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数字时代的来临高度重合,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图书馆服务供给方式,是满足公众多重需求、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而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因其自由开放、不受限制等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具备“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权利;活跃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水平;弥补数字鸿沟、推动和谐发展”等作用,以数字赋能推动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转型,有助于促进新时代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发展。
一、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困境
数字技术的革新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动力,推动了高效管理与人性服务在现实操作与读者感知两方面的应用落地,也涌现出一大批公共图书馆示范性管理案例。但是,数字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也会面临诸多困境,总体而言,既有技术端发展不成熟导致的技术盲目堆叠,也有现行管理模式与制度体系无法同步数字化转型从而造成的建设与管理效能低下。
1.盲目的技术堆叠难以聚焦多元化阅读需求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质的飞跃,但这些技术毕竟是治理工具,有着不同的适用场景。言外之意,盲目的技术堆叠并不会有助于质量的提升,相反,还有可能会因技术表现形式过于复杂影响读者体验,无法有效满足部分读者的需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例,该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配套的专业设备,对已有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规格、网络速率等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无法实现基础设备之间的联动协同,加上没有做好前期读者需求调研的话,盲目的引入不仅不会达到理想的沉浸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造成部分读者头晕、呕吐等生理不适现象。此外,盲目的技术叠加存在一定的边际递减效应,不同技术工具适用场景的重合可能会产生体验冲突。
2.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契合数字化转型需要
数字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更为开放的环境和准市场化运作”等特征,无疑对传统管理模式形成了冲击。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在管理结构上呈金字塔型分布,这种类科层制的管理关系往往会导致各部门各司其职,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协同一致。这对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信息资源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的可及性大大增强,如果不抓住机会,有限的资源就会被其他竞争者吸纳。因而,开放的数字环境要求公共图书馆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体制壁垒,打通各部门、各环节的沟通渠道,提高信息敏感度和捕获能力,及时回应读者需求,为数字化转型奠定结构基础。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管理模式一般采取“分类管理”的方法,即根据图书的学科类别分配不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是一种专人专事的管理手段。然而,这一管理虽有益于特定层面的效率提升,但无法高效实现信息的跨门类交流与流通,总体效能低下,制约了公共图书馆“公共性”的发挥。
3.滞后的制度体系难以促进规范化环境形成
一个与时俱进、有条不紊的制度体系是公共图书馆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从顶层推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保障。有研究认为,图书馆的制度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管理体系、运行体系、资源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它们共同组成了公共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而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明确的数字化标准,在某些方面还沿用传统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整体上青黄不接。数字化建设与管理以多维信息整合为前提,但整合的过程绝不是闭门造车,基于资源互补的多元主体合作才是与数字化转型相吻合的制度体系的核心内涵,这也是当下完善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法律规范的应有之义。
二、数字赋能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做法——以J省为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这一会议精神下,J省本着改革创新、唯实领先的总体要求,以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并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建设成果。其中,S市公共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和Y市智慧化城市书房入选2023年度J省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名单,为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经验示范与借鉴价值。
1.发力数字共享,打破知识界限:S市公共图书馆共享服务平台
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时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成效,打造广受欢迎、备受眷恋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S模式”升级版。S市于2020年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工程,旨在实现全市域公共图书馆“一个平台、一套标准、一个体系”,面向全市域读者提供包括线上、线下纸质图书的通借通还、以及电子资源、数字资源、场地资源、活动积分等的共享,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之间协同采访,大幅增加市域内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种类,全面实现全市“城市阅读一卡通”的基础功能。数字赋能平台建设体现在后端的中转书库(立体货架、AGV拣选机器人、分拣系统、WMS系统等)、前端的读者服务系统(S市书仓和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以及连接前后端的物流系统。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应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力点是牢牢把握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努力构建全民阅读格局,通过搭建智慧图书馆的框架,打通数据共享瓶颈,激活应用场景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运行效率、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
2.延伸阅读边界,打造“文化地标”:Y市智慧化城市书房
“城市书房”建设模式是公共图书馆深化社会服务的一项创新型探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化、标准化、均等化、信息化目标。Y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致力于将城市书房建设成为城市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地标”。从2015年起,Y市便把城市书房作为民生“1号文件”的实事项目,在人群集聚度高、交通便利的地方加快建设,打通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构建“15分钟阅读圈”,使阅读服务触手可及。在城市书房建设中,现代化信息技术齐上阵——Y市城市书房采用人脸识别技术,集成RFID技术、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门禁、室内灯光、空调等设备自动控制,是数字化、智能化与传统图书馆的完美结合。此外,城市书房还设置有自助饮水机、自助咖啡机、自助贩卖机,并专门配备了图书自助消毒机,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让读者安心阅读、享受阅读。
三、数字赋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与管理策略
结合前文对数字时代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特点、可能存在的困境及地方经验探索归纳,本文从数字资源开发、数字空间塑造、数字平台创新、数字项目培育和数字制度建立五个方面提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与管理策略。
1.开发数字资源,丰富公众阅读选择
数字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其存量如何影响数字技术的嵌入程度与阅读服务的呈现形式,进而决定公众阅读的选择范围。政府、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主动进行需求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读者的阅读偏好,并有针对性地开发数字资源。关于数字资源开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在保障读者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如J省发布的2022年公共图书馆大数据蓝皮书中,详细说明N市图书外借量和读者活跃人数均居J省之首,其中又属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最多,他们偏爱文学类书籍,据此便能点对点精准提供多元阅读服务;二是要因地制宜进行跨领域融合,将本土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文旅融合为例,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社会文化的主要媒介,“承担着保存、开发、利用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立足这一视角,可以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地方旅游文献信息资源相融合,开发能够体现“图书馆+旅游”特色的数字资源,并通过数字传播技术扩大影响力,让图书馆成为外地游客了解当地特色的载体,也能使本土读者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参与推广公共阅读的服务意识。
2.塑造数字空间,提升公众阅读体验
相对于传统的物理空间,数字空间能够通过“由实及虚”的技术映射和“以虚强实”的感官扩展提升用户体验。阅读服务也是如此。在塑造公共图书馆数字空间方面,可以运用元宇宙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突破虚实融合的空间壁垒。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空间建设大都聚焦于电子资源空间,趋向于同质化,未做到同读者需求最大化结合。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空间利用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只有建设多种类型的数字空间来丰富服务方式,拓展数字空间的功能属性(如建设具有教育属性、文化娱乐属性、新技术体验属性、移动阅读属性等多样化数字空间),才能强化自身竞争力,增加阅读吸引力,提升公众的阅读体验。
3.创新数字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流程
如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网站向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消息、资源、检索以及各种服务等。但是,门户式服务更多偏向于是“我提供,你接受”的单向服务模式,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因此,数字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要勇于创新,努力实现服务管理向平台化转型,创造各种条件让读者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与图书馆及其他用户互动、分享,并参与图书馆建设,在参与和互动中提升阅读意义。公共图书馆创新数字平台的关键在于要突出其一站式服务与数据共享优势,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流程,以平台链接资源、以资源建构服务、以服务产生数据、以数据支撑管理。此外,数字平台的集约化管理特征能够有效降低公共图书馆管理成本,公开透明的运转过程也便于外界开展管理监督。
4.培育数字项目,完善业务管理与运营模式
项目制管理是“通过建立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提升内部管理绩效,通过把业务工作化解为一个个项目,集合拥有不同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组成攻关团队共同完成任务。但是传统的项目制管理应用于公共图书馆服务时存在着两大难点:一是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异质性较强,如若缺乏有效沟通的话,信息不对称易导致管理周期变长;二是当下公共图书馆为保证运营效率的同时减少资金压力,通常会采用整体服务项目运营外包的方式,而这种“委托—代理”下的项目管理一旦缺少监管,就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腐蚀公共性,违背了建设理念。由此可见,信息及时沟通与服务有效监管是项目制管理运用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业务与运营的重要前提。数字项目是借助数字平台开展的项目,它能够围绕业务种类和运营过程,在数字平台的信息支持下制定预算,并为项目管理主体协调时间,确定自愿支配的权限,解决沟通与协作中的问题,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共图书馆积极培育数字项目可以兼顾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公共价值与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优势。
5.建立数字制度,规范建设标准与管理体系
公共图书馆数字制度即推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管理体系,包括明晰的数字资源开发制度、长效的数字资源保护制度、开放的数字资源共享制度、科学的数字人才培养制度等。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与管理的战略研究、统筹规划要依托完备的制度保障,除了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图书馆内部也要形成相应的配套规范,建立馆藏资源统一目录与标准、优化完善各类基础文献数据库、业务服务数据库和人才资源数据库,并共同促成各省市公共图书馆数据资源共享,营造有序的公共图书馆内外部数字化环境。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