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域旅游的公共图书馆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1 引言
近年来,文旅机构的改革使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不断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而从“全域旅游”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的出台,相比以往单纯对文旅关系概念的探讨,有关文化活动与全域旅游如何融合的实践层面的讨论逐渐丰富起来。全域旅游时代亟需构建与之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此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也应不断探寻自身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2 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
全域旅游是当下旅游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热点,它跳出了传统旅游和狭义旅游的拘囿,将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新理念、新模式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自2015年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部署,原国家旅游局启动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到2019年、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围绕全域旅游展开的实践探索开始步入正轨。经过数年的规划和建设,一系列如“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特色小镇”等新鲜词汇在全域旅游模式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办法。
其中,“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以区、县、市或省为行政区域范围,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来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全新的旅游目的地,是把区域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旅游吸引物资源进行整合,是一个产品全面创新、资源全面利用、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旅游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也是基于产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文化则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是特色小镇保持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前提。文旅融合型小镇需不断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乡土民俗文化,唯有重视文化内涵建设,积极打造一张沉甸甸的文化名片,才能在千座特色小镇的建设浪潮中脱颖而出。
3 全域旅游时代公共图书馆角色的演变
3.1文旅融合赋能全域旅游
尽管目前学者们对全域旅游存有不同解读,但都认为应始终坚持游客需求导向。2020年4月,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和腾讯共同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显示:疫情后未来一年,“了解文史丰富知识”这一旅游动机强度在全部10项动机中位列第三(见表1)。
由此可见文化元素在旅游需求中的占比之高,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外部环境变化中依然能够保持强盛的内在需求,文化旅游才得以更加深入地融合、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一个地区文化价值的提升,对挖掘其旅游潜能、树立文旅品牌与增强区域吸引力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表1 旅游需求趋势中旅游动机变化情况
旅游动机 强度排序 | 旅游动机 | 2020年旅游动机 强度数值 | 较2019年 变化值 | 动机强度 涨幅排名 |
1 | 亲近自然 | 83.7% | +3.5% | 6 |
2 | 个人兴趣 | 79.1% | +2.5% | 7 |
3 | 了解文史 | 75.3% | +7.4% | 2 |
4 | 亲朋出游 | 75.1% | +1.1% | 9 |
5 | 放松购物 | 71.2% | +1.8% | 8 |
6 | 返璞归真 | 70.4% | +3.8% | 5 |
7 | 健康资料 | 69.8% | +5.0% | 3 |
8 | 运动健体 | 63.0% | +1.1% | 9 |
9 | 进行社交 | 59.6% | +8.0% | 1 |
10 | 提高声望 | 46.0% | +4.7% | 4 |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腾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调研报告》
3.2公共图书馆成为全域旅游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3年的专项调查表明,本地休闲者选择消费购物类休闲活动的比例超过60%,前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参与文化休闲活动的占20%左右。公共图书馆不但是身处繁华都市的文旅地标,更是一个地区良好文化形象和极高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无论是作为“软名片”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品味和文旅价值,还是承担起地方文旅资源保护者与开发者的职能,公共图书馆都已成为全域旅游建设的重要力量。2022年9月最新建成开放的上图东馆,在建设时就将中华传统美学符号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将其打造成为地标建筑,同时采用无边界融合的服务模式,彰显“阅人、阅城、阅世界”理念。
3.3全域旅游视野下图书馆价值研究
“全域旅游”的概念进入图书馆领域是伴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展开的,国内图书馆界从1985年起就开始了关于图书馆与旅游融合方面的研究。对于图书馆文旅融合,有学者总结主要囊括五个方面:①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案例;②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路径;③图书馆旅游数据库和服务平台;④公共图书馆研学旅游;⑤图书馆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
在制度设计和路径规划层面,程川等对近30年图书馆旅游休闲研究文献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旅游休闲与图书馆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但研究热度与深度不尽如人意,与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客观状况形成强烈反差,图书馆旅游休闲发展路径和研究还存在较多弊端;王世伟在《关于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中介绍了图书馆文旅融合情况,提出把握公共馆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机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路径作为保障,他还从“食、住、行、游、买、娱”6个方面勾勒了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路线图。
在案例开发层面,鄢莹从研学旅游、民宿图书馆、网红图书馆等典型实践代表,提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需要处理好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基本服务与延伸服务等基本关系。金龙从研学旅游的角度提出将研学旅游服务纳入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业务范围内、打造服务品牌、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并探索文化与旅游机构的合作模式。宋微提出根据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稳中求进、鼓励创新的文旅融合发展总要求,尝试探索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对“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研究集中在案例研究、数据库与平台建设、研学旅游、文创产品和旅游项目开发、图书馆空间环境建设和社区旅游等方面,对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模式和路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总结与思考。
3.4全域旅游视野下图书馆发展及现状
从“文旅融合”到“全域旅游”,公共图书馆也经历了职能和服务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进程。近年来国内公共图书馆的文旅实践案例层出不穷,当前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立足于图书借阅、参考咨询、数据库建设等基本职能开展了各类旅游信息服务。新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平台、聚焦自身特色对图书馆进行宣传推广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天津滨海图书馆和大连图书馆,一个充分利用互联网美图营销,一个借助电影《你好,之华》取景地的便利,深挖图书馆休闲旅游功能,将其本身作为文旅目的地来打造,通过各类宣传推广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体验文化氛围。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公共图书馆不再拘泥于自身馆舍空间和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积极贯彻“开门办馆”的理念,主动寻求与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联合第三方社会机构创新服务形式,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内涵。
3.4.1“阅读+行走”研学旅游。
基于本馆馆藏或本土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等开展了各类研学项目,通过游览讲学与交流互动的形式扩展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如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打造的“游见秦淮”就是通过“访谈+行走”形式,以主题旅读的方式串联起该区的文化街区及文化景点。
3.4.2开设特色主题分馆。
作为总分馆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公共图书馆尝试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杭州图书馆26家各具特色的主题分馆已然构成了一张城市书香地图,探索打造了文旅融合共生的的特色服务体系。
3.4.3打造“图书馆+”全域服务。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图书馆+”模式探索可以说是对以上两种文旅实践形式的进一步融合与优化,其对象可以是景区、民宿,甚至餐饮店等等。黑龙江省伊春市图书馆就在全市各大旅游景区建设运营了37个“森林书房”,配备了公共文化一体机等设备和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走进旅游景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当“图书馆+”可与区域内其他资源、产业任意组合带来文化休闲旅游的效益转化,我们很难忽视公共图书馆赋予全域旅游发展的巨大能量。
4 全域旅游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融合发展优化策略
虽然诸多公共图书馆着眼全域旅游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转型挖潜,在全域旅游视野下公共图书馆作用发挥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受观念、态度、机制、条件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仍存在保障条件不足、用户需求了解不充分、品牌体系不明晰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从健全组织架构、打造特色品牌、创新服务形式等方面着手推动自身在全域旅游时代的融合发展。
4.1 夯实基础保障,打开图书馆文旅工作新局面
全域旅游时代,做好公共图书馆文旅工作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当地政府应加强对本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组织领导,将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本地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体现本地特色、具有长远目标的文旅发展专门性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找到支撑点。
其次要坚持需求导向,科学建章立制。公共图书馆作为全域旅游背景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应多渠道准确掌握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改进服务方法,提升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图书馆界也需制定与全域旅游相契合的建设、管理、运行、评估机制体系。
此外,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是重要保障之一。意大利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ICCU)早在多年前就曾为意大利数字图书馆与文化旅游网的信息专业人员提供过与文化旅游相关的能力课程培训。针对多数公共图书馆目前尚未设置文旅专岗的实际,积极采取业务技能培训、轮岗锻炼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4.2 立足自身特色,打响公共图书馆文旅新品牌
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以公益性为突出特征的公共图书馆应从本馆实际出发,把握机遇、挖掘亮点,适当展现自身商业价值,“打造吸引游客的设施品牌、资源品牌、服务品牌”,将真正属于图书馆的文旅品牌推广出去。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各类馆藏进行文创产品、研学项目以及会展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图书馆本身的旅游功能和作用于文旅产业融合的多重可能性。“苏州相城区书香文旅专线”是江苏省内第一条书香文旅专线,它的首发站和终点站站均为新近建成开放的苏州第二图书馆,途经多个文化旅游景点。从图书馆出发,让读者和游客一路领略整座城市的人文底蕴,不仅扩大了第二图书馆的影响力,也由点及面盘活了相城更多的旅游资源。浙江宁波的“到图书馆去”阅读主题地铁专列和站点,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图书馆之城”等,均较好助推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大化。而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智库汇聚地、信息集散地、资源整合地的作用,通过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面向固定读者群以外的游客与旅游从业者开展旅游相关信息咨询、文化培训等。
4.3 开启智慧共享,提升文旅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为目标
文旅融合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之间的界限,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则对文旅公共服务的创新融合提出了更高期待。
体系建设上,受地理位置、属地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比起省、市一级公共图书馆,许多区县馆与当地景区的实际联系更为紧密。此时,公共图书馆界不仅要加快完善覆盖面广、服务高效的总分馆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推动文旅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像杭州图书馆在城市各个角落建成的主题分馆,就是通过与各个行业的深入合作实现文旅资源、宣传资源等等各类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以开发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服务功能从而参与旅游服务的方式同时满足读者的主题阅读需要和游客的书香打卡需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将服务覆盖至以政府力量主导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未涉及的区域。
宣传营销上,“互联网+”时代做好公共图书馆宣推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矩阵传播和交互体验,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工作也不例外,用好新媒体、发挥集群效应,以无处不在的“病毒式”营销和UGC平台上用户感受的即时反馈不断提升影响力,从而带来流量转化。
协同共享上,公共图书馆借鉴媒体融合的思路来搞文旅融合也未尝不可,例如通过分析“头条号”“百家号”这类新媒体内容聚合平台的打造和运行,或可为文旅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提供灵感。要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智能化、协同化水平,需以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整合利用为支撑,形成多维度一体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继而实现旅游与文化等各类产业在服务、数据、技术方面的深度融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产业主要追求经济效益,与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公益为主的实际诉求存在出入,因此,要积极寻求两者最佳契合点,还需厘清谁为主导、哪方配合等关系,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结合与融合。
5 结语
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提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当旅游靠近文化、走进生活、走向全域,公共图书馆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理应坚守文化责任、拓宽发展思路,不断破解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