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反思 ——以《医学伦理学》为例
医学伦理学教学应秉持“以育人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紧扣高职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同步提升为考察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将医学伦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务工作者使命担当的培养相结合,使医学生心中根植伦理精神,逐渐形成集“普救含灵的道术、杏林春暖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精益求精的技术、饱含人文的艺术”为一体的职业精神,立志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课程性质及课程思政建设优势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是各医学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医学伦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医学生明白医学的道德性,培养医学生正确处理与伦理有关的各类医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医学生明确医学的边界,分清未来临床工作与医学科研中的是非对错,进而帮助医学生建立起内化于心的基本伦理修养及医学相关问题的伦理决断能力。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致力于让医学更富有人性的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医学伦理学引导世人用伦理的眼透视人类所有的医学活动,旨在让广大医学生明确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医疗技术救死扶伤的同时,更应该高高举起“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精神旗帜。在现实医疗情境中,医学伦理学致力于让这面旗帜高高飘扬,让医学有温度,让生命被敬畏,并最终使医患携手共创和谐中国、健康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伦理学的学科特质决定其与思政课程具有天然的学科归属的亲缘性和价值指引的一致性。所以说,医学伦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在课程中“嵌入”或“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在课程中“挖掘”其自身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课程内在思政育人功能的释放,使广大医学生解医学本质之惑、立精研医术之誓、明行医处事之德、燃奋进报国之志。这便是《医学伦理学》课程所具有的其他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无可比拟的课程思政建设优势。
二、《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1.设计思路
《医学伦理学》课程积极对标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建设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育医学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师核心价值的传递,端正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其学会运用医学伦理理念分析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医疗实践面临的新的伦理问题,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2.建设原则
教学团队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总结出“123456”的原则,以期构建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
(二)“1+1+1”教学工作团队的组建
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教学团队的组建。我们探索性地组建“1+1+1”教学工作团队,即思政导师、课程导师和临床专家三者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每月1次圆桌研讨会,每学期邀请1-2名一线医疗专家分享从医经历,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全流程、多节点展开。
(三)思政元素体系的挖掘、梳理、构建
医学伦理学教学团队联系医疗实际,重构课程知识模块,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将整理好的思政素材按照每个专题的具体情况,通过热点分享、专题嵌入、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恰如其分地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教学过程中引入。实现“专业知识养分”与“课程思政盐分”的有机融合、协同配合。
1.家国情怀: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实例深入地向医学生诠释广大医务工作者“国有危难时,医护即战士”的使命担当,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时,通过对东、西方医学伦理发展成果与智慧精髓的梳理,加深医学生对医学发展历史的人文积淀、拓宽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医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
2.奉献意识:在讲授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中的生命论、人道论、美德论、公益论等内容时,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认同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并引导学生们自主地意识到作为我国未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秉持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团结协作、潜心钻研的初心,自觉践行健康中国改革要求,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
3.科学精神:“医学越是具有直接左右人生命的力量,医务人员如何运用它才显得至关重要”,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裘法祖、林巧稚、吴孟超、郎景和等医学大家从医经历的引入,引导医学生在求医道路上秉承“求真”“务实”的理念,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4.人文素养: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其关注的是在疾病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医学自身具有的帮助人类重获健康与幸福的道德属性,就决定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时必须抱有人文精神。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就是要让医学生明确医学是饱含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而在自己的医疗活动中践行对生命的关爱、敬畏与善待。
5.职业理想:“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生动案例的引入,引导医学生笃信医院是最能集中体现人性真、善、美的地点,医务工作者是救死扶伤最伟大的职业群体,进而引导医学生坚定职业理想信念、培养其职业自豪感和神圣使命感,使其立志成为有仁心、有仁术、有温度、有情怀的“四有”优秀医务工作者。
6.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讲授生命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医学模式的演变历程等内容,引导医学生认识到伴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20世纪以来医学已进入了大踏步进步的时代。医学生在未来从业过程中要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与身心考验,需要坚守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理念,发扬奋斗精神,才能完成严谨且漫长的医学教育训练并承担起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的建设成效与反思
(一)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医学伦理学教学团队通过数年来扎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伦理理论联系医疗现实与价值反思融会贯通、“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互益互补。学生们普遍评价《医学伦理学》课程有用处、有广度、有深度更有温度,医学伦理学教学团队的主讲教师在近5年来的学校评教中良好及以上等次均达到100%。
近年来,学生在课程润物无声的思政价值引领下,学习伦理知识、积累伦理决策能力、认同职业选择、实现自身成长,无数学子立下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鸿鹄之志,前仆后继投身于医疗一线建功立业:一批批优秀在校实习生、毕业生主动请缨奔赴抗疫前线;百余位优秀毕业生志愿投身祖国西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多位学子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多个荣誉称号。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反思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指导意义很强的课程,但学科的属性又决定这门课在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大量的概念性、政策性、理论性的知识。教学中要想做到“虚”与“实”的结合、“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做到“四个贴近”,即注重贴近国家现实、贴近医学发展、贴近临床情境、贴近医学生实际,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是我们的教学团队一直在努力的内容,也是我们未来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