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半月里畲族舞蹈生态幅研究
摘要:霞浦县半月里畲族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独属其畲族特定风格的传统舞蹈,其中挑水舞、白鹤舞、凤凰舞与婚礼舞已被列入宁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关于霞浦县半月里畲族舞蹈生态的研究,主要基于对畲族非遗舞蹈传承人雷秀莲进行的调研与采风结合畲族相关书籍资料,将霞浦县半月里畲族乡的四个极具地区特色的畲族舞蹈进行了记录、归纳与总结,力求以最真实的状态保存这种濒危的舞蹈文化。
关键词:半月里;畲族舞蹈;生态。
舞蹈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舞蹈及环境关系的学科。舞蹈生态幅是舞蹈生态学科中的科学术语,在这门研究自然与社会环境及舞蹈的关系的学科中,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多维的综合考察,研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了舞蹈,以及它们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影响和制约着舞蹈的发生、发展及其表现形式。该学科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直接作用。本文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挑水舞、白鹤舞、婚礼舞、凤凰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半月里村的舞蹈生态研究,揭示其舞蹈发展的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霞浦县半月里舞蹈生态渊源考察
1.1半月里舞蹈地理生态环境
霞浦西北背山,东南临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大致呈三级阶梯状下降。隶属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行政村的畲族聚居村庄——半月里,所属的地貌类型为低丘平原,位于第二级。其村所处的低丘山地环境无山间流水,居民生活用水以村中井水为水源,形成挑水的生活习惯,为后期形成挑水舞奠定了基础。山丘的肥沃土壤确保了村落农作物的丰饶,农耕生活长期处于持续的劳作状态,畲族人民的劳动时间众多,这促进了村落中锻炼与放松性质舞蹈的产生。
1.2半月里畲族史存舞蹈
霞浦畲族民间舞蹈,源于祭祀、喜庆、生产等活动,在长期生产劳作中,畲族人民通过模仿动物或劳作时的姿态创造出具有浓郁畲族风格的舞蹈,节俗舞蹈、劳动舞蹈和体育舞蹈为其主要内容。
据传承人雷秀莲口述,半月里留存过的畲族舞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祭祀中的畲舞;另一种是生活中的畲舞。踏着巫歌的节奏,巫师头戴神额,身穿神裙,左手执铃刀,右手执羚号,边唱边跳,后有众人和唱,这是传统的畲族巫舞。但目前畲族巫舞在半月里已无人再跳,距离最近一次在村内进行该类型的舞蹈也已是二十多年前,目前无从考究。至今仍保留在半月里村且具有的独特性的畲族生活性舞蹈共有四种,分别是挑水舞、白鹤舞、凤凰舞喝婚礼舞。
2.半月里畲族舞蹈伴同物
2.1半月里畲族音乐
流行在半月里的畲歌调属于“霞浦调”。霞浦畲歌以轻声细语为特色,追求阴柔纤润之美,曲调朴素单纯,具有浓郁的山野风味。
据传承人雷秀莲口述,半月里畲族畲民在进行一些歌舞活动时使用的畲歌调有两种:平调和哎噜调。其中平调音调较低,长于抒情,通俗易懂,是普遍畲民都能演唱的;而哎噜调音调高扬,旋律婉转,歌唱声音清透明亮,演唱难度较大,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才能进行演唱,目前能够演唱哎噜调的畲民也是少之又少。
2.2半月里畲族服饰
霞浦县的畲族服饰分为东西两路,其东、西路式畲族服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半月里村所着的西路式畲族服饰,也是霞浦县畲族传统的代表服饰。
在半月里,畲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由花领衫、拦身裙及裤子或大裙构成。她们的服饰配饰主要为银制品,涵盖耳饰、手镯、戒指、项链等。在服装的搭配上,还包括腰带、绑腿、花斗笠和布鞋。其中绑腿仅存于霞浦式、罗源式及顺昌式的畲族服饰中,它是畲族女子们上山劳动时必备的传统装束,不仅实用护腿,还具有装饰美化的功能。
3.舞蹈动作生态语言分析
3.1挑水舞
挑水舞是古时畲族妇女们悟出的生活舞蹈,其中衍生出了挑水舞的两种主要身体形态。其一为斜肩式,体态特征为仰胸、斜肩、屈膝、微蹲,舞者的上半身类似于古典舞中“卧云”体态,似是身处山水间,远眺风景。其二为俯身式,体态特征为俯身、屈膝、微蹲,在进行这个动作的舞蹈时,更像是畲族妇女在挑水上台阶时俯身低头注意脚下的状态。这些特征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挑水动作形态。
该舞蹈的手部动作在自然挑担的手型中加以美化。步伐上模仿挑水受力时所形成的上下颤步,全脚落地的步伐由脚尖触地开始至脚跟落下,全脚踩地,其过程中胯部带有轻微的左右动律的摆动,形成小摇步。其舞蹈节奏平均绵长,动作轻起轻落,连绵起伏,主要动律是在挑水过程中形成的膝部及腕部的上下动律。
3.2白鹤舞
白鹤舞传说是畲族妇女在劳作时望见空中飞过的白鹤,心生向往,模拟白鹤动作所形成的舞蹈。白鹤舞动作具体分为白鹤步、白鹤送寿、白鹤迎松和白鹤飞翔4个动作。
其基本手型是五指合拢。在舞蹈过程中,当手在动态表现“抓”的动作时,手部模仿的是白鹤爪子在走路时的姿态;当手部保持静止状态,仅通过手腕活动而不展示“抓握”动作时,手部的模仿对象为白鹤的头部。
白鹤步以八字脚为主,类似于“丁字步”。步伐以颠步为主,舞者腿部在行进过程中模仿白鹤在田间试探前行的样子,动作连绵起伏、步伐轻、步子小,动力腿抬腿前进时会把脚底内侧稍微往外翻,用前脚掌先着地。
白鹤送寿动作时,膝部经白鹤步的微屈后伸直,上身立起,随后身体重心移到右脚上,左手为基本手型置于身后形同鹤尾,右手相同手型向右侧前斜上位送出,再绕回至大臂并弯曲抬起,指尖朝向面部,上半身微后仰,形同与白鹤对视。
白鹤迎松动作时,在白鹤送寿动作基础上,左手经一个半圆向上小弧线至太阳穴处,手部虎口于脸侧指尖冲前,位置于眉梢偏前,动作时用眼睛迎接左手直至将手置于耳上,形同聆听白鹤鸣叫。
当舞者双手交叠手指做波浪时,表现白鹤展翅飞翔的样子。白鹤飞翔动作时舞者八字脚,膝盖微屈有起伏地原地自转一圈,前半圈手部动态表现“抓”的动作,意为白鹤梳理羽毛,后半圈手部缓慢交叠成白鹤飞翔手型,转圈过程中眼睛始终注视手部,自转一圈结束手姿保持白鹤飞翔手姿于身前右前斜上位。
白鹤舞节奏平缓但又有动作速度对比,整体体态以膝微曲、微蹲为主,动律主要为膝盖的上下动律。
3.3凤凰舞
凤凰舞又称为福贵舞,有五福临门的意思,反映畲民对图腾凤凰的崇拜与爱戴。
在舞蹈动作上,凤凰舞以五指张开拌手式为主要特点,舞步以颠步为主,分为凤凰抢牡丹、凤凰含书、凤凰展翅三个动作。
舞者双手代表凤凰的双爪,双臂代表凤凰的翅膀,整个舞蹈表现的是凤凰伸展双爪、抖动翅膀、展翅飞舞的过程。
舞蹈中幅度较大的动作有凤凰抢牡丹(下蹲)和凤凰含书(下半腰):进行凤凰抢牡丹的动作时,舞者将双手放于身体一侧斜下方进行抖动,左右交替,此时抖动双手代表凤凰伸展爪子,腿部为坐蹲式,类似于踏步全蹲,但不要求膝部的叠靠;凤凰含书动作时,舞者双手旁平举同时抖动,这时抖动双手代表凤凰伸展翅膀,双手保持五指张开拌手式,随后右手运动至头上偏前,左手于身后,分别表现凤凰的凤冠与尾部,脚上进行小碎步转体。
在脚位上,凤凰舞要求脚尖冲前。在腿部动作上,凤凰舞相对固定,如白鹤舞每走一步会经历蹲—起—蹲,循环反复,而凤凰舞则经历起-蹲,到位即不动。在行走过程中,要求脚跟先着地,这也是区别凤凰舞与白鹤舞的判断准则之一。
凤凰舞的节奏较快且不平均,动作较干脆细碎,整体体态以全蹲和屈膝半蹲为主。
3.4婚礼舞
婚礼舞是畲族传统婚礼中的一个娱乐项目,与其他三个舞蹈区别最大的是其活动场地在室内。该舞蹈为互动性舞蹈,整体速度由慢到快,逐渐将婚礼气氛推向高潮。
男子手型为双手握拳,指关节相对,大拇指竖直朝上;女子手型为四指并拢,双手叠并,大拇指竖直朝上,这样的手型表达的是对新人的祝福。在行进过程中,男女舞者都将双手置于胸前推出,向前向下经过一个圆形,再次回到胸前将手推出,稍微定格,再进行下一动作。
舞蹈先由女方进行较慢的动作,随后男方小跑入场找到心仪的姑娘,与其进行“双人舞”。在女方先出现的“慢部分”中,动作为后踏步全蹲,双手固定于主力腿一侧的胸斜前,接着后踏步的脚还原位置,切换为主力腿,重复完成反面动作,多次交替。在“双人舞”时两两相对,一个前进一个后退来回移动,随后动作以两人为单位完成顺时针对绕,再以所有舞者为单位形成一个顺时针舞蹈的大圆。最后众宾客上前手拉着手,伴随舞步转圈。
婚礼舞的动作节奏平均,动作到位后都有停顿。该舞蹈除了女方的“慢部分”之外,大都以屈膝半蹲为主,动作几乎在半蹲位置上进行移动。
4.半月里畲族舞蹈与生态的关系
4.1生态舞蹈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产生
在半月里四个非遗舞蹈中,挑水舞与白鹤舞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凤凰舞与婚礼舞主要受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半月里村所属的地貌类型为低丘平原,其村落扎址于近山腰的位置,山上没有山泉引流,需要到山脚的一处井边打水。畲民常在打水时碰面,为增加挑水的趣味性,逐渐开始比较“谁挑水时最好看”,以此作为繁重劳作生活中的放松活动。在这些挑水姿势和挑水律动中,慢慢产生了挑水舞。因此,早期人们进行挑水舞的场地通常设于井旁。
半月里村地处深山,环境优渥,使得早年间白鹤常栖于此。长期的农作劳动使得畲民身体酸痛疲乏,她们常见白鹤舞于田埂茶园间,便在闲暇之余以白鹤为原型,模仿起白鹤踱步、展翅、飞舞时的姿态,舞蹈动作也逐渐丰富起来,久而久之白鹤舞便产生了。
在畲族的思想文化系统中有两个信仰,一个是龙麒,另一个是传说中与龙麒结婚的凤凰“三公主”。为表现凤凰这一吉祥物充满张力生生不息,凤凰舞便由此产生。该舞蹈通过表现凤凰展翅飞翔的场景,表达出畲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
婚礼舞源自半月里畲族传统婚礼。婚礼作为社会环境中民俗文化的载体,对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婚礼舞是半月里畲族传统婚礼中的一个娱乐项目,为活跃气氛,会由男女青年两两组合,在新人拜堂礼结束后于场内一同跳舞,由此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4.2服装配饰与生活道具对舞蹈形态的影响
霞浦半月里畲族服饰以苎麻为主要材料,服饰宽松不重可调节,活动方便,在舞蹈中可以完成大幅度伸展的动作。半月里畲族女子手戴银镯、银项链、银耳环等配饰,舞蹈时声声作响,据说这些清脆的声响代表的是凤凰的叫声,这也体现了畲民对图腾凤凰的敬仰之意。
在半月里畲族婚礼中,新娘的头饰繁复且高,有一定重量。其凤冠系有大量的遮面银饰,银饰长且纹样造型棱角分明,不便进行大幅度躯体动作。因此为保证舞蹈的进行,婚礼舞风格最为稳健。又因为霞浦当地畲族习俗为新媳妇劳作时仍然要佩戴凤冠,为使女性动作方便,其余畲族舞蹈也大都有节奏平均的特点。
在桶、扁担等生活道具上,对于挑水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挑水过程中的木桶及桶中井水具有一定的重量,行走时扁担上下弹动。为使井水不撒漏,需保持挑水过程中膝部上下颤行的频率与水桶综合重量所致扁担的弹性形变频率近乎相同,由此产生了挑水舞中小摇步膝部与腕部的上下动律。
4.3日常劳作与生活背景下畲族舞蹈的功能性作用
4.3.1生产劳作的健身功能
早年间半月里村畲族妇女最多的劳动行为有锄地、挑水、采茶。这些劳动会使畲族女性腰部及腿部感到酸痛疲劳。为锻炼与放松腰部腿部,半月里畲族舞蹈中多有半蹲形式的前进后退动作及舒展上身的动作。因而舞蹈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舒活筋骨,有很强的健身效果。
4.3.2增进感情团结族心的功能
婚礼舞的互动性较强,有特定场合要求,且必须两人以上才能进行起舞,单人无法完成。婚礼舞属于半月里畲族婚礼中的一个限定环节,环节中有两两进行的舞段,也有集体拉手的舞段。其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对异性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起到巩固畲家人心,增进感情,团结村落的作用。
5.“舞体”及传承方式
“舞体”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生活在共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拥有共同舞种的舞蹈群体,他们是舞蹈的参与、传播、传承者的总和概念。半月里村的主要舞体为舞蹈非遗传承人“雷秀莲”,其舞体主体较强大,传承方式也更具有明确性,具有更高的自觉意识。畲族历来以女性为尊,在传统畲族劳作中以女性为主进行挑水、耕地等生产劳作,因此半月里村中畲族生活性舞蹈的舞蹈主体多为女性。
现半月里村主要畲族舞者为雷秀莲,因其曾祖母对畲族舞蹈深有研究,雷秀莲从小就受到曾祖母的熏陶,并在其带领下学习了传统畲族舞蹈,其中较为完整的有挑水舞、白鹤舞、婚礼舞、凤凰舞。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有传承只能靠人,在研究半月里村畲族舞蹈时,雷秀莲只能向村里其他老人边问边学。雷秀莲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村中普遍只有老人会部分舞蹈,又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也存在表述不清、表述困难的问题,且身体条件受限,在进行舞蹈动作时无法做到特别标准的姿态,因此对其他半月里畲族传统舞蹈的整理有一定的困难。
雷秀莲始终积极学习和汲取半月里村相关传统舞蹈文化,并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将舞蹈逐渐具化为一些明确的动作与舞姿造型,利用多种渠道与方式如社交媒体、走进小学、参加综艺等方式努力宣传、推广半月里畲族舞蹈。
5.结语
笔者通过半月里畲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考察、舞蹈中的伴同物、舞蹈各自所具有的生态语言、舞蹈与其所处环境的生态关系,以及“舞体”与传承方式这五大模块,将霞浦县半月里畲族乡的四个极具地区特色的畲族舞蹈进行记录、归纳与汇总。期望能够为故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略尽绵薄之力,同时,亦希望那些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艺人们,能够在未来持续地推广和弘扬这些舞蹈文化,让它们在民族艺术的园地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