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王在华”探源——《穆天子传》中穆王东巡密县考证

作者:李宗寅 刘慧霞 李亚旻 杨建敏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3-12-27人气:213

新密(密县),古代称“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周穆王时期,周穆王东巡,曾数次到达密县。当地一个叫“命”的诸侯为纪念此事,曾铸造青铜器“簋”一件,作为宝器,流传后世,后人为其取名“命簋”。命簋上铸有27 字铭文,首句便是“王在华”,周穆王在华邑密县巡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先生在其出版的专著《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一书中对“华”作了解释:“华,古代地名,在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的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笔者(李宗寅)发现有关命簋的记载,是一个偶然的过程。那是1989 年的冬天,笔者当时在北京参加全国文化馆馆长岗位培训班。周末闲暇,在王府井大街北头的古籍书店,笔者翻看唐兰先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一书时,密县二字突然进入眼帘,一下子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一口气看完才知道,周穆王到密县原来如此之早、如此之长、如此之重要;密县原来就是中华,就是民族之源。当时从书中得知命簋这件宝器已被美国掠走,不知所终。笔者准备购置这本书,看到定价为1500 余元,对笔者而言是天价,只得先抄下唐老师的结论语言。时间推到2000年后,当笔者准备出版自己的个人专著,要引用唐兰先生的结论语言时,才发现当时未来得及抄写页码、章节、版权页等具体内容,又专程前往北京,可赶上拆迁,人去楼空,只得作罢。


2013 年夏天,在刘峰亭同志的帮助下,笔者在网上购得唐兰先生的简装本《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一书,多年的心愿终于得偿。到了这个时候,笔者才敢大胆地对命簋及其铭文进行研究、整理。命簋中周穆王东巡华邑密县的一系列事情,都慢慢地浮出了水面。命簋的情况、背景、过程、目的、意义、价值,唐兰先生所引出的“华”的来源,都被笔者所理解,明白了其由来。


西周穆王东巡一事,按西晋荀勖的说法,《春秋左氏传》曰:“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王好巡守,得盗骊pagenumber_ebook=49,pagenumber_book=47耳之乘,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与太史公记同。汲郡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虽其言不典,皆是古书,颇可观览。”是说周穆王是游手好闲的主儿,四方游览。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周书·礼记·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这说明,周穆王东巡,是遵循王制,自春天二月开始,到冬天大寒结束,时间历一年之久。穆王的甲辰年是公元前964 年,距今有2987 年,将近3000 年。他巡视密县的地方,有先王之圣迹、有冶铁之神山、有始祖之遗址、有祖先之故都。同时,他改革土地制度、抚部属、抑强藩、拓经济,又饮宴诸侯、理路置虞、平定叛乱、祭天狩猎、震慑四方、拜天祭祖、修订历法等,这些难道都是游手好闲吗?实际上,这些都是穆王的一种治理手段和方法。他把办公的地点搬到了各地的行宫,随时指挥全国各地的官吏。洧上的行宫见许男;戏国的都城祭拜伏羲祖先;荥泽行宫避暑接见数字奇男、封虎牢关;暑期过后,又三宿雀梁(曲梁),一下曲洛,在黎丘祭拜黄帝,遗失灵鼓,黄帝显灵;又下黄台,宿于启都;西行达于黄竹城;东下黄沙,宿于曲洛;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吉日丁亥,天子入于南郑,结束了东巡的过程。这是《穆天子传》卷五的全部,也是命簋上“王在华”的内容。


命簋上铸有27 字铭文曰:“隹(唯)十又一月初吉,甲辰,王在华,王易(锡)命鹿,用乍(作)宝彝,命其pagenumber_ebook=50,pagenumber_book=48(以)多友毁(匓)飤。”意思是说:这是十一月大吉,甲辰,王在华地。王赏给命鹿,用以作宝彝。命用这件宝器,盛放食物,祭奠祖先。据古籍记载,命簋是存世文物,唐宋时还在。清代时被美国掠走,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馆。


命簋这件珍贵的青铜器,说明了两个重要的史实:一是它从侧面证实了西周早期的《穆天子传》一书为真,失传后到晋朝人不准(念复标)盗掘魏汲冢大墓(一说魏襄王墓,或魏安厘王冢)被发现,得竹书数十车,西晋整理后有《竹书纪年》传世,《穆天子传》即其一部。许多人怀疑为假,命簋的发现才证实它是一部真实存在的典籍,而非杜撰。二是上古时代的密县称“华”,是“华邑”,中华民族发源的地方。这一点非同小可,一下子为中华和华夏找到了真实存在的依据,为中华民族找到了源头。《竹书纪年》《汲冢周书》《穆天子传》,因盗掘所得,又在冢中烧毁作照明用,所以残缺不全、首尾难连,为后人研究增加了困难。所以有人说这是小说、虚构的等等。命簋的发现则证明,此事是真实存在的;《穆天子传》是一部很值得我们重视、深入研究的古籍,意义非凡。


公元前964 年,穆王的甲辰年,初冬十一月,东巡的后期,王赏给诸侯命鹿。鹿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东西,命就用它的价值,来铸造了一件青铜器簋,作为宝物,以为永久的纪念。从字面上理解,很快就完成了铸造。这就说明,当时密县(华邑)这个地方的工业(铸造技术)是非常先进的。



《穆天子传》一书因为墓中所遗下来的竹简残缺不全、散乱不整、首尾难连,让人难以读懂。我们对此书的研究也只有在读懂了命簋的价值以后,才对书中关于穆王东巡的部分,也就是第五卷和第六卷,产生了兴趣,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赵春青博士在新密新寨遗址建立工作站之初,就是凭《穆天子传》中“登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这句话而打开局面的。这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夏代在“华邑”密县的这一段历史增强了信心。其三是在2018 年的10 月,对于《穆天子传》研究颇深的温玉成教授,在考察穆天子东巡新密的地望时,笔者有幸全程陪同,受益匪浅。温教授走后,我们又用一年多的时间,对《穆天子传》第五卷及第六卷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消化和整理。


《穆天子传》中,除了荥阳、管、祭、圃田之外,穆王东巡的大部分地域,几乎都在“华”地密县,所以青铜器簋的铭文之中,才会有“王在华”几个字的出现。穆王在“华”邑密县,达6 次之多。


第一次,在新郑、密县的洧上、洧渊的行宫,穆王接见许男。在此和祭父商议里圃田之路的事宜,并处理了归毕之缶的一些政事。这第一次的时间,是初夏,而春天的二月,穆王就出发了,叫:“岁二月东巡守”。《穆天子传》第五卷卷首开篇,残卷缺简颇多,《晋书·束皙传》载:“穆传有见帝台事,则此卷应为见帝台。”小川冢治:“卷五、六皆于篇首有十余简之脱落,此残篇中,处处皆有脱简。”说明开篇就有很大的缺失。


第二次,穆王是初到圃田、管、祭,顺便到华阳、西泰山,这里归华邑密县。在西泰山视察了“张黄海”(即现在新密、新郑的黄水河源头),郑州到密县的“古洛水”。又到“华阳”古城视察。南至于桑野食鱼,北尽于经林煮薮。


第三次,穆王是从荥阳的“荥泽”,沿成周和后来郑的边界,进入荥阳的庙子,达于密县的“神仙洞”,视察了“古缅”和“羲和”的炼丹处,以及银汞峪的采矿遗址。又到西流湖“饮于流祁”。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穆王在巡视途中,曾带有许多的仙丹,赠给了沿途的国王、伯侯等,这里的神仙洞,就是丹黄,比何、古缅,是用银汞炼丹的地方。著名考古学家荆三林教授对此有独到的研究和考证。


第四次,穆王带领六军将士,到密县的“戏都”“石棺峪”,伏羲后裔的都城“深贯”“羲”都,他们捉到了许多鹿和两只老虎、9 匹狼,并在此宰杀、煮熟,在“深雚”“羲都”举行了祭天大典,祭拜祖先伏羲。休息用饭之后,六军将士由此北还。途中,猛将高奔戎活捉一只老虎,带回荥泽,理路作台,建范宫避暑,建虎牢关囚虎。又在避暑期间,收一数字奇人,为国所用。


第五次是夏日暑后,从新密的洛水(溱水)(黄雀沟水)东南下,至曲洛,三下雀梁(曲梁),达于交流寨“祝融之墟”,视察“黎丘”,遗失灵鼓,祭拜黄帝始祖。说明周人同样是炎黄的子孙,伏羲、黄帝的传人。


第六次时间最长,穆王几乎巡了密县全境。从登鸿台之丘,入住启都出发,直到升于九何,南宿于丹黄,大寒后还于南郑,结束了东巡的全程。“登黄台(鸿台)之丘,视察了启都新寨遗址,宿于启室。”太史公的《史记》中,曾记有“鸿台之宫,桑林之苑,王不复有焉”(张仪说韩王句)。鸿台之宫,是指韩国的宫殿遗址,豪华无比,是当时的名胜;桑林之苑,是指刘寨、大隗、曲梁、来集等地,数十万亩的桑杈苑林,是农业的根本,也是十分壮丽的名胜。黄台之丘,现在的新密新寨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春青博士带领的考古工作队已在这里发掘20 多年,初步考定,这里是夏的早期都城,出土有大量的夏初文物。二里头的大部分展品,都出土于新寨。第二天,穆王带六军将士,向西进发,到达黄竹城,也就是现在的黄寨遗址(温玉成教授考证说是帝喾的都城黄竹)。在此休整两天,后又向西进军,达于平泽(现在的平陌镇,过去的平泽大湖)在平泽水边,举行了六军将士的演习,又举行了祭天大典。在黄竹城天子作黄竹三章,对百姓大雪中的困苦表达哀叹之情。在平泽举行军事演习,好像是与此地流放的阉人后裔有关。


休整之后,穆王带领六军将士折向西北察看了养钱池冶铁遗址,继而向北,视察补国城(颛顼的初封之地)、穷石城(青石河、玄嚣、少昊之都,也是后来后羿的穷桑城),这才结束了对“华邑”的视察,班师回西郑古都了。


这后一阶段的几个地方,在密县的早期历史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首先是黄竹城,很可能是帝喾的都城,也有可能是采邑之都。帝喾和颛顼的儿子祝融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和纠纷。后来的祝融八子拓边,就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处理。《清华简》中:“季连(祝融的孙子)降于騩山……处于方山”,在大隗一带生活、成长。


第二个地方是补国城遗址,是颛顼的采邑之都,颛顼称帝前食采的都城,贱位于濮阳,在位70 余年。颛顼帝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而帝喾则是玄嚣之孙,二者隔代相传。所以,颛顼的儿子祝融在黄帝的中心古城寨定都,势力渐长,被帝喾茦分为八姓拓边,分到四面八方。因而《清华简》中才有季连的“降于騩山……处于方山”的哀叹!


第三个地方,就是穷石,又叫穷桑城,是玄嚣(少昊)建都的地方。又是后来太康失国、后羿乱夏、寒浞杀羿、浇诛寒浞、浇丢脑袋的有穷之墟。屈原的《离骚》,首句就讲:“昔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讲到洛神宓妃时,“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宓妃就是伏羲的女儿,宓字就是密县的代称。穷石就是穷桑城,洧盘就是洧水河岸的磐石。后来描写的内容,就是后羿乱夏40 年的故事。穷桑城与青石河、马鞍河古文化遗址同属于仰韶时期大型文化遗址。


有穷之墟、祝融八子拓边,后羿乱夏40 年,以及华在新密的历史,把古籍的研究和文物考古发掘结合起来,夏初的历史也就明晰了!



前面是第五卷的内容,而在第六卷的开篇,加了莫须有的几句话前后不连,疑似几片残简,放在这里。之虚,皇帝之闾,乃□先王九观,以诏后世(此复是登名山有所铭勒封建也。残缺字多不可推考耳)。实际上是一种搪塞语言,无法解释。但是,细究起来,这里还是很有意义的。之墟,黄帝之闾,乃□先王九观,以昭后世。这里与第五卷的整体内容(王在华)华邑密县结合在一起,才容易理解。之墟就是:这里是古圣先贤的老地方,如太昊之墟。皇帝之闾,不是单指皇上,而是三皇和五帝的合称;闾就是家,古代25 家为一闾,合起来就是:这里是三皇五帝的老家。乃□,这里缺一个字,有赋予、建造的意思;先王九观,先王就是古代圣贤的帝王,他们的9 所祠庙,敬祀先王的地方;以昭后世,用以昭显先王的功德。合起来就是:这里是古圣先贤的老家,建有9 座古代帝王的祀庙,让我们永远牢记,彰显他们的功德。这9 个先王指:人皇伏羲、地皇炎帝神农、轩辕黄帝、少昊玄嚣帝、颛顼高阳帝、帝喾髙辛帝、帝尧陶唐帝、帝舜有虞帝、大禹帝。这9 个先王,都是出生在密县,就像《清华简》说的一样,季连降于騩山,处于方山。都是伏羲、炎黄的直系子孙。伏羲山上有三皇庙,西山是盘古庙,在巩义境。钟沟有伏羲女娲庙;小顶山有炎帝神农庙;古城寨有黄帝轩辕庙;有穷城有少昊玄嚣庙;补国城有颛顼庙;黄竹城有帝喾高辛庙;尧山因为是生尧的地方,有尧庙;曲嘴因为是生舜的地方,有虞舜庙;来集如堂庙,就是大禹庙。这9 处祀庙,就是“先王九观”;因为古城寨,祝融之墟,各地火神庙很多,此地不是先王,不能入先王之列。


通过“皇帝之闾”“先王九观”,我们知道新密这个地方,在伏羲女娲时期,在大方山,也就是伏羲山区,因为山顶平衍,适宜人类采集、狩猎、农桑、捕捞,繁衍了早期的人类社会,因而才有伏羲女娲大方山之山上的方国。有别于嵩山的外方山,其余的地方还在沼泽之中。后来,陆地逐渐地升出水面,才有了后来的补国、羲、戏国、弭国、宓、密国等向山下发展的小国,炎帝、黄帝,以及五帝到禹,都在密县这个地方诞生了,季连也就降于騩山……处于方山了。难道这不就是中华民族诞生的地方吗?它不就应该叫“华”吗?


周穆王在“华邑”密县视察的十一月,陪同穆王视察的当地诸侯叫“命”的,利用穆王的赏赐,在当地铸造了青铜器簋,以作永久的纪念,后人取名“命簋”。因为古城寨曾经出土过许多陶范,怀疑这里是青铜制作地点。命簋铭文记载了西周穆王之世,到华邑密县视察的来龙去脉,留下了命簋这件宝物,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缘起。



命簋的发现,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曾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震动和关注。但是随着疑古风的兴起,逐渐被学术界遗忘。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唐兰先生的儿子唐复年先生把唐兰先生的遗稿《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一书出版发行。命簋钟鼎原文,也没有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静静地躺在那书堆之中。


唐兰先生的结论:“华,古代地名,在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的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因为伏羲的关系、因为黄帝的关系、因为五帝初都的关系、因为青铜器《命簋》的关系、因为“清华简”的关系,西周穆王时期,走遍天下的穆天子,曾带领六师之众,七萃之师,数次巡视了“华邑”各地,密县的东、南、西、北,“王在华”、命簋的面世,又从侧面证实了《穆天子传》一书存在的真实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的研究报告还未及结项,从课题立项的“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田成方教授的修改意见中得知,近几年兴起的“清华简”“楚居”研究中,首句便是楚人先祖季连:“降于騩山……处于方山”,一般认为,“騩山”在今新密大隗镇。如此重要的信息,在我们的报告中却没有反映。这一信息又是和“命簋”一样,石破天惊,令人振奋。说实在的,我们的小组,本来不是专业的团队,对这一信息相当滞后。得到消息之后,我们立即对《清华简》中关于新密(密县)的大騩山,也就是大隗镇地区的内容,进行了学习和消化。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教授在《谈祝融八姓》一文中说:“近几年楚文化研究的开展,楚人的起源问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楚帛书中‘祝融’一名的发现,为探讨这一问题,提出了重要线索。”“妘姓的主要国是郐,字或作桧,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五十里。”《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梓慎云“郑为祝融之墟”,很可能是祝融八姓的中心。“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郐者处其地焉。”


田成方教授也在评论中说:“新密地区是上古时期一些国族的活动地区,这些国族在新密地区的活动时间、居处地望及一些迁徙情况,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前几年公布的《清华简》《楚居》,首句便讲到楚人先祖季连‘降于騩山……处于方山’,一般认为騩山在今新密大隗镇,证明传世典籍中关于祝融八姓,曾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的记载,是言之有证的。”


另外,李玉洁、徐少华、郑杰祥等专家、学者、教授,都有相同的论述,不复赘述。这些都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以上这些都是从国外传回来的证据,诸如命簋、《清华简》,等等。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国内的历史典籍中,还是有明白清晰的证据可查、可考的。屈原的《离骚》,开篇即讲:“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正是帝颛顼的后代,祝融八姓的子孙,和清华简中季连的描述一模一样,都是降于騩山,处于方山的祝融八姓。都是被帝喾命令配往四面八方,开拓疆土的后代。比如:北部是长曰昆吾;南有楚的小儿季连、行六;东是三子彭祖、大彭之国;西北是次之参胡,在韩墟;五曰宴安,山东的曹、莒、邾等国是其后;豕韦是彭组之分,在东南方向;老四为郐人,在密县老家,守护旧墟,就是现在的新密古城寨。祝融八姓的分别和走向,密县旧志,都交代得明明白白。


另外,《离骚》对于宓妃和后羿代夏的描述,也是很清楚的。宓妃:“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晚上在穷石城休息呀,早上在洧水河边的石头上洗头。穷石和洧盘都是新密相距很近的古城遗迹和河流。文中对于早期的夏代,人物如:后羿、寒浞、浇;还有穷石、洧水、洧盘等地名的描写,和新密的古代人物、河流、地貌、传说,以及史籍的描绘,是那么的如出一辙。夏代早期,启都新寨以后,太康都于穷石,后因到圃田之泽薮狩猎,三月忘返,被后羿阻于洛水之东,难以还家,归于太康,留太康地名和《五子之歌》。这里的洛水,是指新密袁庄东洛泉之水,北入荥泽,走东南黄雀沟入雀梁(曲梁)进洧水。太康失国后,后羿及寒浞、浇,乱夏40 年后才有少康复国,迁往斟鄩的夏中期情况出现。这些新密夏早期前的古代历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波澜壮阔、兴旺发达的“华”的写照,为华夏之源!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