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话语、挣脱桎梏、争取未来
见微知著 婚恋类综艺展现女性生存现状
法国心理学家莫里斯 哈布瓦赫在其著作《论集体记忆》里提到,个体只能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进行定位,而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是所谓的集体记忆或记忆的社会框架。虽然如今的中国和国外的文化比起来,依旧是聚集形的“熟人社会”,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长辈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所以如今的大众娱乐文化便充当了构建集体记忆的责任,通过对文化符号的选择和展演,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文化共享。而综艺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通过其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个时期社会的大众对于某种思想潮流的认知和其对于自身的想象空间。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认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虽然先天的生理性别无可改变,但是在社会中因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社会性别却是值得重视和研究。作为一种文化构成,社会性别在特定时期的社会中,深刻影响着人成长为男人或女人的过程。
女性主义叙事学诞生20世纪80年代,由苏珊首次提到,其摆脱了传统叙事学的桎梏,将性别意义大胆地融入到叙事形式的探讨之中。也就是说,女性主义叙事学在研究文本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询问为何是这样,这样的叙事又反应了什么样的女性生存现状。
这样的视角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方向,对于婚恋类综艺的分析不应该只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思考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规约,从而看到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其所努力追求的自身期望。
如日方升 婚恋类综艺里的女性形象
从2018年腾讯翻拍推出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心动的信号》收获到大众的喜爱开始,中国婚恋类综艺就走向了恋爱+观察的模式。以《心动的信号》为模板,将体验真人秀与观察结合到一起,以素人嘉宾的故事线为主线,明星观察点评进行穿插。比如《再见爱人》、《喜欢你,我也是》、《怦然心动20岁》、《半熟恋人》、《一起探恋爱》、《90婚介所》、《没谈过恋爱的我》等。婚恋类综艺在近些年不断地推陈出新。叙事空间也从开始封闭的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户外。
如今,恋类综艺的模式已经千变万化,其中所涉及的展现的女性也有上百个,虽说千人千面,但是细究下来,不同的婚恋类节目里展现的女性可以归分为三类:传统宜室宜家类女性、突破常规“绿茶”类女性、独立自主“霸总”类女性。
宜室宜家类女性。“宜室宜家”出自诗经《周南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的桃夭篇里包含了中国传统上对于一个女性最高的赞美。要美丽“灼灼其华”,要温和亲顺“宜其室家”,要具备优秀的生育能力“ 其叶蓁蓁”。这样的传统标准也成为了婚恋类综艺女性的标配。
《心动的信号》第一季里的胡金铭,可爱温和,有着甜甜的笑容在一开始就斩获了大部分男嘉宾的喜欢。《心动的信号》第二季里的杨凯雯和胡金铭大差不大差,没有攻击性的长相上有着人畜无害的笑容。《再见爱人》里的朱雅琼更是将生命的整个重心都放在自己的丈夫身上。明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音乐人,但是为了丈夫王秋雨一再的让步。
虽然现在对于女性的要求已经不像过去一样否定女性的抛头露面,但是以家庭和男性凝视下作为标准的传统女性依旧大量存在在婚恋综艺之中。这类女性既要满足传统上对女性要求的特点,美丽但不具有攻击性,又要承担起家庭经济和情感安抚的责任。这也就提醒我们“被凝视”依旧是如今女性逃脱不了的命题。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讲到“女性即影像,男性即看之载体”。这种带有欲望的投射,让被凝视者按着其的欲望进行人格塑造和满足。也就诞生了一个一个符合男性标准的婚恋对象。
“绿茶”类女性。“绿茶”一词来源于网络,用来指代一些用不正当的心机和手段达到目的的女性。这种目的多是指在恋爱竞争中取得胜利。而延展至今,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恋爱推拉中主动出击,主动表态,主动寻求可能的女性。传统上对于女性关于婚恋的教育多是含蓄的,教导女性要安于室,情色不表于外。这种教导的本意是让女性对于婚姻的态度降到最低。但是发展到现在则是以一种应有的品质来要求女性。而这类“绿茶”类女性,打破了这样的道德束缚,敢于为自己的想法和喜欢付出努力。展现出一种超越。同样的,这样的勇敢出击之后边界感的把握,也给婚恋类节目带来了争议点。
“绿茶”类的女性,相比传统的女性,她们是进一步地大胆地利用这些优势去为自己争取到男性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但是依旧将自己置于父权社会所带来的标准之下。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一个错误的评判体制下获得第一,不是一个应该让人学习的事情。而大众对于这类女性的关注和追捧,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对旧有传统观念的反抗,但是也展现出如今中国社会中大部分女性对于女性主义的认知还停留在萌芽阶段。她们虽然想提高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是放错了目标。错将把握男性凝视中的关键特质,并由此掌握此片面的特质,进而获得这个规则下婚恋的主动权当成目标。虽然表面上展现出一个女性掌握主导的局面,但是内层逻辑依旧运行在男性的幻想和规训之下。但是懂得反抗与打破已经迈出了社会对女性桎梏的第一步。
“霸总”类女性。霸道总裁这个概念来源于偶像剧,指一些有钱有势说一不二的男性。如今则多用来指社会中取得世俗认可的成功人士。而女性作为“霸总”形象的出现,多会成为节目中一个必定要宣传的点。而形象的展现也多是与男性的品质挂钩。
《心动的信号》第二季中张天,年纪轻轻已经在自己的工作的领域取得了不低的职位,在对男一陈亦辰的追求中也展现出来很起强势的一面,对自己的评价是工作起来像个男生。这些极具世俗成就的女性嘉宾,或多或少都呈现出一定的男性特质。美国德裔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女性会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成功等”。与“绿茶”相似,看似打破的背后依旧落入了男性视角的关注。
女性的成功依旧需要男性特质作为修饰词来展现。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这类型的女生已经在挣脱桎梏的边缘,她们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向观众展现了女性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样态。可以不同于传统对于女性的期望和限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自己领域的佼佼者。
即使细细分析下来婚恋类综艺中女性形象没有完全摆脱父权社会凝视,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定位依旧受着其的影响。但我们依旧可以从综艺努力展现独立自主多元的女性形象,看到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进步,和争取平权的想法。这样的趋势不免给我们希望,虽然道路和认知是坎坷的,但前途一定光明。
掌握话语 婚恋类综艺的叙事特征
女性视角与女性凝视。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兰瑟更是将用叙事学理论上的“声音”这一概念用来缝合形式与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展示叙事与社会常规的关系,“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女性写作,其决定因素都不是某种本质 属性或孤立的美学原则,而是一些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常规。”与之前的婚恋类综艺相比,近些年的婚恋综艺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对女性视角的展示。《非诚勿扰》的模式看似是男女嘉宾互选,但是女嘉宾更像是节目中的展示品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也没有给女嘉宾单独阐释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的时候以“拜金女”“毒舌女”等标签化的模式对女嘉宾一而概之,扁平化处理女嘉宾的形象。
而近些年的婚恋类综艺中,给予了男性女性相同的话语空间。让女性拥有了话语权去展现自己的婚恋观念和生活状态,放大了女性的声音和观点 ,也放大了女性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再见爱人》中设置单采,针对同一件事情展现了男女双方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婚姻中双方天然不同的观念,也展现出了女性在婚姻状态下自我的反思和追求。长久以来,女性在公共空间都是处于失语的状态。而婚恋类综艺中对女性视角和女性凝视的展现,可以说是正面地对话语权的抢夺。这些形形色色的婚恋类综艺从不同的侧面给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状态的女性提供了发声空间。
作者型声音保持客观。兰瑟在将“声音”这概念引入到女性主义叙事学之后,又进一步从话语层面将叙述声音分为三类:作者型、个人型与集体型三种模式。其中作者型声音是一种“异故事”类型,指的是在作品这一虚构的空间中,叙述者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和主人公分属于两个本体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全知视角,带领观众从宏观和全知的层面去了解故事,了解人物内心。近些年的婚恋类综艺采取双线叙述模式,在体验类嘉宾线之外,同时设置观察室嘉宾进行点评。这里观察室嘉宾的“声音”与综艺导演对综艺的整体构建一起组成了综艺节目的作者型声音。
在新闻中有议程设置的概念,用以强调新闻媒体选取什么新闻呈现对于民众信息和观念引导的作用。这个概念同样也适合综艺。《再见爱人》在体验类现的编排过程中,对于夫妻之间的争议点,对双方各自的角度都进行了展现。在朱雅琼与王秋雨这对夫妻中,王秋雨觉得朱雅琼太过跳脱太麻烦做事缺乏条理,朱雅琼觉得王秋雨不懂自己的浪漫让自己缺乏安全感。面对这样的争论,节目的设置和嘉宾的讨论话题都从双方进行,并未先入为主的站在任何一方批判性地去呈现,给双方都留有了叙述空间。
个人型声音倾诉心声。个人型声音即有意识讲述自己故事的叙述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故事的主人公,有意识讲述自己生活的叙述者,并由此构建有自我指称效用的叙述场景。其与作者型叙述声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全知视角。
近些年的婚恋类综艺如《90婚介所》《再见爱人》中都对男女双方都设置单人采访,以穿插的方式在节目中进行展现,让主人公都有了自我表达的空间。同时这种方式也让个人型声音最大限度脱离于作者型声音,让主人公有了为自我行为和选择阐述的空间,也有利于女性多元地展现自己的婚恋观。
争取未来 婚恋类综艺展望
同质化内容过多。首先是形式同质化,自从2018年腾讯翻拍综艺《心动的信号》大火之后,在这之后推出的恋综全是以观察+推理的模式运行。如《喜欢你我也是》、《怦然心动20岁》、《再见爱人》等等。后期的改变也多集中于将被观察的嘉宾从固定空间通过旅行的方式转移到开放空间。虽然双线并行的叙事大受市场欢迎,但是因此将婚恋类综艺固定在这个模式就会让此类综艺略显疲态。同样,从内容和人物的构建来看,在不同的婚恋类综艺中出现的女性嘉宾开始定型化。这就与近些年婚恋类综艺努力呈现女性多样化的初衷相违背。
在局限的篇幅里如何更加深入和多元地展现女性形象和生活样态是接下来婚恋类综艺应该努力要做的到的。
对女性的构建略现片面。社会性别认为社会中对于男性女性的认知方式是由该时期的社会习俗和伦理文化共同构建出来的。婚恋类综艺在呈现女性形象使通过编导对素材的选取和对参加节目嘉宾的选择,都是一种话语体系。虽然近些年的婚恋类综艺努力地去构建出打破枷锁的女性形象,但是节目的构建又再次将女性放在了被凝视的位置,将关注点又放在了女性身体和行为之上。
婚恋类综艺对这些的展现都在无形之后又加强了对女性的规训,仿佛是将一个将破未破的萌芽又拖入了难以抗拒的泥潭。
其次,婚恋类综艺对于婚恋观的展示有些片面。诚然,作为婚恋类综艺对男女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展现是重中之重。但是如今不婚、丁克等等婚恋观的追求也是一股大的趋势,对多元婚恋观的展示和关注也是综艺节目应有的责任。
结语
综艺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态,不仅承担着娱乐大众的责任也是对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影响。而这种影响有时候是义务教育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康有为认为“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综艺节目更能润物细无声地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同样,作为影响社会性别的关键因素--婚恋,更是对女性地位产生着重要作用。近些年的婚恋类综艺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同的女性被看见,从被凝视的地位走向自我主体的地位。让她们有自己的叙事空间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对展示不同的女性形象,激励塑造更多积极的女性特质上功不可没。
但这些不够,婚恋类综艺对女性形象的展示依旧或多或少地受到被凝视的影响,节目形式内容也趋向于一致。在爆点综艺被争相模仿到呆板之后,就是寻求转机之时。
更加深刻地认识女性权益议题、更多面地呈现社会婚恋观依旧是婚恋类综艺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