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基层文化档案管理是基层历史文化发展全貌的有力见证完整记录,是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依据。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提升文化传播有效性,对推动一系列工作、生活的有序开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当今时代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不断交汇融合,文化软实力已然转变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了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进对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为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现代化、规范化发展方向。但在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仍面临种种困境,有必要推进工作创新研究,使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一、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相关概述
群众文化事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群众文化事业建设除去涉及群众文化本身,还涉及其所处的地区,各式各样群众文化活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且涵盖大多数单位,并要求全体社会人员的全面参与。基于此,对于群众文化档案的管理,不可单单局限于相关单位本身,而应当立足于全社会,对社会上形成的具备保存价值的群众文化历史记录予以分类、采集、存储、保护,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备的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体系。对于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特性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涉及内容多样丰富。有别于某些社会性的活动,群众文化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历经漫长历史长河积淀形成的,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有着高度的综合价值。基于此,档案管理人员做好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从多个不同层面采集各类信息,依据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不同角度开展分类,并提炼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文化资源,如此不仅可展现档案多样丰富的内容,还可让档案管理人员全方位把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状况。另外,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切实关注群众文化档案资源的采集途径、开发利用方式、存储模式等内容,对纸质、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开展全面管理,为快速查阅、利用提供便利,助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进行。
第二,兼具整体性和个体性。在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中,群众文化管理单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适时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注入活力。群众文化管理单位所面对的内部业务、外部业务,共同构建起单位的两方面业务体系,对此应当开展个体化的档案管理。与此同时,鉴于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开展难度偏大,除去要推进个性化管理,还应立足于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全面整合,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体制,制定采取整体性管理举措,保障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
第三,兼具群体性和现场性。群众文化档案内容源自群众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历经长期交流、传播、创新、发展,反映着群众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高度的保存价值、研究价值,除去可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依据,还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一般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现场性。在群体性方面,主要体现于群众文化档案是集体智慧、创意等的集合上。群众文化活动有赖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所开展的档案管理工作表现出群体性特性,基于此,在档案管理实践中,需要把握好这一特性,切实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在现场性方面,群众文化档案管理涉及各式各样的现场照片、录音、录像等档案资源,可直观形象地呈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各个过程,使档案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可靠信息依据。
二、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足
提及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相比较而言,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档案管理单位存在重人事档案管理,轻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情况,使得如今仍存在不少重要的文化档案尚未实现归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收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青睐与参与,活动形式、内容的日益丰富,无疑为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面对不断增长的群众文化档案数量,唯有及时将各种文化活动予以归档,方可在后续开展文化活动时为群众学习交流提供便利。然而当前档案管理单位对群众文化档案管理重视度不足,不仅是因为活动组织者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足,还是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偏低,且参与人数偏多,加大了档案整理难度,最终使得大量形式较为新颖、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未能得到归档。
(二)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
如今,全球众多国家的档案管理工作已普遍达成,将档案向公众进行开放的公式,由此能够让档案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切实提升档案信息的价值。但现阶段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在此方面仍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档案管理单位对人们利用档案的过程审查较为严格,且服务对象多以政府机构为主,而并未大部分社会组织、个人纳入进服务对象行列;另一方面,档案利用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档案使用者除去要缴纳相应的档案调卷费用,还要缴纳一定的档案复印费等费用。由于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繁琐,降低了档案的有效利用率。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
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并非简单的档案资源采集、整理,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究其原因在于群众文化活动多样丰富,并且不作时空限制,所以无时无刻不再形成各式各样的活动资料,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活动数据采集整理带来巨大考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将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中,可切实提升文化档案管理质量效率。但在当前基层档案管理单位中,由于缺乏完备的硬件配置,加之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偏低,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因此你档案管理仍以纸质管理方式为主,对群众文化档案价值发挥造成不利影响。
三、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强化档案资源采集、整理及归档工作
在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中,档案管理单位应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强化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档案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归档等工作,为工作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在档案资源采集环节,面对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于现场秉承客观真实原则,切实做好对活动主题、形式、内容等的纪录工作。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借助可靠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场地信息、文化活动形式等相关内容予以严格校验,系统整理群众文化活动展现出的特征。在归档管理环节,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具体活动主题,做好对档案资源的分类工作,保证与群众文化档案相契合,并制作相应的纸质档案及电子档案。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策等的系统学习,借助科学适用的档案资源存储管理模式,对群众文化档案开展科学管理,并适时开展评估分析,为充实相关档案资源内容做准备。如此一来,不仅对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档案利用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还可为其他相关单位部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档案资源。综上,档案管理单位唯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意识,方可更好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效率。
(二)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应紧随时代前进步伐,在沿用传统实体保管模式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对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信息化管理,实现档案的信息共享。
首先,提升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第一步应当落实好电子文件管理保护工作。作为一种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的信息记录手段,电子文件在实际保存中会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影响。鉴于此,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档案电子文件安全,并做好对电子文件的备份工作,为相关人员快速查阅、利用提供便利。同时,档案管理单位应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基于此革新思想观念,建立配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电子档案采集、整理、保存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管理单位还应当制定采取档案数字化转化策略,切实依托“数字档案馆”建设等活动,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除此之外,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同样应当革新思想观念,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视作一项常态化任务,加强对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学习吸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及应当有意识加强对外部成功发展经验的学习吸纳,基于全局视角,综合分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全面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打造统一平台,为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构建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档案资源一体化建设。档案管理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可能面临种种问题,应当基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视角梳理解决思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发展。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档案管理单位应当立足于实际,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政策,有序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档案管理服务水平。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交流合作,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建立紧紧围绕服务、以创新为内驱力的良好发展格局。此外,在档案管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的当今时代,档案管理单位应当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转变,加强对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推进档案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自身档案管理服务水平。例如,将各种档案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打造成一个开放、共享、统一的平台,建立起集电子文件归档、数字化加工、线上浏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档案资源一体化建设,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三)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档案管理
为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离不开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发挥带头导向作用,为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提供可靠资金支持,并设立独立的资金管理部门以推进对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财政支出的科学统筹调配,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效率。其次,还应当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各方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中来,包括调动群众捐赠各式各样与群众文化活动相关联的档案资料,对此可设置档案捐赠站点,为公众捐献档案创造有效便利,同时可通过向捐赠者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来调动人们的捐赠积极性。建设志愿者队伍,依托专业培训,向群众传授档案管理的相关方法,提高其档案管理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调动起群众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可引导基层群众组织组建档案保护小组,落实当地群众文化档案采集、整理、保存等工作,依托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实现对地方档案资源的全面管理与保护。
(四)推进档案管理与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
基层群众文化档案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相连,群众文化档案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资料,一方面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进程的有力见证,另一方面做好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根本上是群众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基于此,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档案管理单位可于群众文化活动中打造档案展览区,依托对多样丰富档案资源的展陈,赋予群众文化活动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做好活动筹划、活动流程、活动收获等信息采集归纳工作,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可靠档案依据,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提升档案资源开放度,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为文化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及灵感来源,进一步使文化作品表现形式、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再次,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加大对档案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让群众可摆脱时空限制实现对档案信息的高效便捷获取、分享,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源传播力、影响力。另外,还可通过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助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山东省潍坊市档案馆为例,近年来档案馆根植于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家谱文献资源土壤,以当地各级档案馆馆藏家谱为前提,有序推进覆盖面广泛的家谱资源体系构建。在管理工作实践中,潍坊市档案馆不仅展开了对当地家谱资源的全面广泛挖掘采集,包括对馆藏家谱的姓氏、版本、所处年代、数量等数据予以全面归纳,还推进了家谱的数字化共享,确立共享范围,包括与潍坊当地相隶属的各时期、各类版本、各种姓氏的纸质版及电子版家谱均被纳入共享范围。除此之外,档案馆还加强了家谱专题数据库建设,对采集整理的家谱数据予以全面审核,对数据库建设要求不相符的数据予以改进、删除或者重新采集;在此基础上,档案馆还于内部综合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家谱专题目录,为检索利用提供了有效便利;再者还打造了高质量全文检索库,高效精准实现家谱查询利用,使家谱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综上,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让档案资源更契合基层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可靠支持,还可助推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及传承传播,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层群众文化档案管理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理念、方式等均发生了极大转变,面对新挑战、新要求,相关单位、人员必须采取有效举措,逐步推进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真正意义上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有效作用。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