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浅析《庄子》的养生思想

作者:张峰来源:《重庆科技报》日期:2025-02-17人气:823

         一、《庄子》养生思想概述

 

庄子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研究养生这方面的专家,养生论在《庄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展开叙述前想先做三点说明:首先,《庄子》一书中的养生思想主要集中分布在“内篇”里的《养生主》、“外篇”里的《刻意》《缮性》《达生》三篇和“杂篇”里的《庚桑楚》,除了上述这些以外,其他篇零零散散也偶有述及,数量很少,本文在这里不作赘述。其次,庄子的养生思想不是孤立的,是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养生思想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两者相辅相成。最后,《庄子》一书中所体现出来的的养生思想对中医以及现代养生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对养生有兴趣的可以结合中医养生理论对比研究,会使庄子的养生思想更加的明晰。

 

二、顺自然-“缘督以为经”

 

《养生主》篇点明了养生的最高宗旨,就是顺其自然。文章开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里明确的说以有涯去追随无涯那就危险了,是不利于养生的。那么,“知也无涯”的“知”到底怎么理解?它为什么无涯?笔者认为,由于这里的“知”和上文的“生”为互文,有着相冲突的内涵,所以不能简单的以知识来定义这个“知”,有知识和有智慧只是“知”的本义,而吕惠卿在《庄子义》中说:“生随形而有尽,知逐物而无穷,以生随知,则有殆而已”,清楚的点明了这个“知”还包含的另一种重要的含义,即心思致力于追逐外物而产生的思虑,这里知识和智慧成为追逐外物的工具,然而外物纷繁复杂,何以有穷?无穷的思虑只会给人带来种种的困扰,与养生之大道背驰甚远。继而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养生的宗旨-即“缘督以为经”,陆德明《经典释文》:“李云:‘缘,顺也。督,中也。’”也就说“督”就是脊脉,具有居中而无形的特点,万事万物存在与发展的自然法则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经”,常也;所以“缘督以为经”的意思即是因循于无形的中虚之道,即自然法则,并以之为常。只有这样才能顺行于万事万物之间,与万物不相违背“庖丁解牛”的故事又再次生动的阐释了这一宗旨,庖丁的解牛技巧合乎音乐的美感,之所以如此的熟练,不是单单的依靠他的技术,而是在于他对“道”的追求,“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庖丁这里“道”已经融合进了解牛之“技”,高度一体了,而最根本的也就是这个“道”,“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里的“神遇”怎么理解呢?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向云:‘暗与理会,谓之神遇。’”,意思就是从于心而顺于理,更加清楚庖丁之技之所以到如此境界是因为做到了“依乎天理”和“因其固然”,即“缘督以为经”。“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的刀用了十几年还如新磨的一样锋利,为什么呢?因为碰到难解的地方,我们要有着“审慎”的态度,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依据牛的天然结构,小心翼翼的运刀,然后牛“如土委地”一般豁然全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里庄子以“人”喻“刀”,庖丁养刀即人养生,首先顺自然,其次还要善于“藏”,懂得适可而止,这正与上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语遥相呼应而互证其意。以上都说明了顺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同时也符合庄子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

 

 

三、养生的关键-“养神”

庄子养生思想中,养形和养神的关系密切相关,两者都需要重视,不可偏执一端,“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意思就是认为养形并不足以保养生命,但是又是不可不为的,言下之意就是单纯的养形并不足,所以,在庄子的养生思想里最根本的就是“养神”。下面笔者将浅析《庄子》书中所讲的两种主要的养神方法。

 

(一)“体纯素”以养神:自然朴素之美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闲暇者之所好也。……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反对人为刻意的雕琢和虚伪的外饰,上句中所指的枯槁赴渊者、游居学者、致功并兼者、闲暇者、彭祖寿考者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所好”,都是有目的去追求一些东西,在庄子看来都是刻意为之并且都有所偏,都不符合天地之道,都不是圣人的养生之道。而庄子认为只有恬淡无心而不滞于一偏才是最好的,“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不去刻意的做什么或者追求什么,一切淡然无心,一切又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心境恬淡,不蔽于一曲,这才是天地的大道,圣人的养生之道。只有恬淡无为才是自然之真性,“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好恶与悲忧都会让人丧失自然本性,而导致“神亏”。所以庄子主张纯净而不混杂,持守自然之道而不改变,恬淡清净而无为,这就是最好的养神之妙道。“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上述养生思想可以概括为“纯素”,“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认为能体悟纯素之道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真人”。

 

(二)“神全”:以气养神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人只有真正理解了“生”与“命”的真正含义,才能通晓如何去存身养生,抛弃那些对生命不必要和无可奈何的事情,与其为之所累,不如返璞归真,才得以更好的全生。前文已述,养形虽未必要但是不足以保全生命,想要养生而保全生命,除了养形外还必须使精神凝聚而不受亏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抛开世俗之事,形体就不会劳累,遗忘生命,精神就不会亏损,形体得到保全,精神得到凝聚,就会与自然之道合一。精神的凝聚,即“神全”。“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至人”为何有如此境界?就是因为至人能够持守元气,达到“神全”。只有像“至人”那样保全涵养元气,使心性专一,让自身与自然大道相通,如此精神没有亏损,外物就无所入,这就是以气养神之道。通过养神达到养生之目的,“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以上两则寓言无不论证“神全”之重要,而关键点就在于他们都能凝神守气,不受外物干扰,而这也正是通过养神以达养生的要诀。

 

四、  

 

  庄子的养生思想看似复杂,但笔者认为其中有两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其一,就是要顺任自然无为之道,这是道家根本的哲学思想,也庄子养生思想的基础。其二,就是不为外物所累,达到“无待”的境界,使精神凝聚,以体悟“纯素”。笔者认为这是庄子养生思想的总纲,这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可以窥见,“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文惠君所得的养生之道到底是什么?概括起来其实就是顺遂自然之道和不受外物干扰而审慎的态度,只有如此,庖丁的刀才历十九年非但不坏还犹如新的一样,庖丁养刀譬如人养生,其理一也,文惠君正是从这里面获取了养生之道。


文章来源:  《重庆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