“二鬼扳跌”舞蹈的特点。与摔跤这一竞技运动不同的是,扳跌是一套完整的动作和技艺,属于舞蹈的范畴,该舞蹈通常由单人身背二鬼形象的道具,俯身手脚着地进行演绎,背上是驮着的两个“小鬼”,两对假手互搭在对方的肩上,表演者通过翻、滚、转、踢、扫、绊、托举等技巧动作完成表演,表现两鬼摔跤搏斗的场面,节奏诙谐,既要有流畅感,又要有凝固的瞬间断面,表演时长一般为三到五分钟,通常在民间社火、庆典活动和重要节庆日进行演出。而“大阳二鬼扳跌”有别于一般的“二鬼扳跌”表演,独具特色:一是原汁原味,较好地传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表演手法、道具制作方法,两个“小鬼”的身体由三合板制成,头部由铁制成,面部刷漆,戴上红色、绿色、紫色等颜色鲜艳的假发,穿上黄蓝色的艳丽长衫,整个道具重量达50斤。二是表演和理论相结合,两个“小鬼”一好一恶,“好鬼”面相好看、五官完好,“坏鬼”尖嘴猴腮、面目狰狞,通过“前腿弓、后腿拥、手托地、头朝空”保持平衡,利用“滚、踢、扳、扑、倒、 抓”六字表演秘诀,最终“好鬼”伴随着鼓点骤停,打赢“坏鬼”。三是创新表演形式,常国孩作为“大阳二鬼扳跌”的第六代传承人,在平地表演的基础上,利用条凳、楼梯等道具,创造性的设计了“二鬼条凳斗”“二鬼楼梯斗”等表演形式,增加了“二鬼扳跌”表演的层次感和观赏性。

“二鬼扳跌”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山西民间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二鬼扳跌”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反映了山西人民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历史变化,如“背草人破匈奴骑兵”体现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融合,“撒饭送鬼王”“南大桥丢病”等民俗体现了传统文明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二鬼扳跌”通过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结合当代价值观,赋予了“二鬼扳跌”“义”“利”相争的现代寓意,以双鬼道具和“好鬼”耳垂饱满、“坏鬼”尖嘴猴腮的形象特质,隐喻从义中取利的做人原则,表达了人们对正义的向往,体现出山西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和适应性创新。同时,“二鬼扳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千年,自然成为当地村民情感交流的纽带。如“大阳二鬼扳跌”的代表人物常国孩,组建了十余人的跨龄表演团队,最小的徒弟只有8岁,生动展现了民间舞蹈在当地的社群凝聚力。

 

2.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民间舞蹈传承与推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二鬼扳跌”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保护传统非遗舞蹈文化政策的出台,为“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文化根基深厚。“二鬼扳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朝(一说秦代军事训练演化而来),在明清商贸繁荣期形成完整的表演范式,寄托着老百姓“祈福”“求雨”“祛病”等美好愿望,承载了黄土高原千年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尚武精神的交融特质。三是表演形态的独创性突破。通过单人操控双鬼道具的独特形式,在俯身状态下模拟双人搏斗,突破了传统舞蹈的肢体表达边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四是社群众参与的广泛联结。“二鬼扳跌”在山西晋城已然形成了以大阳镇为中心的活态传承网络,依托大阳古镇等旅游景区,构建起区域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五是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大力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和体验传统文化,如晋城市司徒小镇景区的打铁花表演、广东千古情景区的炭火舞表演、潮汕英歌情剧场的歌舞表演等。随着我国景区的火爆,同时为传统民间舞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市场空间,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六是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例如2024年度,抖音平台的白冰、李炮儿等知名博主助力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景区的打铁花表演,见证了世界最大规模打铁花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诞生的同时,使得打铁花”“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非遗文化、舞蹈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和融合,让广大游客感受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2“二鬼扳跌”面临的挑战

一是现代文化的冲击。由于现代娱乐形式丰富多样,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且兴趣缺失。如“二鬼扳跌”这类传统民间舞蹈,正面临着被边缘化乃至遗忘的境遇。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吸引年轻观众的持久关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二是文化市场竞争的压力。文化领域层面,各类新兴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无疑给“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推广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崭露头角,让更多人了解到地方非遗,是“二鬼扳跌”这类传统民间舞蹈不得不应对的发展困境。三是文化差异与审美观念的变迁。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尤其是南北方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审美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如何在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契合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需求与喜好,成为当前自媒体高度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四是传承渠道有限。“二鬼扳跌”等民间舞蹈的传承渠道相对有限,一方面缺少专业的传承机构和师资力量,“二鬼扳跌”此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专业的整理,艺术表演风格特点、服装服饰标准要求、演出音乐节奏特点、基本动作步骤构成、舞台灯光布局特征等均无系统性整理。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后生力量缺乏,除山西本地区的核心“二鬼扳跌”非遗传承人外,其表演技艺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面临传承困境。五是创新能力不足。“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的表演团队在传承过程中过于注重传统技艺感受的保留和传承,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严重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忽略了其动作要素的整理归纳、递进式表演的规则逻辑和服装道具的制作特点,更忽视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与当今主流审美观念脱节,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六是市场推广力度不足。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团队往往缺乏市场推广意识和能力,当前,以“二鬼扳跌”为例的社火表演主要展示渠道为主要节日的景区特色展示活动,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渠道和平台,尤其是缺少在抖音、快手等新传媒渠道的传播,导致“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

 

 

3.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下民间舞蹈传承与推广的路径

3.1加强地区民间舞蹈的教育功能

“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功能。因此,在传承与推广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通过系统整理非遗特色文化,举办培训班、讲座,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等形式,向年轻人、游客普及传统非遗文化的内涵及表演特色,提高大家对于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丰富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将“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引入学校课堂,充分设计和利用好“二鬼扳跌”的课程理论,将其发展由来、传承历史、特色文化、历史记录等理论课程与其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构成的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魅力和价值。

3.2丰富地区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增强“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的吸引力和观赏性,不断丰富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例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灯光、道具、音响等设备来增强表演效果;融入现代舞蹈元素和表现手法,使传统舞蹈更加新颖有趣;根据不同场合和观众需求,定制不同的表演节目和方案。利用现代的各类道具,如结合山西寺庙古建中的“黑悟空”文化,将山西晋城玉皇庙、铁佛寺等著名神佛星宿人物结合起来,构建更具山西传统文化风格的舞蹈服饰及道具。同时,“二鬼扳跌”传承人要在教学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保持原生态韵味的动作基础上整理归纳并适当创新,使其在动态中将固定动作利用影像资料、拉班舞谱等形式予以传承发展,让传统民间舞蹈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3拓展地区民间舞蹈的传承渠道

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承体系,拓宽“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渠道和受众范围。例如,建立专业的传承机构和师资力量,配套专项保护基金,建立包含舞蹈动作解析、服饰道具制作、历史文献整理的系统化教学体系,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根据文化部门的政策要求,积极帮助传承人归纳申报更高级的非物质遗产认定,给予传承人一定的奖励和经济补偿,鼓励其培养后备人才,实施“师徒制”认证制度,扩大“二鬼扳跌”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传承人队伍;加强与地方高校、地方歌舞团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开办传统舞蹈工作坊等形式,将口传身授的技艺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方案,推动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推广和搭建线上学习平台,让更多人学习、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

3.4加大地区民间舞蹈的宣传力度

通过现代化的新颖形式传达传统文化,提升“二鬼扳跌”等地方民间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参与春节、泽州县花车巡游、人说山西好风光、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等文化活动,多渠道展示和推广传统舞蹈文化。深度融合文旅产业,通过与文创服务产业发展较好的浙江、福建等地文创产业公司合作,设计“二鬼扳跌”IP形象玩偶,开发鬼面傩具、盲盒手办、表情包、特色食品等衍生物,共同打造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通过高质量的短视频、直播增加曝光,将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延伸至年轻人。

 

4.结语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承与推广民间舞蹈文化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的地方民间舞蹈“二鬼扳跌”,深入探究其传承与推广的可行路径。“二鬼扳跌”作为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拥有近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表演形式风格独特、群众基础广泛。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存在传承渠道受限、创新能力不足和市场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但是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发展保障,旅游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更多展示机会,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拓宽了其传播途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发展地方民间舞蹈“二鬼扳跌”的建议。一是加强“二鬼扳跌”的教育功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地方传统舞蹈;二是丰富“二鬼扳跌”的表演形式,结合现代文化需求提升观赏体验;三是拓展“二鬼扳跌”的传承渠道,拓宽受众范围;四是加大“二鬼扳跌”的市场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以“二鬼扳跌”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舞蹈,有望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推动下,实现更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展望未来,“二鬼扳跌”等传统民间舞蹈仍需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绽放新的光彩。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